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宋灭北汉之战:结束了自唐中期以来,武人专权、藩镇割据、长期处于动乱的局面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赵匡胤兵发北汉的呢?

北汉是五代十国之一,也是十国中最后一个政权。北汉依附于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后被北宋所灭。宋灭北汉之战的胜利,结束了自唐中期以来,武人专权、藩镇割据、长期处于动乱的局面,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驿发起兵变,自导自演了黄袍加身好戏。随后,他就和宰相赵普一起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准备利用手里的军队去重建帝国。随着南平、后蜀和南汉等割据政权的先后投降,攻略重心就不可避免的转向北汉和辽国控制下的燕云地区。

五代藩镇的遗孤

地域狭小的北汉,由前后汉政权的河东节度使刘崇建立。他与兄长刘知远都是典型的五代沙陀军事集团成员,却架不住自身所属时代的滚滚洪流。在郭威篡位建立后周时,也顺手杀死了刘崇的儿子。后者就以河东一地苦苦支撑,维系着继承兄长遗址的北汉王国。

为了在汴梁幕府的重压下存活,北汉不得不遣使和辽国取得联系,借助后者的力量来衡制后周。但辽国对于送上门来的小弟也并不用心,觉得其战略价值比较有限。这就让北汉不得不经常依靠自己的微薄力量,去和随时降临的对方大军周旋。后者则为了尽早消灭他们,在世宗柴荣时大举出兵征伐。虽然取得了相当出色的野战胜利,但却碍于太原城的坚固城防,被迫在对峙后选择撤退。

等到赵匡胤登基,曾一度尝试和后周政权做适度切割,用政治力量来折服北汉。他派使者告诉北汉皇帝刘均,自己的政权不是后周,自然和北汉没有深仇大恨。顺便也劝蜗居太原的宫廷向自己低头,否则还是会动用大军将之摧毁。但刘均却坚决表示自己虽然实力弱小,但害怕汉室的社稷就此中断,并委婉表示自己才是中原法统的合理继承者。

事实上,北宋也确实没有立刻攻打北汉的必要。尽管河东自古就是中原防御北方入侵的重要环节,但宋初的形势却又有很大不同。由于五代时期的战乱迭起,河东在人力和财力方面都受到极大削弱。到北汉政权退居河东时,极力征收赋税也只能供应战兵40000人,境内民户更是仅有可怜的35000。身居高位的宰相月俸只有100缗,普通节度使的月俸更是少到30缗,连养家糊口都成问题。显然,这样一块民贫财尽的土地,是不足以对强大的北宋造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的。辽国方面也是基于这个因素,对保护其安危缺乏动力。

但赵匡胤却有自己的考虑,偏居西北一隅的北汉对他的政权来说有两个危害。首先是不法商人利用这个漏洞大肆向辽国贩卖铁器、角筋等战略物资。辽国也会利用北汉这个交通线,向南方渗透间谍。更重要的是,作为和北宋格格不入的地方政权,北汉也是宋朝逃亡农民和反对派流亡者的聚集地。所谓“亡命者”大量聚集在太原,对北宋京畿附近的河北、陕西、山东各省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基于保卫京畿稳定的大立场,赵匡胤是非得将北汉剿灭不可。

首次交锋

公元968年,宋朝首次对北汉的发动大规模征伐。当时恰逢北汉皇帝病死,新君上台后局面不稳。宋军就利用辽国疏于援助的良机,出动部队进攻太原。宋朝方面还使用计谋造成对手内部的更加混乱,派遣武艺高强的卧底诈称要叛逃到北汉那边。北汉君主大喜,任命他为近卫的供奉官。不料此人趁机刺杀北汉主刘继恩,企图把太原城献给宋朝。虽然奸细很快就被守军消灭,但北汉经历此次变乱,国力更加衰弱。此后,北汉除了紧急向辽国求援外,也曾试图扼守险要拒敌于国门外。但薄弱的军力显然不可能阻挡宋朝军队的进攻,让对方很快就前进到太原城下。

宋军一面在城下部署围城工事,还不忘对太原内部发起政治攻势,让北汉的许多高级官员都产生了动摇。但守军依靠坚城护佑,还是让北宋方面无法迅速得手。于是,赵匡胤使出了东亚地区常见的特殊战法--放水围城。宋军发动太原附的数万百姓,在城市东南筑起长堤阻塞汾水。等大水淤积,就决堤浸泡太原的城墙。接着,宋军又派遣精兵猛将在太原四面设置寨栅,以野战防御工事不断逼近太原。

已是山穷水尽的北汉,唯一的指望是辽国援军赶紧前来。但契丹人此时几乎不太过问这个昔日盟友,仅派南院大王带着少数兵力进行象征性援助。宋军也经提前扼守住河东各处险要,让辽军始终无法前进到太原和北汉守军会师。最后,还是北汉在背水一战时激发了强大的求生欲。他们先是派敢死队堵住了洪水涌入的缺口,又试图出城焚毁宋军的攻城器械,并在城头拼死抵抗爬上来的宋军。由于他们的顽强防御,赵匡胤的部队迟迟没能获得进展,反而消耗了相当多数量的精锐部队。

