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言论史之四:大明帝国最后的擎天之柱,却败于自己的仁爱之心。
李定国
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清初是抗击满洲贵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统治的杰出统帅。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在明清之际各方面的人物当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颗巨星,其他任何人都无从望其项背。——顾诚《南明史》李定国,南明政权最后十年的擎天之柱,被昭宗永历皇帝封为晋王。
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
李晋王出滇时,以云贵偏僻之隅,对抗统一了全国绝大部分地域的满清帝国,论局势比武侯北伐恐怕更险恶和艰巨百倍。 在此危难时局,他扶明抗清,矢志不渝;顾全大局,对同阵营的内争多方避让;论个人品行,论所部军纪,皆无懈可击;于西南人民有遗惠,川滇黔之地多建“李晋王祠”,英名传说流传至今。
李晋王出滇东征,面对的第一个强敌,便是当时封藩广西的满清定南王孔有德。
孔友德其人,原为东江军毛文龙部第一悍将,亦是带领东江军登州兵变,携西洋火器大炮和新式陆军投靠满清的罪魁,尚、耿两藩皆对其马首是瞻。
无论攻朝鲜、战松山还是入关后,其所部天祐兵火器部队,都是满清攻城掠地的头等利器,补上满清善野战不善攻城的短板,可称对满清壮大帮助最大的汉奸将领之一。
经过一系列战役,李晋王连破孔有德部将,终在大榕江决战中,巧用五十头象阵大败孔有德所部精骑,是役清军“弃甲断骼遍于溪谷”,偏向满清方的史料甚至称“象阵前列,劲卒山拥,尘沙蔽日,马闻象鸣皆颠厥”“王师大奔,死亡不可胜计,横尸遍野”。
在相当长时期,象兵一直被当做我国古战史上的鸡肋,留下大量笑柄战例。而李晋王竟能因地制宜,以象兵大破东江铁骑这一明末强兵,足可见其已臻岳王“兵法之妙,存乎一心”之境。此役亦可算做他在古代军事学上的一大贡献。
【兵未交而象阵前列,劲卒山拥,尘沙蔽日,马闻象鸣皆颠厥,有德众遂奔,掩杀大败。】——《中国通史》引《明清史料》丙编第九本:《吏部题本》。【象亦突阵,王师大奔,死亡不可胜计,横尸遍野】——《中国通史》引徐鼒:《小腆纪传》卷。
孔有德精锐俱亡,绝望之下,全家自焚,也是明清战争中满清方面阵亡的第一个亲王级将领。
李晋王击杀满清汉军第一名王,进而光复广西,自此名扬天下。
是役后,满清遣努尔哈赤之孙、敬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率三贝勒、八固山贝子部,满汉大军合计十万精锐南征。
李晋王于衡阳迎战,定下四面埋伏之计,先亲率主力四万,与清军接战,佯败二十余里。尼堪一路俘获大象四头、战马八百多匹,不疑有他,遂钻入李晋王早给他埋好的伏击圈。
四万明军伏兵杀出,李晋王部亦转身迎战,清军猝不及防,阵势大乱,尼堪冲杀突围不得,被明军阵斩当场,清军失去主帅,溃不成军。
衡阳之战,李晋王以八万对十万,野战中阵斩满清皇子尼堪,歼其大部,一举打碎了自努儿哈赤起兵几十年来,八旗兵野战战无不胜的神话。被时人称为“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的卓越战绩。
战后清廷震怖,一度竟准备放弃西南七省,与李晋王讲和。明末将星,以此为最。
而最令人遗憾的,便是导致李晋王复明事业功败垂成的关键性战役:新会之战。其中更蕴含着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切拷问。
1654年(永历八年)四月,李晋王挥师入广东,围攻广州西面的门户新会,却水土不服患病。广东清军趁此良机,亦集中主力兵力于此据守。
