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以色列:中东的超级大国 为什么1.5亿阿拉伯人却打不过800万犹太人?

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犹太人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国家。从1948年宣布成立,就一直处于阿拉伯世界的包围之中,有1亿5千万之多的阿拉伯人包围着以色列。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共发生了五次战争,占绝对人口优势的阿拉伯人没有占到任何的便宜,屡战屡败,成就了以色列的地区大国称号。为何1.5亿阿拉伯人却打不过800万犹太人?

说起以色列就得谈谈犹太人,犹太民族,现在来看是很牛逼的民族,但是我们翻开以色列这一路走来的历史,可以发现,犹太人在大多数时间里是很苦的,据了解,犹太民族存在超过4000年,这4000年可以一分为二的来看,开始的2000年就是被欺负,还能忍受。

后来直接被灭国,导致了犹太人长期的颠沛流离,散落到世界各地,也就是说犹太人没有一个根据地,在任何国家都不受待见。最好的例子就是二战,纳粹德国残忍的杀害了600万犹太人,基本就是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当时的犹太人在欧洲基本就是人人喊打,完完全全的是被鄙视的一个民族。

这一状况一直到了二战结束后,犹太人的状况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被鄙视的民族翻身做了全世界的精英民族,这一转变得益于欧洲犹太人大规模的移民美国,在美国这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犹太人从最底层的民族站上了最高层的民族,有句话形容犹太人在美国,美国掌握着世界的钱袋子,犹太人掌握着美国的钱袋子,这足以看出犹太人在美国的地位。

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型企业,金融机构都在犹太人的手里,好莱坞是犹太人说了算,小编记得,梅尔吉普森在最火的时候就得意忘形了,敢直接怼犹太人,第二天梅尔吉普森就在好莱坞混不下去了,这样一个超一线的影星,就因为说了一句犹太人应该对全世界的战争负责,马上就被好莱坞的大佬们所抛弃,现在在屏幕上基本看不到梅尔吉普森的作品了。尽管梅尔吉普森多次谦卑的道歉,但是还是于事无补。

我们可以看出犹太人在美国的地位是多么的强悍,美国的几乎所有主流媒体都掌握在犹太人手里,无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或者阿拉伯世界的国家怎么打,在主流媒体是看不到一条对以色列带有批评的报道,无论死伤多少人,美国的主流媒体是视而不见的。

但是如果以色列被攻击了,马上就进行铺天盖地的报道,美国的主流媒体基本也代表着世界的主流媒体,无论是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还是CNN,都是世界性的媒体,他们的报道往往能影响全球的舆论。华尔街金融机构里的头头基本都是犹太人,因为犹太人天生就是干金融的,没人比他们干得更好。

自建国以来,以色列和周边的阿拉伯国家打了5次大规模的战争,我们称为中东战争,面对阿拉伯国家的群殴,以色列是难以招架,每次到关键时刻,都是美国倾力相助,在最危险的时候,美军援助的飞机,降落时直接涂成以色列国旗,美军飞行员穿上以色列军装就上战场帮助以色列打仗。在战争时期,美国帮助以色列是不计成本的,在和平时期,美国每年有单独的预算援助以色列,规模从几十亿美元到上百亿美元。

以色列是中东地区唯一一个发达国家,国内的经济,科技军事在中东地区也是首屈一指的,以色列注重研发,国内的科技企业研发能力强悍,在军事领域的研发极其强悍,甚至是超过美军的,从美国购买的军火,以色列买回来后都要安装上自己的研发成果,这让全世界都刮目相看。

甚至连美军都需要以色列的帮助,最好的例子就是伊拉克战争前夕,美国派出大量的军事教官到以色列学习巷战,因为以色列半个世纪以来一直都在打巷战,和巴解组织缠斗了半个世纪,基本都是巷战,阵地战,所以美国也来学习。

再加上美国的援助,所以以色列被称为中东的小霸王,轰炸伊拉克,打叙利亚,埃及,蹂躏巴勒斯坦,现在又在积极的准备对伊朗动手,如果没有强大的军力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一个以色列全国人口不到800万,能单挑阿拉伯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全世界能做到这一点的除了以色列,估计也找不出第二家了。