此时,终于反应过来的辽国开始出手。北院大王乌珍率领本部精锐骑兵,从白马山进入河东,抄小路赶到太原城外。为了宣誓自己的存在,契丹人还用举火把和击鼓的方式来宣告自己的到来。困守太原城里的北汉皇帝刘继元,也立刻斩杀了一大批企图投降的高级官员,以便让守军继续坚定抵抗意志。倒是宋军这边开始麻烦不断。由自己亲手造成的水患,反过来导致瘟疫和腹泻在营寨内逐渐蔓延。赵匡胤眼见太破城无望,只能决定收兵回朝。

再战太原

面对宋军 北汉方面也只能不断选择龟缩其实北汉方面也不乏要求主动归附的声音。在宋兵撤走后不久,就有人建议刘继元去袭击停留在太原城下的辽国友军。以便夺取数万匹战马其作为礼物,仅献给刚刚吃了败仗的赵匡胤。这样虽然保不住王朝,还可以换得后半辈子的富贵。当然,因为这个建议过于脑残,自然不可能被北汉皇帝所接受。

不过,宋军在正式撤兵前也对北汉的国力做了彻底破坏。他们将太原城附近的10000多家民户押送到南方的各州各郡,并在太行山的险要间加修营寨,以断绝辽国对北汉的支援。这样一来,北汉对外得不到救援,对内又没有百姓继续提供粮草,实力只能是一天天的衰弱下去。

但宋太祖注定无法摘取北汉这个重要果实。在彻底平定南唐之后,他还再次部署诸军准备第二次攻北汉,却突然暴病而死。宋太宗继位后,需要花了几年时间安定内部,直到公元978年才有精力执行消灭北汉的战略。相比兄长的时代,宋太宗进攻北汉的声势更加浩大。为了向北方提供充足粮草供应,北宋甚至大修运河设施,汇汴河之水入汴梁,让新征服的江南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饷收入。然后通过水路抵达本部的汴京地区。为了对付太原城坚固的城防,宋太宗特别命令成立讲武台,用以教授投石机、连弩等专业攻城器械的使用方法。虽然宋朝是刚刚开国不久,但军队的战斗技能已出现了相当明显的退化,只能由皇帝亲自过问才得以恢复部分水准。

在兵力部署上,宋军主力将由北路都招讨使潘美的率领,目标就是北汉的核心太原。同时命令原云州和太行方向的宋军严防辽军进入北汉地界。太宗自己也率领一支强力部队御驾亲征,先向河北北部前进,然后折返向西。随时准备阻击辽军的更大规模援军。

辽国在发现宋军的动向后,也立刻派人询问为什么连续进攻北汉。宋太宗就则霸气十足的回答,自己是带兵讨伐不服号令的叛逆。辽国如果想要出手,就准备和对方大打出手。虽然辽国方面始终不能很好的参透对手思维,但还是仓促组建了一支由南府丞相耶律都沙领衔的部队。此外,还有南院方面的主力军和西京大同节度使的部队负责接应。但耶律都沙由于准备不足,选择了轻兵冒进,在白马山附近遭到预先准备的宋军精锐的袭击。损失惨重的辽军便不得不半路折还,基本上放弃了对北汉的所有支持。

另一方面,宋军分路兵马也陆续攻破了北汉的残余州县,剪除了太原的外围羽翼。到这年4月,所有部队齐聚北汉都城门口,开始最后的总攻。尽管太宗皇帝亲自赶赴太原,巡行各营并亲自检查攻城器械的部署情况,但宋军的攻城作战仍然进行的非常艰难。数次登上城头的先锋部队,都被顽强的北汉守军又赶了下去。围攻者只能用冲车云梯去配合地道掘进推荐,也被守军用不停的箭矢干扰了正常运作。

一直到宋军控制了太原西南角的外围护城,才有北汉的将领开始陆续向他们投降。宋太宗则抓紧时机督促各部发起最后的猛攻。5月4日,宋军故伎重施放汾河水水淹太原城,逼的北汉皇帝亲自率领士兵去堵塞城防缺口。宋军随即又在城南发动猛攻。由于军中存粮已经不多,所以必须尽快解决战斗。巨大的压力也最终迫使北汉守军的意志开始出现崩塌。

5月5日,在反复衡量得失利害后,北汉皇帝向宋太宗送上了投降书。后者大喜过望,当即决定在第二天到城外接收北汉君臣的投降。在仪式现场,宋太宗还如愿以偿的抓获了所有反对派流亡者,并并将他们统统就地斩首。出于对坚固城防的怨气和对日后局势的考量,宋军直接选择将太原城拆毁,让所有居民到新修筑的并州城内居住。此后的宋朝虽然还有个太原城,但已经不是源自唐朝的原来那个了。

