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仿制自敌人的51式火箭筒如何成了美军坦克的噩梦?

【志愿军的武器】国产51式火箭筒

军武次位面作者:liutang2020

“坦克的履带、发动机、炮塔和车体的结合部都是容易击破的目标,也可以打击坦克顶部,另外乘员的潜望镜或舱门处的装甲也相较其他车体装甲要薄。”

朝鲜战争中,志愿军面临的联合国军拥有着庞大的坦克部队。而由于中国刚刚完成国内解放战争,一穷二白的国家还不能构建完整的国防军工体系,以至于我们的战士要靠作战经验、战斗意志和主观能动性,依托战术和有限的反坦克武器来应对敌人坦克。

51式火箭筒不仅对抗美援朝战争有影响,它对中国军工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它应该是新中国自行生产制造的第一种国产武器,它的前身是美军m20型88.9毫米反坦克火箭筒,而m20是从著名的m9型60毫米巴祖卡火箭筒改进而来。

m20火箭筒(左)和m9巴祖卡火箭筒(右)

实际上,志愿军部队在前四次战役中使用了很多反坦克武器的,其中包括美制m18型57毫米无坐力炮,m9巴祖卡火箭筒,美制75毫米无坐力炮。另外还有一些日制的磁性手雷和战防炮,以及步兵部队的炸药包、爆破筒和手榴弹。这些武器撑过了志愿军对敌作战最艰苦的时候,也是志愿军仅有的反坦克武器。

国产51式火箭筒

第一次战役中志愿军第40军部队在坪洞战斗结束后缴获了m20型火箭筒,随即送回国内进行研究和仿制,以m20型火箭筒为基础,于1951年进行生产并定型为51式火箭筒。

该火箭筒采用圆管发射筒;口径从原版m20的88.9毫米改为90毫米;用干电池作发火电源,配有反射式瞄准镜;战斗部采用空心装药;以肩射为主,配有两脚架可进行卧射。

由于是在紧张的战时进行的仿制,51式火箭筒在穿深、射程等性能数据是无法完全赶上m20型火箭筒的。并且火箭筒的尺寸、重量过大,携带并不方便,但战斗准备时间短。

志愿军首长曾在前线组织部队进行了反坦克试验,试验后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57毫米口径无后座力炮破甲力最强,射程达800—1000米。射击距离在200米以内效果最好;90毫米口径火箭筒破甲力也好,有效射程300米,100米以内效果最好,60毫米口径火箭简,射击距离为50-70米,可打轻型坦克,打中型以上坦克威力不足;九二式步兵炮延期信管弹,穿甲厚度仅1厘米,打坦克效果不好;磁性地雷在距坦克10米处投掷,距坦克1米时即被吸住,可爆破直径15厘米的炸孔;反坦克手榴弹投掷于坦克油箱或机械部位,可炸出8—10厘米直径的圆孔。

51式火箭筒使用两种火箭弹,一种是135型90毫米反坦克火箭破甲弹,这型火箭弹是从日本火箭弹发展而来的,弹重5.5公斤,采用多喷口涡轮式火箭发动机,初速达100米/秒,有效射程250米,破甲力达100毫米厚度钢板(如下图)。另一种是241型90毫米尾翼式反坦克火箭弹,即仿造美制火箭弹,弹重4公斤,采用单孔喷火发动机,有效射程150米,破甲力达152毫米厚度钢板。

入朝慰问的文工团在志愿军某部表演照片,右下角有一具51式火箭筒。

不过,比起原版火箭弹280毫米的穿深,51式火箭筒所用135型破甲弹无法击穿m26潘兴重型坦克,所以在战斗中遭遇重型坦克时,反坦克小组会采取迂回攻击侧面的战术,直到后来241型弹投入后才能击穿重型坦克。

以51式火箭筒为主的一系列反坦克武器投入到前线战斗后,志愿军开始构建完整的反坦克体系。从反坦克炮兵师开始,各级反坦克分队开始出现,并投入到战斗中来。

战斗中,以步兵营连为单位,编组反坦克班或反坦克小组。反坦克班一般在12人左右,反坦克小组编3—4人。反坦克小组内有1人持机枪或者冲锋枪执行掩护任务,防止坦克乘员打开舱盖向我反坦克手射击、投弹或在坦克被击毁后负责消灭弃车逃命的敌坦克乘员。另外2—3人则持反坦克手榴弹或火箭筒等,执行打坦克任务。

51式火箭筒参加了志愿军多次重要的反坦克战斗,例如文登里战斗。朝鲜停战后,该火箭筒被仿制苏联的56式火箭筒取代。

进行发射的51式火箭筒,使用的是135型火箭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