沣水之战:安史之乱的转折点 此战扭转安史之乱的颓势 迅速收复了长安 肃宗皇帝再造唐室计划得以初步实现
沣水之战是发生在公元757年唐军击败安史叛军的一次重要战役。唐军和安史叛军在沣水展开了一场决战,激烈而残酷的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最终唐军大胜安史叛军。经此一战,安史叛军在关中地区的精锐全部被歼灭,随后唐军迅速收复西京长安。沣水之战成为唐军扭转劣势的关键性战役,也是安史之乱的重要转折点。
艰难的战略反攻
在沣水大战前,唐军曾数次集结大军反击关中一带的安史叛军,但都由于准备不足和指挥失当而惨遭失败。
一、房琯之败
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的东西二京很快失守,玄宗皇帝跑到剑南去避难。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肃宗皇帝,在灵武自立为帝,改元至德。但即位程序不合法,使肃宗皇帝日夜忧惧不安,因此为了树立政治权威,光复长安就变得极为迫切。公元756年十月,肃宗皇帝即位还不到三个月,就在没有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同意了宰相房琯收复两京的建议,任命他为持节招讨西京兼防御蒲潼两关兵马节度使,率兵五万,进攻长安。但令人失望的是,房琯绝非将才,也不熟悉军旅之事。他上任后,又把军务交给李缉和刘轶等书生。结果在咸阳陈涛斜一带被安史叛军安守忠阻击,遭遇两次大败,损失四万兵马,大大地挫伤了唐军的士气。
二、进军路线之争
公元757年二月,肃宗皇帝在李泌的建议下进驻凤翔,部署反攻之事。十一月,郭子仪部收复河东,并分兵攻取冯翎。不久,河西、陇右、安西、西域等地的勤王援军陆续赶到,从江淮征调的物资也运到了汉中,反攻的条件已经具备。李泌建议肃宗皇帝按照原来提出的计划先取范阳,端掉叛军的老巢,使关中的叛军不战自乱。但肃宗皇帝临时反悔,拒绝了李泌的建议。肃宗认为应该先取两京,以正其位。肃宗说到:“今战必胜,攻必取,何暇千里先事范阳乎?”李泌再三争取,指出:”今以此众直取两京,必得之。然贼必再强,我必再困,非久安之策“,只有攻取范阳,”除其巢穴,则贼无所归,根本永绝矣“。但肃宗急于返回长安,听不进李泌的建议,仍决定攻取两京。
三、清渠之败
公元757年正月,安史叛军内部发生变乱,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在严庄等人的谋划下,杀死安禄山,自称皇帝。唐军得到消息后,意图利用叛军内部人心不稳的时机,发动攻势,夺回长安。二月中旬,唐军关内节度使王思礼率军进驻武功,兵马使郭英乂进驻武功东原,大将王难得率军进驻西原。安史叛军安守忠部发现后,率先发动攻击,王思礼大败,退守凤翔,叛军游骑都到了凤翔附近的太和关,凤翔震动。
二月下旬,郭子仪令儿子郭旰和李韶光等南渡黄河进攻潼关。叛军反击,唐军大败。四月,肃宗皇帝任命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担负收复两京的作战任务。郭子仪重新调整部署,命手下仆固怀恩、王仲升、浑释之、李若幽等将领兵在三原北保护侧翼,自己和王思礼率主力进驻西渭桥。叛军安守忠和李归仁在长安城西的清渠防御。双方僵持七天,唐军不敢推进。后来,安守忠伪装败退,唐军全力出击,安守忠以骁骑九千组成长蛇阵,首尾为侧翼,夹击唐军,唐军大溃,辎重损失殆尽。判官韩掖、监军孙知古也被俘虏。
四、借兵回纥
早在公元756年时,肃宗皇帝为了反攻大计,想从回纥借兵扩充实力。针对安史叛军强大的骑兵军团,争取擅长骑兵战术的游牧民族的军事支援是当务之急。封李承宷为敦煌王和仆固怀恩出使回纥请兵。怀仁可汗派遣养子叶户,领精兵四千到凤翔助国讨贼。
沣水决战
清渠之败,使唐军认识到收复长安城军事行动的艰巨性,同时也暴露 其在战略和战术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进攻方向的选择采取了一定修正,之前清渠地区河道纵横,并不适宜展开大规模的决战。应该扬长避短,避免与叛军强大的骑兵正面交锋。最终,唐军将主战场定于长安西南的沣水之畔,于是“七月壬寅,唐军至长安西,陈于香积寺北,沣水之东”
一、双方兵力对比