犹太人在所有诺贝尔奖的奖项的评选中,基本占了三成。爱因斯坦是犹太人,毕加索是犹太人,马克思也是犹太人,我们熟知的侏罗纪公园的导演斯皮尔伯格也是犹太人。我们从羊皮卷这本书中就能大概的了解犹太人的生意经,几千年来,犹太人的生意头脑不是吹捧出来的。无论是我们熟知的货币战争的原型人物罗斯柴尔德家族,还是美国的洛克菲勒家族,都是犹太人,所有的犹太人心中都装着以色列,都关心以色列。

无论是喜欢以色列的,还是仇恨以色列的,从心里讲,都是佩服以色列的,无论散落在全球的犹太人对以色列有多少援助,如果国家自己不努力还是白搭,以色列对教育是相当重视的,以色列评价每人的读书数量是全球第一,这个国家的人生来就喜欢读书。全民教育水平在全世界也是顶尖的,当然,这也和以色列的国情有关,人口少,地方小。以色列总的来说是值得研究和学习的,是一个让人敬畏的对手。

以色列,中东的一个弹丸小国,土地贫瘠、资源短缺、水资源匮乏。而且处于阿拉伯国家的包围之下。但是在和阿拉伯国家的历次战争中,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国土面积越打越大,反而改善了自己的生存环境。为什么占据了优势的阿拉伯军队反而不是以色列军队的对手呢?

一. 双方战略思想的高低

以色列的战略目的很明确,就是消灭潜在威胁,夺取生存空间。以军军事战略思想先进、符合国情。以色列很重视情报工作,他的情报部门“摩撒德”是世界四大情报机关之一。每次战争前都充分考虑到双方的差距和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制定了各种应变措施。并且力争境外决胜、先发制人、速战速决,避免消耗战。

因此,除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因为以色列大意轻敌,被阿拉伯军队打了个措手不及之外,基本上都在交战初期就争取到了主动权。最能体现以色列战略思想的是以色列的空军,而以色列的空军作战指导思想就是在战争初期发动先发制人的大规模空袭,迅速消灭敌人的空中力量,争夺制空权,然后全力投入对地面部队的支援。所以以色列对空军最为重视,选用的都是第一流的人才。在“六日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第一天,以色列空军创造了每机每天出动8次的世界记录,同一架飞机在攻击目标后不到一小时又回到目标上空,仅用了几个小时就摧毁了几乎所有埃及机场和3/4的飞机。以至于阿拉伯人怀疑在中东的英、美空军也参加了空袭。

反观阿拉伯国家就差多了,平时骄傲自大,可是一到交战时就变的手忙脚乱,虽然人多势重,但是缺乏协调和配合,经常被以色列各个击破。像在“六日战争”中,叙利亚在戈兰高地部署了13个旅中的12个,共6.5万人,350辆坦克,300门大炮,200门高射炮,而且高地的前面就是平原,易守难攻。

但是当6月5日,以色列在西线向埃及发动进攻时,叙利亚只是派一些飞机和大炮很零星地袭击了一下以色列的非军用目标。而坐等以色列的空军把自己的飞机全部击毁,把制空权拱手相让。而当以色列进攻约旦,甚至在进攻耶路撒冷老城时,叙利亚仍然按兵不动,结果继埃及、约旦被击败后,被以色列仅用了27个小时就击溃了叙军,占领了戈兰高地。

而在平时叙利亚表现的最为好战,叙利亚的报纸和官方电台也经常吹嘘自己的军队。可是当以色列真正向他们进攻时,他们又被以色列凌厉的攻势吓坏了。为了争取国际同情和联合国干预,叙利亚故意夸大了以色列军队的进展速度。没想到反而给戈兰高地的守军造成了极大的震撼,不知实情的前线官兵以为防线已经被突破,以军已经突入纵深地域。

结果士气顿消,争相逃跑,甚至抛弃了大量的新式装备。结果等以军到达叙军阵地时,发现早已空空荡荡,就这样,戈兰高地被占领。而且很多阿拉伯国家一直拒绝承认以色列,甚至把消灭以色列作为最终的战略目的,这样的目的事实上根本就不可能实现。

二. 双方军队素质的差距

以军大多数都受过良好教育,而且以军训练极其严格,所以人员素质较高,退役的以军官兵是雇佣兵市场最受欢迎的。而且以色列实行全民防御,他的后备役部队编制完整,训练有素,是极好的预备队。其实阿、以间下级士兵素质的差别并不大,但是在装甲部队、空军这些技术兵种就可以看出双方的差别了。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一个后备役旅的副营长——一位小学校长带着两辆半履带车在以军的补给线上巡逻时,在开过一片起伏地带后,突然发现了6辆叙利亚的坦克。校长先生一面报告,一面用所有的武器——机枪和冲锋枪向敌人发起冲锋。叙利亚人惊慌失措,竟然逃出坦克用手榴弹和机枪进行还击。

