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一战中的布鲁西洛夫攻势:启发了二战的闪电战

一战期间,俄国军队在东线战场上的表现往往不尽人意,令西线的英法协约国盟友大失所望。但1916年夏的“布鲁西洛夫攻势”却是整个大战中俄军最精彩的“演出”,此役几乎打垮了同盟国阵营“最薄弱的一环”奥匈帝国,俄军以极小代价获得巨大的战果。仅凭这一战,战役指挥者、俄国陆军上将布鲁西洛夫就足以跻身世界名将行列。

战前态势

当一战进行到1916年时,作为协约国东线主力的俄国已经筋疲力尽,在同盟国的轮番打击下,俄国损失大量兵力和大片国土,只是仗着人口众多、土地辽阔勉力维持。鉴于无法在短期内击败俄国,同盟国盟主德国决定把兵力集中到西线,企图先打败法国,再来收拾孤零零的俄国。于是在同年2月,德军发动著名的凡尔登战役,令法军损失惨重。

命悬一线的法国请求俄国在东线发动进攻,迫使德国分兵。由于法国是俄国最大的资金和军火提供者,沙皇尼古拉二世同意了对方的请求,但俄国将军们却极力反对,因为俄军战斗力低下,主动进攻总是“损失很大,收获很小”,俄德两军的伤亡比基本处在5:1的水平。

为了镇住持反对意见的将领,尼古拉二世把总参谋长布鲁西洛夫派到前线,兼任实力最强的俄国西南方面军的司令。经过一番分析,布鲁西洛夫决定不向德军进攻,而是集中兵力打击德国盟友奥匈帝国。布鲁西洛夫改变老套的“侧翼迂回,一个主攻方向进攻”的打法,推出“多点进攻,一点主打”战术,即在宽广战线上用一个集团军实施主要突击,再让其他几批部队在各自选好的地段同时进攻,从而迷惑敌军,分散其兵力,达成进攻目的。

当时,俄国西南方面军下辖第8、11、7、9集团军,布鲁西洛夫将主要突击任务交给第8集团军,同时命令其他集团军自行选定多个突破地段,立即着手在这些地段上展开土工作业。这样,整个方面军同时在20至30处开始进攻准备,使奥军无法判断出其主要突击方向。当时,布鲁西洛夫的四个集团军拥有40个步兵师和15个骑兵师,共有步兵57万人,骑兵6万人,火炮1938门;对面的奥军则拥有39个步兵师及10个骑兵师,共有步兵45万人,骑兵3万人,火炮1846门。虽然俄军兵力占优,但优势并不大,按照当时的主流观点,俄军根本无力突破奥匈军队的大纵深防线。

战役经过

6月4日,俄军沿着322千米的战线展开全面进攻,他们取消了长时间的炮火准备,仅在一轮炮火急袭后就发起冲锋。令奥军意想不到的是,俄军几乎在所有方向上都发起进攻,俄军步兵率先撕开奥军第2、4集团军之间的防线结合部,当奥军司令斐迪南大公慌忙投入预备队封堵缺口时,负责主攻的俄国第8集团军却打垮了奥军第7集团军,继而由北向南迂回包抄了奥军第4集团军的后方。仅仅两天的功夫,俄军便全面突破了奥军第一道防御工事,奥匈帝国3个集团军被完全击溃,奥军士兵抛下武器,成群结队地向西溃逃。

6月8日,俄军夺取了奥军后勤物资中心卢茨克,可笑的是,直到这时,奥军司令斐迪南大公仍未搞清俄军的主攻方向在哪里,只好混在溃兵中间仓皇西逃。在俄军一反常态的进攻下,奥军全线崩溃,约20万人沦为战俘,一名被俘的奥国军官无奈地坦陈:“我奉劝所有的人,无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同他们(俄军)作战。”当俄军进攻势头在6月底暂告间歇时,俄军已占领了从乌克兰到罗马尼亚的大片土地,其前锋部队已经可以望见喀尔巴阡山口,一旦突破那里,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将唾手可得。