帝国的选择

其实,对于宋朝来说,彻底消灭北汉未必是战略上的最佳选择。后者作为一个势力微弱的虚弱政权,对汴梁本身无法构成任何实质威胁。反而可以作为与辽国之间的缓冲地带,有效促进了宋辽之间的地下贸易,又将双方恰到好处的分隔开来。自从北汉被宋朝完全吞没后,宋军就不得不同时面临西京大同和南京幽州的军事压力。不仅需要付出更多的财力来加守备,还被牵制了大量有生力量。受此影响,汴梁朝廷对西北的控制力度就会受到削弱,并为日后的西夏崛起埋下伏笔。

但在赵氏兄弟看来,坚持消灭北汉完全是出于更大层面的战略思考。北宋立国之初,就已经夺回燕云地区作为国家的既定方针。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宋太祖坚持节衣缩食,连征讨南方获得的金银珠宝也不肯动用。最后积攒了超过300万缗的巨额财富,专门用于和辽国进行决战。根据他的最初想法,如果不能用这笔财富向辽国赎买燕云,就用其发展武备强行攻取。

所以,如果宋朝准备奉行守势,那么北汉的确是没有什么威胁。但既然要在战略上保持攻势,那么北汉无疑就是京畿近侧的天然目标。不将其牢牢控制,就会给日后的大战留有隐患。最后,北汉虽然资源匮乏,却有着比较精锐善战的军队。包括著名的杨家将在内,众多留有沙陀古风的边军也让赵宋垂涎三尺。这些来之不易的收获,也将在后来被投入对抗辽国的战争。但因为宋军的整体战斗力疲软和指挥问题,还是被以最快速度消耗完毕。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赵匡胤兵发北汉的呢?

第一个原因有钱了。

因为打仗是要烧钱的,北宋建国的初期它的经济实力并不强,其实它不具备这个时候去攻打北汉的这个实力。但是随着南征,灭了南方的三个割据政权,特别是灭了孟昶的西蜀之后,孟昶的西蜀是非常有钱的。我们在前面讲过,孟昶西蜀的钱财,这些东西光用船运到大宋的都城开封去就运了好多年。所以在灭了,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特别是灭了西蜀以后,赵匡胤的腰包鼓了,腰包鼓了腰杆就直了,有钱了,这是他这个改变先南后北策略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腾出手来了。

因为他原来的兵力主要是对付南方的割据政权的,但是随着南方的割据政权相继被灭,赵匡胤特别是在灭了西蜀以后,赵匡胤的兵力集中起来了,灭了西蜀。经过两年的平定的蜀乱,赵匡胤的大军撤回了京城,这样赵匡胤就腾出手来了,腾出手来了,他就可以用这个力量,去对付北汉了 ,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是有借口了。

这个借口就是因为,这个时候的话呢,北汉在给赵匡胤,他们约定的口头协议失效了。我们在前面讲过,赵匡胤南进的过程中间,曾经跟北汉的国主刘钧达成一个口头协议,这个协议就是说,就是你北汉刘钧活着的时候,我不会打你,我不会灭你,我要放你一马,所以这种情况之下,赵匡胤只是小规模的对北汉有一些骚扰,并没有派重兵去灭北汉。但是北汉的国主刘钧死了,他是愁死了,他是穷死了,他是怕死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刘钧死过以后,那么开国皇帝赵匡胤和北汉国主的刘钧的口头协议就失效了。你活着,我不打你,你死了,我再打你,我就有借口了,这是第三个原因。

第四个原因是一个承诺。

因为我们讲过,这个赵匡胤在灭了西蜀以后,西蜀国的国主,孟昶他的母亲,他和他的母亲李太后谈话的时候曾经谈到过,李太后希望将来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去。赵匡胤一问她的家乡是西蜀的,这李太后说出来她的家乡。其实是什么呢?她的家乡其实是在北汉,是在并州,所以她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去,赵匡胤也答应满足她这个愿望,就一旦灭了北汉以后,送李太后回自己的家乡去安度晚年,这是一个承诺,当然这也是灭北汉的一个理由。

最后一个理由是一个心结。

一个什么样的心结呢?赵匡胤有一个没有说出口的心结。因为赵匡胤是篡夺了后周的政权,然后建立了赵宋王朝,后周的国君一共经历了三代,除了开国之主郭威以外,那个继位的周世宗柴荣是一个非常英明的国君,这个柴荣曾经要灭北汉。在打败北汉以后,又去这个对燕云十六州的,这个契丹用兵,结果因为有病退兵回来,最后是病死在国都汴京开封。所以这个周世宗柴荣,他这个形象在那个时代是一代英主的形象。

赵匡胤在夺了后周的政权以后,他自己心中有一个心结,他希望自己能够做得比周世宗柴荣更好一些,那么要想比周世宗柴荣做得更好,那当然最好的做法是什么呢?最好的做法是灭了北汉。因为周世宗柴荣生前没有灭北汉,如果说赵匡胤在位期间能够灭了北汉,那岂不是自己的功业,自己的成绩就超过了周世宗柴荣嘛。所以这个心结是他心里面,压在心底而没有说出口的。所以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合在一起,就决定了赵匡胤确实,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他想把北汉给灭掉,这是我们讲的一个方面。这就是由于赵宋政权,内容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