沣水大战前夕,唐军和安史叛军的兵力对比,可谓势均力敌,旗鼓相当,肃宗皇帝大约调集了十五万以上的兵力。其中,唐军的组成为:李嗣业为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为前军;郭子仪为朔方行营节度使,为中军;王思礼为关内行营节度使,为后军。
安史叛军的兵力在《旧唐书》中写道:”贼众十万,贼将安守忠、李归仁、贼帅张通儒“。由此可见,双方实力相当,沣水之战必然成为一场恶战。
二、陈兵沣水
唐军主动进军,率先到达战场,在香积寺北列阵,西距沣水,东临大川,十里间军容不断,结阵横亘三十里,戈鸣鼓鼙,震曜山野,距安史叛军数里,列长阵而待之。安史叛军当时应是从长安城南出迎战,在唐军的北面列阵,也就是位于香积寺地区较为低汁之地,唐军在战前占据了有利地形。双方剑拔弩张,一场决定大唐王朝命运的军事决战一触即发。
三、大战爆发
在沣水之战的初期,贼将李归仁率精兵挑战, 唐军出阵迎击,李归仁伪装败退,唐军杀至叛军大阵前;安史叛军突然全面出击,唐军难以抵挡,逐渐退却。安守忠抓住机会,指挥叛军骑兵反冲唐军,唐军惊乱,伤亡很多。由此可见,叛军在进攻上有层次、分步骤,运用骑兵打击战术极为娴熟。叛军先以锐师劲骑冲锋,明显在机动打击上处于优势,一下子使唐军退却,打乱了唐军的部署,继而全面出击,可见其具备的强悍冲锋力量,致使唐军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这时,唐军前锋李嗣业挺身而出,激励手下的将士:“今日之事,若不以身啖寇,决战于阵,万死而冀其一生,不然,则我军无孑遗也”
可见在战役初期,唐军战况不利,甚至有全军覆灭之危险。而李嗣业作为前军将领,与郭子仪、仆固怀恩等都是久经战阵之名将。面临战场瞬息万变的形势,唐军能否取胜,主要在于是否能够挡住第一拨的骑兵攻击,而前锋更是首当其冲,李嗣业身上的万钧重担,促使他必须做出抉择,于是决定发动对攻,以扭转被动挨打的局面。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脱衣徒搏,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李嗣业勇冠三军、势不可挡,为唐军主力赢得了喘息之机,马上恢复阵型。李嗣业见士气可用,当机立断,亲帅前军各执长刀,如墙而进。一时化被动为主动,形成了双方相持对抗的局面。
四、战场转折
叛将安守忠指挥的安史叛军并非乌合之众,作战经验非常丰富。李归仁的进攻不过是其战略决战方案中的第一步,他们的最终计划是“埋精骑于大营东,将袭我军之背”。不得不说,叛军妄图利用沣水河畔地区能隐蔽部队的有利环境,以实现合围夹击的目的,这是一个周密的方案。
但是,叛军的情报保密工作失败。在战役初期,叛军的这一计划已经被唐军谍报人员侦悉。这场战役局势扭转的关键在于浴血奋战的回纥骑兵。由于回纥精于叛军所擅长的骑射战术,比善于步兵作战的唐军战斗力明显更强,因此回纥以奇兵绕到叛军伏兵背后与李嗣业的前军前后夹击,使得叛军构想的袭击方案最终落空,而且主力精锐也陷入包围之中。回纥采居高临下态势,利用唐叛双方相持的良机,与唐军默契配合,一阵猛冲猛杀,抱着全部牺牲的决心,换取了叛军机动主力被歼。叛军骑兵的毁灭,使叛军战斗意志走向崩溃,从而得以改变战场的平衡局面。
回纥消灭了叛军的骑兵部队,战场形势逐渐逆转,但战况仍一度惨烈相持。后军都知兵马使王难得为救他的裨将,被叛军射中眼眶,眼皮血肉外翻挡住视线,王难得忍痛拔箭,掣去其皮,血流满面,继续鏖战。
五、唐军大胜
叛军试图两头夹击唐军的计划最终无望,其大军信念动摇,战力顿时锐减,最终崩溃,成为唐军刀俎下的鱼肉。在接近八个小时的激战中,唐军将十万之众的叛军“剪灭殆尽”。经此一役,关中京畿要地的叛军主力几乎完全被剿灭,这对安史叛军的打击是相当沉重的。
沣水之战后,西线的安史叛军基本丧失了战斗力,继续盘踞长安城的目标也无法实现。残兵败将纷纷逃进长安城,使得京城人心大乱,整整一夜,喧闹不止。守城叛军将士的信心也崩溃,还没等郭子仪大军攻城,贼帅、伪西京留守张通儒见大势已去,就不得不放弃抵抗,连夜放弃长安,逃亡陕郡。
第二天,西京长安就得以光复。
沣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是安史之乱中唐军和叛军的一次重要而决定性的较量,也是关系大唐王朝生死存亡的决定性战役。它一举消灭了安史叛军在关中地区的有生力量,迅速收复了长安,肃宗皇帝“再造唐室”计划得以初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