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他是淞沪战场上牺牲的唯一中将军长,理应万人景仰,却被疑叛国

吴克仁将军,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出生于吉林省(现黑龙江省)宁安县三道湾一个农民家庭。童年入乡塾受启蒙教育,民国成立后入县城高小和中学肄业。

1904年,日俄战争在东三省境内爆发,腐败的清政府却宣布所谓“局外中立”,任凭日俄侵略者的铁蹄,把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地践踏成了一个庞大的瓦砾场。当家乡已经不在和平,人们的日子也就不再安宁。吴克仁将军的童年正是在这种外敌入侵兵连祸结的惨景中度过的,他和他同时代的万千热血男儿一样,自幼便在心灵深处深植了痛恨侵略者的种子,立志长大成才报效国家。

学以致用

最初他曾在家乡读私塾,后在亲友帮助下入县小学和中学读书,由于战乱不断,家庭生活难以为继,父母无力供他上完中学便中途辍学了。由此他弃文习武,1911年考入吉林陆军小学(学生待遇为公费,学校除管吃、管住、管穿外,每人每月还发一至二元零用钱),1914年升入北京陆军中学。北京陆军中学位于北京郊区,距清河镇六、七华里,故俗称清河陆军中学。学制为两年,共办过四期,吴克仁人的是第三期,这一期学生600余人,课程设置分学、术两科。学科主要有国文、数学、理化、史地、外语;术科主要有步兵、操典、内务条例、军事训练(马术、武术、刺枪和队形)以及野外演习等。

1916年吴克仁以优异成绩毕业,升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分在炮科。当时校长为杨祖德,山东临清人,日本士官学校第三期毕业,长期从事军事教育工作,经验丰富且待人诚恳,有长者之风,深受学生们的爱戴。杨祖德任保定军校校长三年,是历届校长中任期最长的,他任职期间也是军校秩序和教学质量最好的时期之一。在保定军校,培植了吴克仁军事学术基础,掌握了现代军人必备的军事学识。

抗战救国

1933年3月,日本在侵占东三省后,又侵吞热河,炮轰榆关,兵逼长城,华北局势顿呈危急。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呼声下,国民党政府被迫作出抗日姿态,命令张学良调集东北军在长城御敌,又调集三个中央师北上,长城抗战拉开序幕。此时,吴克仁已由炮兵第八旅旅长调任第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第一一七师副师长,师长是原第十九路军抗日名将翁照垣。翁、吴二人志同道合,相处甚得,见杀敌之机已到,遂动员全师官兵,奋起投入长城抗战。

长城抗战打响后,参战的中国军队奋勇抵御,以相当代价给来犯之敌以沉重打击,扼止了日军的攻势。进入4月,日军攻势加强,而国民党政府却忙于江西剿共,对喋血长城的中国军队不再作实质性的援助,致使中国军队后援不济,日军终于突破长城的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要隘,兵逼华北。为挽救战局,第六十七军奉命撤至滦河右岸,阻扼日军进犯。当时,第六十七军正面之敌有日军第六、第十四两个师团、一个骑兵联队及一部分伪军配合。

4月28日,第一0七师第六一九团首开战绩,团长赵镇藩率两营敢死队乘夜幕由滦河上游偷渡,突袭河东岸桃马渡村的敌营,一役斩杀日军一百四十五人。消息传开,轰动平津,也给吴克仁和第一一七师官兵以极大鼓舞。

这时,师长翁照垣因张学良下野而辞职,师长一职由吴克仁继任。吴克仁临危受命,为鼓舞士气,他身先士卒,号召全师官兵学习友师的拼杀精神,为守土御侮建树战功。5月初,第一一七师在抚宁一线与敌接战,参战官兵同仇敌忾,一鼓作气截获敌军弹药车二十三辆,第六四九团一个排的士兵为掩护大部队全部壮烈牺牲。5月9日,三千余日军围攻抚宁城,守城的第一一七师一个连官兵誓与城池共存亡,面对强敌英勇无畏,鏖战一昼夜,除生还一名排长和十余名士兵外,余皆殉难。