在部将数月攻城不克后,十月,大病初愈的李晋王亲率包括步兵、骑兵、炮兵和象队的主力大军攻城,挖掘地道、燃放地雷,火炮猛攻,炸毁多处城墙。岂料守城清军驱赶城中百姓,冒炮火搬运砖石,甚至以血肉之躯堵住缺口。李晋王因不忍伤及百姓,被迫暂停进攻。
李晋王又用“捆青”法,把蒲葵树干捆扎,塞平河床,再叠高成架,堆于城下,准备堆高至与城垛齐平,借此攀踏登城。清军又挖开墙洞,以刀剑迫使城中百姓爬出洞口,搬取葵树干进城。李晋王仍不忍伤及无辜,此计又不成。
李晋王连营分守,准备持久作战,将清军困死城中,岂料城中清军将百姓口粮尽数勒取,以至民尽无食,捕鼠罗雀已尽,以树皮草根为生。
兵围两月后,清军大肆宰食人肉充饥,累计尸骨逾万,甚至连有举人、贡生、秀才等功名的士绅,也纷纷成了清军的腹中餐。
因明军顿兵城下数月不克,又遭逢瘟疫,病死枕藉,士气不振。清军大量援军开进两广,而盟友郑成功部又失信不至,李晋王被迫撤军,只得放弃之前光复的粤西各府,退守南宁。
总结此战关键败因,除了李晋王自己途中生病、部将指挥不力;后方主持政务的孙可望又对他心怀嫉恨,断绝物资援助;
而且李晋王确有决策失误,认为长期围城,敌方终有撑不住而投降的时刻。如此便不违本心,不负将士,何况还有郑成功援军这张底牌。没预料到长期围城,瘟疫横生;同时郑成功又失约不至……
「ps:此事亦难以苛责延平王。他也有无可奈何的难处,同样是无可争议的民族英雄。那却是以后再提的另一个话题了。」
当然归其根本,李晋王正是败在了他自己的爱民之心上。
孙子兵法云,【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李晋王此战大忌,正是被守城清军利用了他的“爱民可烦”。战争是反人性的,“慈不掌兵”不止是对麾下将士,也包括对交战区的百姓。
以李晋王当时在新会城下面对情形,若他能狠心不理会城内百姓的死活,只需集中火炮猛攻,破城原是轻而易举。可他却为了尽可能保全当地百姓性命,选择了长期围城,终于因此决策失误,导致战败。
更令人心怀悲凉的,是那些百姓又如何回报于他?
按清廷战后记载,这些人竭力助清军守城,誓死抵抗明军,甚至在城内断粮之后,每家自愿献出一只两脚羊,以供清军食用。有众多的节妇、烈妇自愿充当军粮,以救下父兄和丈夫,在战后给自家挣下许多贞烈牌坊、相应表彰。诚然,这些可怜女子未必当真自愿,但她们的父兄和丈夫恐怕就两说了。
“自被围半载,饥死者半,杀食者半,子女被掠者半。天降丧乱,未有如是之惨者也。”——《新会县志》“定国至高明,擒敌将郭虎、杜豹,遂围新会。久之,城中食尽,略人为脯,死者男女七万余。人谓旦夕必降,按兵以待。”——《皇明四朝成仁录·卷十二·异姓亲王死事传》
“岁甲午,新会县被围,城中粮尽,守将屠居人以食。有莫氏者,诸生林应雒之妻,姑将就烹,莫请于兵曰:‘姑老矣,肉不可食,妾幸膏腴,可以供君大嚼也。’兵从之,姑得释,而莫就死。
“有李氏者,兵欲食其夫,哭拜曰:‘吾夫五十无子,请君食我。’杀之,以首还其夫,使葬焉。”
“有梁氏女者,其父诸生学谦,女年十一,请代父死,兵不忍杀。女谓兵曰:‘君以女儿身小,不足以充一饱乎?’将夺兵刀自刭,兵乃杀之。诸生吴师让妻黄氏,亦代夫死,兵哭而杀之。是为新会四孝烈。”——《广东新语·女语·四孝烈》
此事听起来似乎荒谬绝伦,完全不合常理,其实不然。数年之前,清军屠杀超过七十万人的广州大屠杀,已经吓垮了相当多一部分人的胆气和民心。
【继茂与可喜攻下广州,怒其民力守,尽歼其丁壮。】——《清史稿·卷二百三十四》(根据清廷官方记录编撰)【初二日,清陷广州,屠之。……百万人民,尽死于内。】——南明·戴耘野《行在阳秋》
【城前后左右四十里,尽行屠戮,死者六十余万人。相传城中人士窜伏六脉渠约六七千人,适天雨,渎溺几尽,其所存仅二人,双门底刘中山其一也。止有七人躲入大南门瓮城关帝庙神像腹中,得免诛戮。】——清人方恒泰《橡坪诗话》
【清顺治七年(1650),清军攻广州,死难70万人,在东郊乌龙冈,真修和尚雇人收拾尸骸,‘聚而殓之,埋其余烬’,合葬立碑。】——《广州市志--宗教志》
而清军当时惯行军法,是“从贼”之城必屠。
