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揭秘中国和西方第一次大规模海战:一战保得中国两百年海疆平安

大航海时代到来后,欧洲人的航海技术、武器装备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以至于在科技方面超过了中国,而侵略成性的欧洲人开始在全世界开展殖民战争,进行殖民统治,而中国基本上成为了最后一个未被欧洲人殖民的封建大国。

明朝自打禁止郑和下西洋后,便开始了闭关锁国,严禁海禁的政策,这极大损害了欧洲列强通过海上贸易获取巨额财富的利益,于是用武力胁迫中国打开国门,和西方进行贸易,就成为了他们的手段之一。

那么大家可否知道中国和西方列强第一次大规模海战是在什么时候吗?

可以告诉大家的是,这一次大规模海战并不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也不是郑成功收复台湾,而是明末时崇祯时期,以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为首的大明水师和荷兰及中国海盗的联合部队之间的一场大规模海战。

这便是鲜为人知的——料罗湾海战。

有人说大明王朝对外战争最后的荣光是万历年间的抗日援朝战争,这一战打得日寇撤兵,导致了丰臣秀吉死亡。

其实不然,料罗湾海战才是大明王朝对外战争最后的荣光,这一战后中国控制了北至日本南至南海的海域,西方新崛起的头号列强荷兰不得不向中国的将军郑芝龙俯首帖耳,唯命是从。而且这一战,让西方列强明白了,中国即便开始走向衰落,依然是他们不能撼动的庞然大物,一直到两百年后的鸦片战争,英国人才以微弱优势的投票,宣布和中国开战。

可是这场对中外历史影响如此深远的战争,却一直鲜为人知,很多人甚至不知道郑芝龙的名字,大多数人更不知道郑成功在和荷兰人作战前,他父亲早就将荷兰人打趴下。

在这先简单介绍下郑芝龙这个人,他曾是一个势力强大的海盗,高晓松说他是“倭寇”,这是不准确的,带有污蔑性质的,因为如郑芝龙、汪直并不是丧心病狂,无恶不作的“倭寇”,他们是海盗无疑,但做的基本上是走私的勾当。

对于老百姓来说,郑芝龙汪直这样子的海盗对他们的危害不如真正的倭寇,不过要提出一点是,这样子的海盗对大明王朝的危害却要超过真正的海盗。因为他们的走私贸易,是严重损害大明王朝财政收入的,而且他们背后是江浙的东林党在支持,这些东林党通过支持海盗走私,获得了大量利益,而海盗又得依靠他们在朝廷说话,和获取走私物资,所以东林党和海盗是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而这种合作,更壮大了东林党,让东林党击败了阉党,继而让朝廷失去了势力平衡,又在东林党向晋党(晋商)宣战,要将大明王朝彻底成为东林党一家的天下时,晋党开始了猛烈的反击,最无耻的就是用武器装备金人,没有晋党提供的财力和武器装备,金人是干不过汉人的,然后大明王朝在内忧外患中亡了,东林党也遭到了金人的屠杀(嘉定三屠和扬州七日都发生在东林党的地盘),东林党在整个清朝彻底失势,而晋党却成了清朝的皇商,那财力绝对富可敌国,大家去山西看那些晋党留下来的建筑,那些大商人家的围墙都不能叫围墙了,直接得叫城墙,足见晋党在清朝时,财富达到了多么恐怖的积累。

扯远了,还是回归主题。

郑芝龙海盗,干走私的买卖,朝廷又无法将他剿灭,又见他有被招安之心,便将他给招安了,可是被招安后的郑芝龙依然掌握着庞大的武装力量,不过官职不高,无法做朝廷的主,他是希望和荷兰人贸易的,无奈朝廷只允许少数人和少量的货物与荷兰人贸易。

为了迫使大明王朝放开海上贸易,而且仅与荷兰人贸易,他们决定向大明王朝开战,用武力逼迫大明王朝屈服,当时是崇祯六年(1633年)。

当时荷兰人是有底气向中国开战的,虽然他们未能从西班牙的统治中独立出来,可是已经露出了獠牙,西班牙人根本上压服不了他们,他们已经成为了继西班牙人后又一个全球霸主,横行全球,所向披靡。

而且当时荷兰人的军舰是通常拥有两层或多层甲板的盖伦船,即便比不上现代的航母,也可以达到现代的大型驱逐舰级别,武器是射程一般可以打到1.5公里,最远能打到3公里的加农炮(红夷大炮,三千斤的红夷大炮可以轻松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记载最远可达十里),每艘盖伦船可装十门加农炮。

可是大明王朝的水师却只有普通的帆船,只能在前后各装一门大炮,而且大炮和加农炮无论是口径还是射程都没法比,水师装备的火铳,射程短,不能连发,而且还经常炸膛。

可是西方人的维武器论,也就能在南亚、在非洲、在美洲欺负欺负智商不足的野蛮人而已,面对智慧的中国人,还是无效的。

一开始荷兰人通过偷袭,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战果,可是以郑芝龙为前锋的大明水师及时调整战术,面对荷兰人和海盗的联合部队以荷兰舰艇剧中,海盗舰艇为外围的阵型后,郑芝龙的水师发挥了小船机动灵活和数量庞大的优点,以劣势的水师力量牵制住海盗舰艇,而主力舰艇则分两路直捣荷兰人的主舰,武器不行,就改用火攻,最终在大量的火船的冲击下,荷兰人和海盗的联合部队被打得大败,荷兰人三艘主舰被ko,一艘主舰被俘获,战死无数,海盗舰队更是全军覆没。

接着郑芝龙的水师更趁胜追击,又几次击败了荷兰舰队。

到崇祯九年(1636年),郑芝龙被任命为福州都督,掌控了更大的权力,海盗问题也渐渐消失。崇祯十二年(1639年),荷兰人再次卷土重来,又被郑芝龙给击败,至此明郑的舰队最终夺取了从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此时,郑芝龙被称为“闽海王”,此后东南海疆唯郑芝龙是从,来往内外商人皆用郑氏旗号,史载:“每一舶例入三千金,岁入千万计,并筑城于安平(今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

也就是说,当时在凡航行在东亚地区的船只都要给郑芝龙保护费,不给就会被拦截,连荷兰人也不得不以日本人的名义,向郑芝龙购买“令旗”,而郑芝龙也开始给荷兰人稳定供货保证,自此一直到大明灭亡,当时中国东南沿海在明郑和平的笼罩下正在平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