抗战时期的子弹有多金贵?一颗子弹能换到五六个人的口粮!
为什么抗战时都希望出现神枪手?正如歌里唱的那样,“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从这首《游击队歌》能看出来的问题就是子弹的金贵了。
那时候八路军总是用“一颗子弹合几斤小米”来教育战士节约弹药。那么当时一颗子弹能换多少斤大米呢?为何会被用来提醒士兵节约弹药呢?
我们首先来看,当时生产一颗子弹需要花费多少成本。当时的中国军队所使用的子弹,多数是复装子弹,也被称为“翻造子弹”,就是在捡回来的空弹壳装上弹头和底火,重新做出一枚新子弹。虽然有人吐槽边区造子弹经常瞎火,但由于产能跟不上,这种翻修的子弹依然供不应求。
根据军工部门的计算,1940年每一具掷弹筒的成本约456元,而同时期一枚子弹的成本为0.25元,一支刺刀的成本是60元左右。而当时中国军队使用的货币主要是银元。一两银子,铸成钱币后就叫做一银元,俗称一元钱。民初时期,一元兑1400文,大米20文一斤,可买70斤大米。相当于我们现在120-140块钱,到抗战时期物价大涨,一元只能买8-9斤大米了。
所以,每一颗子弹价值0.25元,按当时的物价算可以买到2~3斤大米了。所以说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子弹和米都是很金贵的。后来这才有了八路军的“三不打”原则,即没有把握不打、远了不打、瞄不准不打。你可别小看了这三点技巧,在战场上有用着呢。曾有日本老兵回忆:“八路军战士作战沉着冷静,一直等我们靠近了、瞄准了才开火,往往是100~150米放枪,30~50米手榴弹招呼,如果你这时还没反应过来,他们在打光三排子弹后已经发起冲锋,端着刺刀冲到你跟前,这时你还未反应已经来不及了。”
由于子弹是稀缺货,战士们只发3、5发子弹,后来就想办法,把高粱秆切成和子弹一样长,塞进子弹袋,装作弹药充裕的样子,用以迷惑敌人。有人会说:子弹那么金贵,那为什么我们不靠缴获?当时我们每打死一名日本兵,最多能缴获子弹20发左右,而我们可能要付出1~3名士兵的生命。所以,曾有一位抗战老兵回忆:“我们舍不得用每一颗缴获而来的子弹,因为一颗子弹意味着失去一批战友,每一颗缴获来的子弹、甚至是一把小刺刀、钢盔上都带着牺牲战友的鲜血。”
正是那一代人英勇无畏、顽强作战的精神才换来了抗战的胜利。所以要铭记是那种艰苦不屈的精神,并且传承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