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一战让日本俯首千年的“抗倭第一人
唐朝贞观年间,军事实力空前强大,北方的重要威胁突厥已经被卫国公李靖率军击灭,此时唐太宗李世民将目光投向了冰天雪地的辽东,为了不使自己的帝国版图留有遗憾,他决定亲征辽东高句丽。
(图)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朝第二位皇帝。
曾经盛极一时的隋朝在隋炀帝的率领下,三次攻打高句丽,都没能彻底扫灭,辽东严峻的气候条件以及高句丽实施的坚壁清野的防守策略,给中原王朝前去征讨的军队带去很大的困难。唐太宗李世民这次出征也是如此,虽然唐军势如破竹、连下数城,可是最终还是由于天气原因而撤军。
不久后,李世民去世,辽东的问题只能留待后来人解决了。
(一)
公元655年,新罗国(此时朝鲜半岛有三个国家,另外两个是高句丽和百济)遣使向唐朝告状,高句丽、百济、靺鞨(女真的前身)联军攻打新罗,新罗国危在旦夕。
此时在位的唐高宗李治下诏让这三路侵略者退军,碍于唐朝的天威,他们只能无奈撤军,不过此后几年,高句丽、百济不时的出兵侵扰新罗国。
看到这两国如此不听招呼,公元660年,唐高宗李治派遣名将苏定方率大军出兵辽东,解新罗国之围。
苏定方采取围魏救赵之计,率军直扑百济国本土,国内空虚的百济国压根难以抵抗来势汹汹的唐军,不久连首都都被攻陷,百济国王及贵族五十八人全部被苏定方俘虏,押送回了长安,百济宣告亡国。在唐军的强势干预下,孤掌难鸣的高句丽也只能无奈撤军。
唐军班师后,为了加强对百济的控制和有效治理,朝廷在百济的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等五个地方设置了都督府,并任命了都督。同时命令郎将刘仁愿为率领数千军队驻守百济城,谁知被任命为熊津都督的左卫郎将王文度在赴任途中病逝。
(图)朝鲜三国时代是指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间占据辽东和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高句丽、百济、新罗。
终于轮到主人公、老将刘仁轨出马了,此时的刘仁轨已是六十岁的花甲之年了,此前,他一直担任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刺史,在前番唐朝发兵辽东时,他负责通过海运输送粮草,谁知道突遇风暴,损失惨重。被朝廷问责给免了官,这次是以普通百姓的身份随军。
刘仁轨年轻时候就以刚毅正直著称,他在担任陈仓县尉时,附近有个叫做鲁宁的折冲都尉(军队中高级将领),此人骄纵蛮横、为祸地方,地方官员畏之如虎。刘仁轨却偏偏敢于太岁头上动土,有一次这个鲁宁再一次在地方上犯了罪后,直接被刘仁轨命人抓了起来,同时下令将其杖毙。
军队里将此事汇报给了当时在位的唐太宗,太宗皇帝知道后非常愤怒,一个小小的县尉,竟敢下令打死折冲都尉,真是岂有此理!
