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曹操根本打不过周瑜,隐藏在历史中的赤壁之战的另一面,水上猛兽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战役使曹操统一天下的梦想破灭,使中国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三国鼎立的局面。

古往今来,对于这场战役的论述如汗牛充栋,不胜枚举。

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是: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所谓的“火烧赤壁”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建安十三年,曹操灭袁氏平乌桓,将中国北方纳入版图。同时,他罢三公,称汉丞相,威震天下,并在业郡玄武池训练水军,南征意图路人皆知。

该年秋,天下无敌的曹军十六万之众,由许、宛等地倾巢南下,兵锋直指荆州。新野等地望风投降,荆州之主刘表连病带吓,一命呜呼,刘琮举荆州全军归顺,刘备仓皇南逃。

曹操选派精锐骑兵五千一昼夜行军三百里,于当阳长坂击溃刘备军主力,刘备逃往江夏。

同年冬季,曹操入驻江陵,兵临长江北岸的乌林,虎视江东。

此时曹操拥兵二十三万,(参阅拙作《汉末三国兵力考证》)战船数以千万计,成为了汉末以来最强大的势力。

很多人认为,这也是自黄巾之乱以来,中国统一的最佳契机。

但是,请不要轻视了江东人。

诸葛亮鲁肃的主导下,孙刘联盟缔结。孙权派东吴名将周瑜,率精锐水军三万逆江而上,迎战曹操大军于赤壁。

著名的赤壁之战正式开始。

众所周知,后来曹操将战船用铁索链接,结果被黄盖火攻,当天东南风起,曹军惨败。(历史上曹操连战船是自愿,黄盖没用苦肉计,但确实用了诈降计,至于东南风,与诸葛亮无关,纯属异常天气变化)

赤壁之战期间,曹军就已经开始流行瘟疫,战败后,曹操更加无法在荆州立足,被迫北归。

历史上,很多人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归结为火攻,以及瘟疫。

确实,瘟疫的爆发导致曹军战斗力和士气锐减,而火攻更是成了压垮曹军的巨石。

但是,除了这两条之外,曹操的失败还有别的原因吗?

我们其实会有这样的疑问:曹操坐拥二十多万大军,又获得荆州军大批的战船,早在瘟疫大规模爆发之前,为什么不乘势大举渡江,迅速南下登陆,一举踏平江东呢?曹操为什么要把大批的战船链接起来呢?所谓的“火烧赤壁”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一个一个解答。

第一个问题:曹操并不是没有在第一时间南下,他曾在赤壁之战战役初期,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渡江行动,但是,他战败了!

这个事情其实在各个史籍中都有记载,但是却往往被大多数人忽略。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

(孙)权遂遣(周)瑜及程普等与(刘)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这个记载就是说:曹操渡江,结果与吴军在赤壁遭遇,初次交战失败,无奈之下这才退回江北。周瑜则守在南岸。

对于这次渡江作战的失利,一种解释是“曹军有瘟疫”,但是,这恐怕不是曹军这次战败的主因。试想,如果这时的瘟疫十分严重,军队丧失了战斗力,以曹操的军事水平,会让一支疲惫生病的部队强行渡江吗?不会。

其实《三国志》本身就已经说明了真相,《三国志@曹操传》如此记载:

“公(曹操)至赤壁,与(刘)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

可见,这次“遭遇战”是在瘟疫大规模爆发之前发生的。

曹操与孙刘联军的作战,应该是早期先战败,然后瘟疫才开始大规模爆发,前期曹军或有瘟疫的迹象,但仍未对曹军战斗力有太大影响,也构不成他渡江失败的主因。

那么,曹操渡江失败的主因就很好解释了:水战打不过周瑜。

对于这一点,丝毫不要感到意外。

周瑜作为当时东吴的军事支柱,作战指挥高超,尤其精通水战,当时东吴战将以程普、黄盖等宿将为骨干,这批人是早年跟随孙坚破董卓,跟随孙策定江东的百战名将,其麾下将士也都是百战余生的精兵(东吴士兵多终生跟随主将)。

水战本就是江东人特长,而北方人不善水战。正如周瑜所说“(曹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这是以北方之短击江东之长。