但到了这个时候,俄军后勤薄弱的“老毛病”又发作了。占领卢茨克后,俄国西南方面军已经消耗了大部分弹药和粮秣,仅在进攻发起日(6月4日)一天,俄军炮兵便将原本计划使用两周的炮弹耗尽,此后俄军大炮始终处于缺少炮弹的“半饥饿”状态。更悲惨的是,由于步枪数量不够,竟出现赤手空拳的俄军士兵手撕奥军阵地铁丝网的惨状。而在战略层面,由于布鲁西洛夫的进攻计划没有获得俄军其他高级将领的认同,友邻的俄国西、北两大方面军处于观望状态,令西南方面军呈现孤军深入的态势。

同盟国方面抓住时机,迅速调整部署。就在卢茨克失守的同一天,德军总参谋长法尔肯豪森与奥军总参谋长赫岑多夫达成协议,奥军通过国内紧急动员,拼凑出18个师,而德军从西线凡尔登战场抽出15个师,经铁路送往东线。到7月中旬,德奥联军已把战线稳定下来。德奥联军在法尔肯豪森指挥下,利用俄国三大方面军之间不能协同作战的弱点,将主力摆在西南战线,专心应对布鲁西洛夫新一轮攻势。

面对此消彼长的实力变化,布鲁西洛夫改变策略,他要求部队在新一轮的进攻中不要“像原先那样无节制地战斗”,而要保存有生力量。但是当7月28日第二轮攻势发起后,充满胜利欲望的俄军士兵向德奥联军阵地发起一次次“人海冲锋”。由于缺乏炮火支援,俄军士兵遭到德奥联军机枪和速射炮的猛烈射击,他们就像待收割的庄稼那样被成片打倒。许多没有步枪的俄军士兵在徒手攀爬铁丝网时被划得浑身鲜血淋淋,随后又被德奥联军的机枪打死,战斗演变成一场单方面的“屠杀”。战至9月20日,俄军所有参战部队都丧失进攻能力,整个攻势最终于9月底宣告结束。

战役评价

在规模宏大的“布鲁西洛夫攻势”中,俄军伤亡约50万人,奥军前后损失150万人(其中40万人被俘),德军损失35万人,此战也被称为世界上死伤最重的战役之一。

从作战目的上来看,俄国成功地迫使德国从西线抽调大量部队,有力地支援了法军在凡尔登方向的防御作战,达成了最初的行动意图。同时,俄军还占领了奥匈帝国的大片领土,也算是额外的收获。

与辉煌的战果相比,“布鲁西洛夫攻势”在战场之外的影响却更为深远。从战略上说,布鲁西洛夫的巨大胜利令奥匈帝国元气大伤,此后奥军连自己的阵地都需要德国军队协助才能守住,这场惨败还彻底动摇了奥匈帝国的腐朽统治,帝国治下的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克罗地亚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纷纷出现独立倾向,可以说这一仗敲响了奥匈帝国的丧钟。另一方面,这场战役牵制了大量德军,使其在凡尔登的攻势功败垂成。

而俄军虽然获胜,却也付出了不小的人员代价和大量物资损失,加上此前两年的伤亡,俄军已损失了500万官兵,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由于帝国主义战争对国家经济和民众生活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俄国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为后来的革命提供了土壤。

从更长的历史维度来看,布鲁西洛夫却给国际军界带来了许多新鲜的东西。他所发明的突击战术虽未引起俄军重视,却打动了德国人。1918年,德军在研究和改进了布鲁西洛夫的突击战术后,提出“突击群”概念,并在西线成功应用。再往后,布鲁西洛夫提出的“集中兵力、宽正面多点突击、快速突破、纵深推进”思想影响了二战中的德国军队,德军著名的“闪电战”理论中,就不难发现布鲁西洛夫思想的闪光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布鲁西洛夫攻势”堪称跨越时代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