太宗皇帝命人将刘仁轨召进长安责问,刘仁轨见到太宗皇帝后不卑不亢,他陈述了鲁宁种种犯罪事实,证据确凿,他只是依法办事。太宗皇帝赞赏他的魄力和勇气,没有怪罪他,还升了他的官。
由于王文度病逝的突然,因此仓促之间,唐高宗还是启用了这员经验丰富的老将,让他以检校带方州刺史的职务统率熊津王文度的旧部,驻守熊津。
唐军主力撤退后,百济王的堂弟扶余福信勾结和尚道琛,从倭国迎回了做人质的王子扶余丰,他们盘踞周留城,打起了复国的旗号。百济旧民纷纷响应,扶余福信等人迅速集结军队,包围了唐将刘仁愿驻守的百济城。(和刘仁轨名字很像,不过两人没有亲戚关系,刘仁愿和名将苏定方私交不错,因此得以成为留守大将)
(二)
唐高宗下诏让刘仁轨统帅所部和新罗军队前往救援刘仁愿,几番交锋下,百济城下的叛军连遭失利,退向了仁孝城。
不久后,苏定方又率大军攻打高句丽,可惜还是因为突降大雪、天气严寒的原因,唐军无奈撤军,同时唐高宗下令刘仁轨等人暂停一切军事行动,等待春天后配合主力大军再行进军。
此时已有谋划的刘仁轨向唐高宗上书:
“按照《春秋》的义理,大夫出征在外,只要是可以使朝廷安宁、国家有利的事,就得专心一意地去做。如今皇上您准备消灭高句丽,首先消灭了百济,留下部队镇守,控制了它的要害。虽然叛贼强横,但他们兵力不足,我们应当磨好刀枪,喂饱战马,趁他们没有准备时,打他个措手不及。等了胜利在望的时候,摆开决战阵势,驱马传递文书请求朝廷增派军队,声援接应,那么消灭敌人指日可待。眼下平壤(高句丽首都)还没有攻克,熊津又放弃的话,百济很容易死灰复燃,消灭高句丽更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了。我们虽然驻进了新罗国,但这正像客人一样,发生了不称心的事,后悔还来得及吗?百济的扶余丰对福信心怀猜忌,貌合神离,势必不会支撑多长时间。我们应当坚持防守,乘着他们内乱时,再发起进攻。”
看到这员老将心意坚决,唐高宗批准了他的请求。
(图)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
事态的发展果然如刘仁轨所料,百济王子扶余丰猜忌堂叔扶余福信争夺他的权力,设计将其捕杀,同时,他也感觉,凭自己的力量难以抵抗唐军,因此派人向倭国求援。
此时倭国在位的是天智天皇(他在位期间大量移植唐朝的先进文化,推动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大化改新”变革运动),也即原先的中大兄皇子,他一直企图在朝鲜半岛握有话语权,接到百济的求援之后,天智天皇派遣四万二千军队、四百多艘战船支援百济。
公元663年,八月,刘仁轨率领水军一万多人乘着一百多艘战船率先赶到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很快,扶余丰及倭国水军也乘着四百余艘战船绵延驶至。
宽阔水面上,唐、倭两路水军对峙,面对着数倍于己的敌军,刘仁轨临危不惧,他指挥船队变换阵形,分为左右两队,将倭军围住,为数众多的倭国战船舰相互碰撞、无法回旋,船上士兵乱作一团,敌军将领无法进行有效的指挥。
同时,刘仁轨命士兵向敌军战船上万箭齐发,霎时间,火光漫天,映红了整个海面,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数万日军被杀或溺死,史称“白江口之战”。
这场战役也是中、日两个国家作为国家主体在历史上的第一次正式交锋,援军失败的消息传回倭国国内,大惊失色的天智天皇立即下令封锁边境,加强防御攻势,深恐唐军乘势来袭,自此他也打消了染指朝鲜半岛的野心。也深刻的意识到唐朝的强大不是他一个小小的倭国能抵抗的。
认识到两国实力巨大差距的天智天皇此后派出大量遣唐使出使唐朝,学习先进文化,此后的上千年的时间,倭国(公元701年,唐朝承认他们新更改国名的——日本)再也不敢对中国生出任何侵略的想法。
(图)唐灭高句丽之战
唐高宗得到消息后,非常高兴,他下诏正式任命刘仁轨为带方州刺史(朝廷在百济故地设立的羁縻州),赐予长安城内的豪宅一座。在这次战争中,刘仁轨也用自己出色的战场指挥能力让日本人见识到了唐朝水军实力的强大,此战也奠定了东北亚地区以后上千年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基本格局。
刘仁轨在百济故地推行唐朝的各项政策,修养生息,同时也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农业技术传播到了此地,几年后,此地的面貌发生了焕然一新的改变。在后来攻灭高句丽的军事行动中,刘仁轨也屡立战功,他后来做到了宰相一级的高官,这位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抗倭第一人”一直活到了八十五岁的高龄。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 天野苍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