曹操军中能打水战的是荆州军。刘表“带甲十万”,部队有一大部分是水军,他们当年在与东吴的作战中,也是很能打的。但是,这批人却因为新归降曹操,人心不稳,曹操对他们也未必完全放心,这样兵将之间互不信任,打起仗来自然不会有好的效果。这就是周瑜所说的“所得(刘)表众,……尚怀狐疑。”

曹操当时水战打不过周瑜,再正常不过了。

第二个问题:曹军水战打不过吴军,这既是曹操无法迅速过江灭吴的原因,也是曹操要将战船用铁索链接起来的原因所在。

既然一时半会儿打不过江东水军,那就用持久战,依靠雄厚的政治和物质力量,压垮东吴。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曹操才将战船连索,做成“移动的水上堡垒”,试图以这种“稳妥”的大型战船再次寻求大决战的机会。

但是,就是在这个时候,黄盖看出破绽,诈降,然后火攻曹军,东南风起,曹操遂战败。

至于曹操战败后的情况,众所周知,他“败走华容道”,引军北回。

但是,真实的历史上,曹操恐怕并不是直接走的“华容道。”

对于华容道记载,出自《山阳公载记》,这个记载并不能算错,但却不全面,因为它漏记了一个重要的情节。

其实对于曹操战败后撤退路线,有更加权威更加可信的记载。

《三国志·郭嘉传》记载:

“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

巴丘的地理位置应该是今天岳阳一带,位于洞庭湖,曹操战败后曾到此处。

曹操战败后能到巴丘,解释只有一种:曹操是先从水路撤退。(参阅下图)

而且,曹操还在此将剩余的战船全部焚毁!

曹操后来在给孙权的信中写道:

“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很多人说这个信是曹操自己吹牛x,明明是被周瑜火攻烧船,却说是自己“烧船自走。”

其实人们还真误会曹操了,诚然,曹操这个信确实有“死不认账”的成分,比如说“横使周瑜虚获此名”就是明显的嘴硬了。但是,曹操给孙权的信,若全是死不认账,难免会被孙权瞧不起,其实,正如上面所说,曹操确实是自己烧了一大批船。

而烧船的位置,就在《郭嘉传》记载的“巴丘。”

《通典》记载:“洞庭湖中三江口有曹由州,曹公兵败之处。”

《括地志》记载:“巴丘湖中有曹由州,曹公为孙权所败烧船处。”

可见,曹操战败后,是先从水路逃到巴丘,烧船,然后再从陆路逃到南郡的。这就是第三个问题的答案。

很多人说,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是中国重新统一的最佳契机,可大家忽略了江东人强悍是水战能力,以及周瑜、黄盖等人卓越的才能。

曹操在战役初期,不迅速渡江灭吴,并非不想,而是不能,他打了,但打不过!

曹操正是在发现硬碰硬的水战打不过周瑜以后,才开始将战船连索,试图用持久战拖垮东吴。而此时瘟疫大规模爆发,曹军士气低落,再加上黄盖的火攻,曹操水战彻底丧失战斗力,这才有赤壁之战的失败。

可以说,东吴之所以能获得火攻曹军的机会,恰恰是因为初期那次正面水战的胜利,若没有东吴水军强大的战斗力,曹操就不会退回江北,并将战船连索,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火烧赤壁。”

其实我们看,整个三国时代,不仅赤壁之战,包括后来的夷陵之战、东吴偷袭荆州之战,以及曹操、曹丕等人的数次南征,北方军队没有一次能与东吴的水战占到便宜。建安十八年,曹操再次亲率大军从扬州一线进攻东吴,可当他看到孙权的军队“舟船器仗军伍整肃”,不禁无奈的感慨道:“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其实是对吴军战斗力的另一种肯定。

整个三国时代,直到最后的晋灭吴之战,北方才以水战击败东吴。

要知道,当时东吴已经彻底腐朽,人心涣散,而晋朝在灭亡蜀汉后就开始打造战船,训练水军,积极筹备。

晋朝为了灭吴国,整整准备了十六年!

(文中部分观点源自笔者2006年所作《赤壁之战》,另外在笔者著作《汉末烽烟》(中国地图出版社)中也有提及)

(本文为“老不看三国”头条原创首发,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疑问和出版合作意向,请联系qq:2059507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