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渡江战役打得有多艰难?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很多解放军的老兵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参军了,老兵季凌就是在12岁的时候就入伍了,后来参加了一路的战斗打到了渡江战役。

12岁看到布告去参军

“1940年,新四军一路从江南打到江北,到了启东。这一年我12岁,已经读初中了,看到布告就去参加了新四军。”季凌告诉记者,当时自己身体很好,是校足球队队长。入伍后,加入了战地服务团做宣传。一年半后,前往抗大学习通讯技术,从此一生和通讯结缘。

在抗大的学业结束后,季凌回到部队,负责通讯。“当时条件艰苦,电台都是稀缺物品,就是宝贝,一般不会深入战场。”相对于在前线作战的战士们,负责电台的通讯人员等于进入了保险箱。

季凌回忆,1948年在几次大战役之前,同乡战友嘱托他,“如果我牺牲了,你一定要到我家里去看望我的家人。”对于这样的视死如归,季凌至今难忘。

毛竹架天线保证通联

1945年,部队到了江南,新四军军部转来了文件,要求苏浙军区和延安要保持联络。当时的季凌因为操作电台通讯技术好,台长指定他负责尝试联络延安。按照文件中事先约定时间、频率和各类要求,季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调校机器、更换电池,架设天线。当晚,仅用了10分钟,电台中就听到了延安的呼叫,季凌立刻回应。然而整整三个小时过去了,延安的电台始终没有回应他。

“延安的电台功率是我所使用电台功率的3倍还多,我们可以收到它的信号,但是我们电台功率小,信号无法传送到延安。”季凌一夜难眠。次日,季凌到山上砍来了长长的毛竹,把天线再次升高,并仔细调整了方向,就在这日前半夜,他负责的电台顺利联系上了延安电台。“当听到延安方面的回答时,整个房间的人都沸腾了。”

12小时不断收发

“在战时,要求能准确快速将计划以及情报发出。有时候晚一点,就会导致战局的走向。”而季凌在当时的通讯技术非常好,发报快而准确,练习时可以达到每分钟140个小码,而在实际战时发报中也可以达到100个以上。“最担心的是天气状况影响通讯效果。”季凌表示,淮海战役时他在在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在高级机关工作,电报多,要求技术好的人连续10多个小时上机,由于人员稀缺,时为电台台长的他经常是12小时不下机。

指挥部通常也正是敌军打击的重点对象。在1946年夏天,由于指挥部8部电台在不断工作,敌人动用了先进的无线电测向部队,确定了指挥部的位置,动用八架轰炸机轰炸。“这一次有惊无险,因为我们的情报部门截获了这个消息,我们带着电台提前撤到了山中。”

尽管解放战争已经是抗日战争之后解决国内矛盾的部分了,但是总体国情依然是在艰难条件下的斗争,从一个老兵的视角,我们也看出了战斗的艰难性,但是那个年代的人都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儿,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今天的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