结果当以色列援军到达时,惊奇的发现敌人已经被校长先生和他的几名士兵消灭了。还有著名的“兹维卡部队”的故事。兹维卡是以军巴拉克旅的一名上尉,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时,他正准备外出受训。听到战争爆发的消息后赶回部队,带领三辆受损后修复的坦克组成了“兹维卡部队”,投入前线的战斗。

夜里,他遭遇了叙军大约50辆坦克,兹维卡就把坦克停在隐蔽的地方,并在近距离首发命中叙军的先头坦克,使他爆炸起火。然后兹维卡又趁乱撤出战斗,但是走了几百米才发现另外两辆坦克不见了,接着他在翻过一个山头后又发现了三辆叙军坦克,他迅速打了三发炮弹,全部命中,三辆叙军坦克燃烧了整晚。

就这样,他不断与沿途的叙军坦克捉迷藏,突然出现、开火、命中、然后消失。叙军在前进途中共损失了10辆坦克,叙军指挥官认为他们碰到了以色列大部队,于是撤退了。兹维卡在前线补充了弹药油料,又战斗了一天,因为叙军包抄了他们的侧翼,到达了以军巴拉克旅指挥部,兹维卡不得不撤退去援救他们。因为到处都是敌人,兹维卡在路上几近疯狂地射击一切目标,他的坦克驾驶员几乎都崩溃了,根本对他的命令无法作出反应,他只好换了个驾驶员。

他们终于及时赶到,消灭了叙军坦克,挽救了指挥部。当兹维卡缓慢地从坦克中爬出来时,衣服已经被烧焦,浑身是血,金黄的头发也变成了黑色,说了句“我不行了”,接着马上被送进了医院。而军官的素质的差距就更能说明双方战斗力为什么差这么远了,以色列对阿拉伯军队的评价是“进攻一向保守,防守一向消极”。沙隆也认为,以军和阿军的主要差别就在于军官的素质,以色列军官决不会抛弃自己的部队,他们在冲锋时说“跟我来”而不是“给我上”;撤退时,指挥官会说“所有军官留下,其余撤退”。而阿拉伯军队则相反,战争中阿拉伯军队抛下武器弹药(甚至是最新式的苏式装备)逃跑的例子数不胜数。

三. 国际的支持

以色列国土面积小,战略资源缺乏。如果单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生存的。因此,以色列制定了类似于“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以同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为中心,大力巩固与法国和南非的关系,同时发展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军事协作关系作为补充。

美国和以色列的关系非同一般,美国总统卡特曾说过:“保护以色列的生存权利、永久性权利是美国在中东的头等义务”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最危险的时候,美国给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急需的战略物资和情报,几乎可以说是美国挽救了以色列。而法国在60年代一直是以色列军队装备的主要供应商,以色列正式靠这些法国装备实现了军队的现代化,一下子拉大了和阿拉伯军队的差距。而以色列和南非都是受到国际孤立的国家,两国关系也非常好。以色列向南非提供军事装备和尖端技术,南非向以色列提供战略物资。以色列外交高明的地方还在于他利用自己的军事技术优势,大量拉拢第三世界国家,改变自己的孤立状况。

而阿拉伯国家虽然广泛受到国际上的同情,也许是因为伊斯兰文化比较封闭的缘故,阿拉伯国家的公关宣传一向做的不如以色列好,很难得到国际社会实质上的支持。象在1947年,联合国举行以巴分治决议投票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同情巴勒斯坦的。当联合国派出调查团前往中东调查情况时,阿拉伯联合委员会竟然拒绝与之会面。

在阿拉伯国家看来,犹太人根本无权对巴勒斯坦领土提任何要求,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无须国际社会过问,有评论说“1947年阿拉伯人也像是在被古老的荣耀催眠着,对世界的变化视而不见,对联合国决议所能带来的‘合法性’也令人吃惊地毫不理会”。因此,在以色列代表到处向其他国家“诉苦”时,阿拉伯国家的代表做的就是拒绝各方面提出的方案,导致联合国大会以一票的微弱优势决定了以、巴分治的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