【其据城逆命者,并诛之。】——《顺治实录》【谕南朝官绅军民人等知道:……所过州县地方,有能削发投顺,开城纳款,即与爵禄,世守富贵。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尽行屠戮。】《爝火录卷四》载清军屠城布告
这些士民认为满清已统治全国,根本非西南一隅的南明所能抵抗,因此李晋王即使破城,也终究会被清军夺回。为了避免将来被满清屠城、举族无遗类的命运,他们宁愿牺牲几个妇孺来做大清朝的忠贞烈士。
反正在他们想来,李晋王既如此仁义爱民,就算守不住城破,多半也不会因之前帮助清军守城而为难他们。
莫以为对清军暴行的威慑力是夸大其辞,李晋王撤军回广西时,粤西各府县的几十万百姓同样宁可抛弃家园,跟随明军逃难。
史载晋王安抚随军难民,竟至“哭号失声”。结果反为清军集合十万大军追击,“戈甲弃载道,死者无算,亡十三象”,李晋王部主力大损,南明从此亦再无反攻广东可能。
这就是人性的自私一面,对英雄,可以赞美,可以敬仰,可以感激;但真正关系到自家切身利害或举族身家性命时,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宁可去选择助纣为虐、为虎作伥。
是以凶狠毒辣的禽兽军团,往往反能击败仁义爱民的王者之师,类似例子在史上不胜枚举。
蒙古军和满清军皆是杀人如麻、屠城盈野,竟能从无到有打下了疆域辽阔的大帝国,然后做为胜利者编写史书,自有一帮无行文人替其涂脂抹粉,至今仍有无数不明真相或是非之拥趸。
而那些品行高贵的君子,襟怀坦荡的英雄,往往只因做不到如对手一般无耻和狠心,反而只能在史册留下千秋憾恨……
不知道当李晋王弥留之际,眼见残兵困滇西深山,抗清大事再无希望,是否会后悔当日在新会城下的抉择:毕竟和中兴大明、守卫华夏的大业相比,数万、十数万百姓性命,似是不值一提。
可惜他虽被封为大明藩王,也算是爵高而权重,却至死也没学会当时上位者视黎民性命如草芥的那套做派。
也许他还记得,当年身为流民军一员,对着高呼「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的杨嗣昌们,是如何逆势奋击,将那些高高在上的官老爷打垮。
在九泉下,杨嗣昌们的亡灵或许可以一直嘲笑他:「什么名将?区区几万愚氓竟然就困死了你,真是妇人之仁,难成大事!」
但我想,李晋王更可以理直气壮地笑对:「老子虽败,却是问心无愧,顶天立地。老子投了大明,可不是为了做和你们一样的人!」
是啊,若大明也非要去学蒙古满清那套禽兽法则方能存活,则那样的大明,虽存亦亡。
这正是华夏文明之所以不同于游牧文明的关键所在,除了弱肉强食,更有天理公道,是非人心。
华夏文明屡经挫折、却能浩气长存不衰的至理,正因为有李晋王这样的人来传承我们的民族魂魄。
愿吾辽人,无忘孙承宗;愿吾冀人,无忘卢象升;愿吾晋人,无忘曹变蛟;
愿吾苏人,无忘阎应元;愿吾沪人,无忘夏完淳;愿吾越人,无忘张煌言;
愿吾桂人,无忘张同敞;愿吾楚人,无忘文安之;愿吾秦人,无忘李来亨;
愿吾川人,无忘秦良玉;愿我闽人,无忘郑成功;愿吾滇人,无忘李定国……
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存天地兮千载,尽人世乎倥偬,晔晔其曜兮日月,慨慨其贞兮悼行。这些明末英烈,正是那个衣冠沦丧、神州陆沉的黑暗年代,不屈强虏、守护文明的民族脊梁。也正是他们的存在,方能在此后二百年激励着一代代汉人英雄不懈抗争,终于凭自己的努力博得华夏重光之日。
胡风南渡尽草偃,大义捐嫌王出滇。一身转战千里路,只手曾擎半壁天。诸葛无命延汉祚,武穆何甘止朱仙。板荡膻腥忠贞显,江山代代颂英贤。凛凛孤忠志独坚,手持一木欲撑天。磨盘战地人犹识,磷火常同日色鲜。老草坡前草树香,磨盘诸将墓堂堂。残碑读罢呼雄鬼,生死都从李晋王!
谨祭李晋王,祭甲申国难三百年来,为华夏民族和华夏文明不懈抗争的无数英雄先烈:
月虽明亮,终将沉沦;日虽微薄,终将东升。日烬西湖,月渡东楼。天风碧海,再守神州。
如果您喜欢本文,请您关注狐狸的:狐言论史(huyanls1012)
狐狸会每天给您发送有关中国历史的相关原创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