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三征麓川与土木堡之变丨读钱记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首诗,诗名《石灰吟》,作者叫于谦,是明朝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与岳飞、文天祥齐名的爱国忠臣,这首诗被选入了“人教版”的中学语文教材,因而被家喻户晓。但于谦的死,则颇值得玩味反思。
谈于谦,不得不谈明英宗,谈明英宗,则不得不谈他主导的两次战役:三征麓川与土木堡之变,而这恰也是于谦被杀的原因所在。
明英宗这个皇帝,不是用三两句话所能形容的。一位在利兹大学东方学系的朋友,曾经将明英宗为个案,写了篇几万字的文章,谈他在执政期间的作为。坦率地说,明英宗在执政前期,是一个相当优秀的皇帝,他在太皇太后张氏的辅佐下,任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相,形成了非常好的政治开局。但是在其执政后期,“三杨”相继告老还乡,他在政治上缺乏顾问参谋,于是开始走上了一条歧路。
(图)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1427—1464)
麓川,即麓川王国,在今天的云南瑞丽。在宋代时,这里先后为南诏、大理以及金陇金殿国的管辖范围,是以傣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地方政权。这一片区风景优美,人性温和,历来向中央政府称臣。早年我写过一篇散文,叫《大国小城》,专门谈到了当时的傣王帕雅真归顺中央王朝的掌故,有一出白族歌舞剧,叫《南诏奉圣乐》,就是讲南诏政权臣服中央,春和景明的盛世景象。
到了明朝,麓川王国崛起,内部派系纷争四起。1399年,臣服明朝并“终生不复反”的麓川王思伦法去世,建文帝担心麓川王国过于团结,给中央政府带来威胁,竟乘机将麓川一地分为“五长官司”,分别册封这些头人。结果这一错误、狭隘的做法,为后来的麓川之变埋下了伏笔。
明英宗即位后,思伦法的儿子思任法代理有名无实的麓川王,他决心要光复祖业,将“五长官司”统一为原来的麓川王国。明英宗闻讯后,立刻派遣人马,三征麓川。
正统年间的这三场征伐掏空了“仁宣之治”的国库,众所周知,明成祖定都北京,即是将国家稳定大局放在北方,对于远在云南的麓川王国或其他少数民族政权,自宋至明,中央政权一直的策略都是怀柔安抚,因为它难以构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明朝举国大军压境,麓川当然抵抗不住。在几次战争中,思任法绝食而死,其子思机法、其孙思陆法与明王朝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使得明王朝的西南边疆开始出现了不稳定,西南各少数民族政权开始民心背离,纷纷宣布与明朝“划清界限”。
与此同时,明朝真正的肘腋之患蒙古开始趁机崛起。瓦剌部落首领也先开始南征,刚刚结束完“三征麓川”的明英宗,自顾不暇,赶紧又北上“御驾亲征”。但此时的明军战斗力已经大大锐减,在“北伐”过程中,明英宗与劳苦倦极的明军被困在没有水源的“土木堡”之上。坚持一段时间之后,明英宗竟然被也先俘虏,成为了宋徽宗、宋钦宗之后,第三位被北方政权俘虏的中原君主。也先将明英宗作为人质,开始向中原政权“狮子大开口”提了各种条件。
(图)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
朝中主战者有,主和者也有。兵部尚书于谦在此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为了确保明英宗的安全,遂拥立了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即位,史称明代宗,年号景泰。著名的景泰蓝,便是这个年间的产物。
这一举动向瓦剌政权表明:明英宗这个皇帝我们不要了,你们爱咋地就咋地吧。
也先万万没有想到,明政权会来这么一招。他们也不想杀死明英宗,以激化南北矛盾,于是只好索要了一点财物之后,将明英宗放回。
按道理说,明英宗应该念及于谦与其弟的“救驾之功”,但晚年的明英宗却是一个糟糕透顶的人,他以叛乱之罪将于谦处死,然后又将先去世的明代宗的谥号撤除,并给了一个恶毒的封号,叫“郕戾王”。从“三征麓川”开始的倒行逆施,到后来的种种举动,明英宗离贤主的形象越来越远。明王朝就在这歧路之上,逐渐走向了覆亡。海外史学家多认为,亡明朝者,并非北方政权,而是明英宗的误判敌手,将西南的麓川王国误认为大敌,结果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十年前,我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偶然买到了一枚“正统通宝”,“三征麓川”的景象似乎浮现在我的眼前,那是一段悲壮的历史,但也恰反映了中华帝国无奈的余晖。
特邀作者 丨 韩晗
(「历史堂品」官方 lishi860 )
- 上一篇:北宋“成于海也败于海”丨读钱记
- 下一篇:梁山好汉中的五大败类,你知道是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