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满清击败李自成的侥幸是因为他毫无战略眼光和重大失误频繁

一些所谓的清史专家大肆吹嘘说什么满清得天下是顺应民心之类的,然后又说李自成进京后迅速腐败堕落之类的。总之其根本意思就是说明朝灭亡,满清兴起得了天下是历史进展必然的。这些清史专家大部分都以此位论据,大肆贬低和抹黑明朝和李自成的农民军。事实如此吗?显然不是。

历史进展充满了必然性和偶然性,显然,必然性只有一条:那就是社会要发展要前进,期间可能出现短期的曲折乃至倒退逆转。至于统治阶级由谁来以及哪个王朝的建立就属于偶然因素。显然,这些清史专家(也许他们是故意如此)和很多人一样太习惯把既成的事实当作历史进展的必然,这种本质同封建史记中的“天命眷顾”没有什么区别,看看现在都是21世纪了,满清完蛋都100多年了,这些清史专家还不肯站在公正立场说话。

显然,明朝后期以来,内忧外患不断,覆亡危险是相当大的。就当时复杂情况而言,接替明的可以是李自成的大顺,也许是满清,也可能是南明以及其它实力派;也有可能像三国或者辽宋金夏那样处于一段时期的南北对峙或者三足鼎立。如果将必然性,明朝灭亡后中国社会自然还会有一段长期的封建社会——封建社会也有高低等级之分,否则同是封建社会怎么沙俄日本在近代走上资本主义强国之路,而满清只能沦落为半殖民地社会,显然前者的是高级的封建社会,而后者是低级的封建社会(确切的说是奴隶制度残余思想非常明显的封建社会);同样是一个地方的封建社会为何汉唐国家实力强盛、宋明经济科技发达,而满清却即腐败孱弱不堪又文化愚昧落后呢?所以不同的各派或者各个统治阶级实现的政策有区别,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会有影响——不要小看这一点,就是这一点的差距,如果历史改写,满清没有夺取天下,19世纪中后期乃至20世纪初期的中国必然就不是满清统治下的那个破烂样子!

其实就本质而言,满清得到天下非常偶然。简单的说就是当时战斗力比较凶悍的满清勾结吴三桂等上层汉奸地主阶级,利用明末农民和地主乡绅之间的矛盾坐收渔翁之利,并利用各地(包括汉族和西南少数民族、西北回族等)抗清力量之间内部矛盾和勾心斗角相互抵消抗清力量,非常狡猾的利用了农民军领袖战略失误而窃取了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

这里讲的是李自成为代表的大顺政权军事战略失误,显然在军事部署方面,李自成犯了严重的战略失误。首先表现在一直到和满清吴三桂联军在山海关大战前李自成对满清非常轻视。李自成推翻明朝后就应当对万历后期让明廷棘手的满清八旗军事集团有清醒的认识,作出下一步迎战的准备。事实上李自成基本上没有意识到明廷灭亡后满清将是自己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大概在李自成看来,满清在辽东的屠城与三次深入关内杀戮抢掠都是明廷的事情,大顺从来没有跟满清打过仗,彼此无怨,可以相安无事。

李自成轻视满清首先表现进京后的军事力量部署上面:

1、李自成进京后并没有将主力部队都带了,大部分主力部队分布在西北、湖广、河南之地,而进占山西山东之后更是兵力进一步分散,结果导致了京师之地的农民军无法抵御清军的大规模进攻。着突出的代表就是李自成在湖广部署的大将白旺率领的7万兵马,当李自成向北京推进时,明军左良玉乘机进攻湖广的德安等地,李自成就派袁宗第(其统领的右营为李自成五大野战主力之一)先去击败左良玉又北上河南平定地主叛乱,一直到山海关大战,袁宗第的部队滞留在河南。李自成这种计较一城一池得失的缺乏战略眼光行为导致了他在山海关的失败。试想一下,如果李自成让白旺之部主动放弃几个城池龟缩防守完全可以牵制住左良玉集团,而也应该先稳定住辽东局势再说,而如果山海关大战袁宗第的野战主力来参加的话,李自成至少不会大败,也许获胜难说,但很可能就不用仓促逃离北京了,以至于一直被动被追杀了。

2、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大量明军投降,兵力还是比较可观的。但非常奇怪的是李自成在京东关卡山海关一带没有派遣自己嫡系去镇守,而是着眼于招降撤入关内的吴三桂(起初李自成招降比较顺利的),而对满清更是置之度外,对于满清的干涉导致危机更是毫无意识。李自成在山海关居然只派了明军归降总兵唐通的8000兵马接收山海关防御,没有派嫡系大将用重兵驻守,就这样即使不发生吴三桂叛变,唐通的8000兵马也很难抵挡住满清的进攻。事实上如果说此时满清就有占据天下的野心,那是清史专家的吹嘘,不过满清的多尔衮与大汉奸范文程洪承畴等都是主张并做好了和农民军瓜分明朝的准备。而李自成丝毫没有看到这个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