在守士卫国的战场上,吴克仁和他的第一一七师,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在第六十七军广大官兵的拼死抵御下,日军一时无力进展,双方处于胶着状态。之后,由于冷口方面守军溃败,情况发生逆转,日军进至滦河上游,从中央突破守军防线,造成第六十七军各部腹背受敌,应战不支,被迫撤离战场,退至丰润县城。日军尾随追击,为掩护大部队安全转移,吴克仁奉命串部占领丰润县城外南北之线,构筑工事,阻敌前进,并担负收容任务。但工事未及完成,日军便在飞机、装甲车掩护下气势汹汹扑来。全师官兵在吴克仁指挥下,死顶硬拼,多次打退敌人的迭次进攻。日本侵略军不甘罢手,组织援军,连续发起凶猛的攻势。第一一七师伤亡严重,却没有一个人退却。就这样,吴克仁指挥全师官兵,与优势之敌殊死拼杀,在丰润城外坚守整整一日,成功掩护了大部队的撤退。是役后,第一一七师撤往牛栏山一带,构筑工事,休整部队,准备再战。

1933年5月31日,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签定,要求“中国军队即撤退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香河、宝坻、林亭口、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之地区,不再前进,又不行一切挑战搅乱之举动”。这表明国民党政府已在事实上承认了日本对东北的占领,同时拱手把察北、冀东等地相让给日本侵略者。消息传来,吴克仁将军同东北军广大爱国官兵一样,无不气愤填膺却又无可奈何。

1936年12月,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后,吴克仁接任第六十七军军长之职,之后,东北军被迫调离陕甘,东移苏北、皖北和豫东地区。第六十七军军部移驻界首,各部分驻阜阳、涡阳、沈丘等地,在东北军东调期间,吴克仁赴奉化接受了张学良的门见,后对报界发表谈话,表示决心秉承张学良将军和平解决陕事,团结抗日的初衷,将部队带成一支抗日劲旅。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的卢沟桥事变。吴克仁将军及第六十七军全军将士无不愤慨万分,昂然请缨上阵杀敌。7月末,吴克仁接到北进沧县增援宋哲元第二十九军的命令,迅即集结部队,乘敞篷货车冒雨向沧县进发。到达沧县后,又接第一战区电令,令第六十七军驰赴大城附近,接替第二十九军在姚马渡、大城、文安一线之防务。时值华北各地连降暴雨,平地水深过膝,一片汪洋,汽车无法通行,只好将辎重改为驮载和人担。这样,每个官兵都增加数十斤的重负。吴克仁鼓励官兵们战胜困难,守土杀敌,情绪激昂,全军终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子牙河前线,受到第一战区的通令嘉奖。

部队到达前线后,立即在泥水中赶修工事。在当地民众的帮助下,官兵们克服时间紧建材缺的困难,很快筑起初具规模的工事。从8月下旬开始,日军小股骑队开始出现在姚马渡以北地带,吴克仁部署各部队寻机出击,歼灭日军骑队一部。

9月1日,日军对中国军队的华北防线展开了全面攻势。日军第十六师团在飞机、重炮掩护下,沿子牙河攻击第六十七军防守的大城防线;吴克仁指挥全军奋勇抵御,连战数日,使来犯日寇屡屡受挫不得前进。双方一直僵持近十日之久。到9月11日,日军增派援军,发起更猛烈的攻势,防守马厂附近的友军渐感不支撤离战场,使第六十七军右翼暴露,日军转而对第六十七军右翼东辛庄、东西次河等地猛攻,战局呈现险恶。

为保证正面阵地,吴克仁决定夜袭东辛庄之敌,同时出动主力反攻姚马渡。战斗打响后,将士们奋勇拼杀,斩获甚多。战至次日凌晨,日军又出动二十余艘汽艇,载有山炮、机枪等重武器,溯干牙河逆水而上。吴克仁将军神机妙算,部署部队埋伏在姚马渡附近,待日军船队驶来时,首先以优势火力将第一艘敌艇击沉,然后对后续敌艇分段截击。此役,第六十七军击沉敌艇五艘,毙伤日军官兵三百余人。直到9月下旬大城防线依然在第六十七军的控制之下,得到了军事委员会的电令嘉奖。之后,奉命撤出战场,先是转移到献县,后撤退到邯郸。10月,又奉命向河南汤阴县集结待命。

1937年10月底,由于日军在淞沪战场攻破大场防线,战局急剧恶化。吴克仁再次请缨参战。蒋介石此时正苦于无兵可调,即令第六十七军连夜开赴江苏,编为右翼方面军总司令张发奎指挥的总预备队,进驻青浦。11月5日,日军第十军(辖三个师团)从杭州湾的金山卫大举登陆,直扑松江县,从西线迂回中国守军的后方,战局骤然呈危。张发奎急令第六十七军“轻装向松江急进,痛击敌人,以保我上海右翼军之安全为要”。

