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八路军军粮是如何供应的?太行山遍地都是堡垒户

129师刚到太行山时,有多少人,多少条枪?

采访时,我意外地勘查到一份该师1937年9月出征时的人员和装备详表:

人员:9307人

马匹:445匹

骡子:90匹

步枪:3412枝(弹43012发)

马枪:724枝

自来德枪:539枝(弹2872发)

手枪:93枝(弹6051发)

花机关枪:3挺

重机枪:29挺(弹23222发)

轻机枪:93挺(弹27361发)

手机枪:72把(弹310发)

迫击炮:6门(弹67发)

……

开始,由于国共合作,这9000多人的军饷和枪弹供应,由国民政府负担。粮食呢,则依靠阎锡山的地方政府。

后来,八路军在一些村、区里站住了脚跟,民选村长、区长,与当地原政府闹起了局部磨擦,自己掌控的田赋、税务、公粮统统留作自己使用。

偶有军粮接济不上,就向大户借用。正是乱世,不少富户、大户都希望在地方上寻找武装靠山。青塔村一个张姓地主,一下子借给1000多斤,129师供给部打了一个收条,还加盖了一个红章。张姓地主十分高兴,拿着红印章到处炫耀,声明粮食不要了,全部捐给八路军抗日。

国民党势力退出当地后,八路军全部改组了村、乡、县级机构,村设财政委员,区里设财政助理员,县里设财政科,层层丈量土地,测定产量,进行减租减息。每块土地,都按比例合理地交纳抗日军粮。

租种地主的佃户不交公粮,由地主交纳。

村村设有公粮库,放在山洞里,地窖里,下边用石头垫底,再铺上荆条和木头防潮,中间再用席子围住,一层一层,盖楼一样垒三层,这叫屯,也叫圈。屯里圈里填满后,抹平,由财粮主任亲自盖上印版。然后,锁门、封条,隔几天便来看一次。一旦发现印版混乱,便叫来部队的人,上下反复地察看,人偷的?鼠乱的?

当时规定,偷盗公粮,哪怕是一把米,立即枪毙。所以,公粮放在谁家,谁家老小都格外操心。风吹了,下雨了,把封条弄湿了,吹皱了,也赶紧跑到村公所找村长和粮秣委员,让重新贴。

倒是老鼠们,肆无忌惮地在里面饱食。

简陋的设施挡不住鼠辈,简陋的法律管不住鼠辈。

幸福的老鼠们,苦累的山民们。

……

什么是印板?

就是用一尺见方的木板,在上面雕刻几个凸出的方方正正的大字:“玉米”、“谷子”“小麦”等,盖在粮食上,明显地出现字样,以防偷粮和别人作乱。

玉米粒大一些,需另外特制一个大号的印版,笔划也需格外粗壮些。

或者,印版上直接刻上“抗日”两字,密密麻麻的,盖满了粮食的表面。

粮食们静静地睡在席圈里,一有召唤,马上出发,它们也是抗日的一个个积极分子呢。

刚开始,军粮一般放在较为可靠的贫雇农家的窑洞、地窖里,或者责成他们看管。后来发现不行,有些贫雇农家里穷,没粮吃,看着看着,有的人就觉悟低了,开始想着法揩油儿。

最典型的就是用笔帽偷。

那时毛笔的笔帽是铜质尖形的。把帽尖在石头上磨出一个小孔,插在小米囤的围席上,外面放一只粗碗,里面细小的谷粒便会陆陆续续地流出来,一夜能流一碗米,一碗米就是一斤。

这几乎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

更有甚者,公开抢军粮。一次日军扫荡时,几个贫雇农趁夜潜回自家的藏粮处,进行抢劫,试图算到日本人的帐上,被暗中看护的八路军战士发现,当场打死。

后来,129师供给部作出决定,军粮尽量放在中农以上的富裕家庭中。这些人家里殷实,有吃的,有身份,不会偷军粮。

这以后,一些开明绅士便成了军粮的堡垒户。

……

据记载,1941年底,太行区785个存粮点共藏军粮110万石,统归129师供给部调运。不管部队走到哪里,都会有粮食供应。

贫穷的山窝窝里,处处是饱满的军粮,处处是秘密的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