与此同时,右翼军代总司令黄琪翔也给松江保安司令王公玛下了手令:“该保安司令协同四十三军郭军长汝栋,六十七军吴军长克仁死守松江县城三日,违即军法严惩”。松江县城距金山卫仅六十华里,时任松江保安司令的王公玛,手下只有少数地方部队,四十三军郭汝栋此时也仅剩数百人的残部。王公玛接令后焦虑万分,吴克仁更是急如星火,他深知战局危急,任务严峻。为了争取时间抢夺战机,吴克仁来不及督统全军一同出发,而是率先偕军部参谋长及部分参谋人员寅夜进入松江县城,随即部署第一o七师师长金奎壁率部占领松江以北,第一o八师师长张文清率部占领松江南,相机迎头痛击敌人,以保证上海友军安全撤退。

11月7日,由金山卫登陆的日军已窜到黄埔江对岸,随即以凶猛的火力掩护,出动橡皮艇及木帆船强行登陆。第一o七师官兵以平射炮压住敌人火力,猛袭强渡日军,当即毙伤日军五、六百人,黄埔江面敌尸累累,敌橡皮艇及木帆船几乎全被击沉。代总司令黄琪翔闻报后亲到战场,对该师官兵的英勇之举倍加赞赏。8日下午,日军援军陆续开至,攻势加强。第一o七师在金鹤浜、得胜巷一线与敌激战,损失惨重,师参谋长邓玉琢战死。

与此同时,第一o八师在松江到石湖荡之间的三十号桥与敌遭遇,激战中第三二二旅旅长刘启文殉同,日军趁机迁回到第一0八师之后,第三二四旅旅长夏树勋率残部死守松江西关,以阻敌迫近松江只城。傍晚时分,日军后续部队源源开至,双方演成巷战,战斗极为残酷。由于忪江城外两翼作战伤亡惨重,日军人部队如潮水般涌至松江县城,东、南、西三面被围,情势万分危急。为完成“死守三日”军令,吴克仁数次出城督战,置个人生死于不顾,身先士卒带头冲锋,终将敌势压下,战局渐呈稳定。

11月8日夜半,死守松江三日的军令已经胜利完成,夜10时到11时之间,一些军官主张立即撤出松江,以争取主动减少伤亡,但吴克仁坚持一定要守到午夜12时,否则不算圆满完成军命。直到9日凌晨,吴克仁才下令突围,他让郭汝栋军长先行撤离后,才率指挥部人员和王公玛从北门突击,向昆山方向金山方向急进。此时我方上海守军已纷纷撤下,大量人群车马拥上公路,加之日军迂回部队堵截要道,情况极度混乱。吴克仁拒绝了随行人员另择小路的建议,坚持指挥部队攻下敌军阵地,打通公路,使人群得以通过。

壮烈牺牲

11月9日下午,吴克仁率余部抵达青浦和昆山交界的白鹤港,准备从这里越苏州1河西去昆山,但河桥已被敌机炸毁。吴克仁当机立断,指挥部队涉泅渡河。这时天上敌机屡来轰炸骚扰,日军地面部队迂回在附近搜索,吴克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沉着指挥。傍晚时分,正当部队渡河即将完毕,突有一支日军袭至,交战中,吴克仁不幸中弹牺牲,时年43岁。同时殉难的还有军参谋长吴桐岗等。

吴克仁将军出身农家,保定学军,知遇少帅,痛恨外敌入侵,力行联共抗日,最后以身殉国,成为抗日战争初期最早牺牲在正面战场的高级将领之一,也是东北军以至整个淞沪战场上牺牲的唯一中将军长,理应受到世人的敬仰。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当时的国民党当局,竟以缺乏确证为借口,仅仅宣布为下落不明且撤消了第六十七军的番号而不了了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还一度公开造谣诬陷吴克仁叛国投敌,广为散播,造成很坏的影响。

真相大白

但是,凭事实胜于雄辩,当年与吴克仁共同作战的前松江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王公玛先生,多年来仗义执言,出面证实吴克仁战死的详情,并经旅美报人田雨时先生于1981年撰文报刊,大声疾呼,真相乃大白于天下。为了褒奖吴克仁将军的壮烈殉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于1987年2月,追认吴克仁将军为革命烈士,并向其子女颁发了烈士证书。时隔半个世纪后,烈士的英灵终于可以安息了。

英雄可以为国死伤,但英雄绝不能被冤枉。只有尊敬英雄的民族,才有资格参与世界的竞争,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