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野狐岭之战:蒙古灭金的决定性战役 蒙古为什么要攻打强大的金帝国?无比强大的金军怎么会变得如此不堪一击呢?

野狐岭之战是发生于1211年八月,在野狐岭发生的决定蒙古与金朝双方命运的决定性战役。这场战役不仅决定了蒙金交战双方政权的命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此后中国历史的走势与格局。

1206年,孛儿只斤铁木真一统蒙古各部,封号为成吉思汗,为扩张势力与增加财富,立即面临强大金国的威胁攻击,双方开始处于剑拔弩张紧张态势;金朝在长久“分化蒙古各部”为成吉思汗反抗策略失效后,也积极备战,决意自隐身幕后操纵改采军事策略,意图一举消灭新起之蒙古;自金章宗时代起,已沿蒙金边界陆续开挖长达3000华里之“界壕”。

成吉思汗则先行击败收服为金国出征的蒙古“汪古部”,占领阴山以北囤积军事物资,作为攻金之主军事基地;并对金国招降纳叛予以有效收买;当政之卫绍王则疏昧于渐增蒙、金边境战事,自峙金国带甲雄兵百万(实则不足)忱于太平,亦给惯战蒙古用兵之念。 1211年初起,成吉思汗以“报父仇”之名,倾蒙古全国兵力不足十万,兵分两路朝金国西境形同“自杀式”大军攻至;初接战蒙军势如破竹,金边兵连连败退至野狐岭,败兵集结金国王牌“中央军”40万共近50万列队布阵,由丞相亲自押军迎战。

八月,金军以纥石烈执中主军、完颜兀奴为监军、定薛为前锋、完颜承裕继后,合军30万,外加15万机动部队,一共45万精锐部队,至野狐岭防御。契丹军师建策,当乘蒙古军方破抚州,正纵兵大掠,马牧于野之机,以轻骑攻其不备,定能获胜。纥石烈执中不纳,认为只有步骑并进,才是万全之策。次日,挥军北进。石抹明安临阵降于蒙古。

山势地形虽然能加强军队防御能力,但同时也是分散自己的兵力,将领指挥传达的速度,还有军队互相救援的速度都大打折扣,敌人只要一路重兵突破下去,其他险要的己方兵力相当于全部闲置,因此绝不是大兵力决战的好地方。完颜承裕在野狐岭一线分据险要的做法其实是自己分散了自己的兵力,自掘坟墓。

成吉思汗发现了完颜承裕这样做的缺陷,仍采取重兵一路突破的做法,使木华黎率八鲁营自獾儿嘴通道发起猛烈突击,因为山势险要,蒙军全部下马步战,凭借高昂的斗志和锐气杀得金军大败,木华黎部一路冲杀,直向完颜承裕的中军指挥部突过去。

完颜承裕这时可以说已经丧失了大部分的军事指挥能力,大部分的军队分散在野狐岭各个山口险要,根本来不及联络调动,更别提支援了。而前方兵败如山倒,蒙古人来势太快太猛,他只得拉起手头能调动的部队向宣德方向逃走,主将下落不明,兵力再庞大也没用,金兵军心涣散,纷纷逃走,被蒙古人漫山遍野追杀,死者蔽野塞川,30万主力就是这样瓦解的。

完颜承裕在败逃过程中集结了数万残军,但尚未喘息就在浍河堡遭遇追击而至的蒙古军,蒙古军队迅速包围了金军,在激战3天后,成吉思汗亲率精骑3000突击,随后数万蒙古军发动总攻,金军全军覆亡,完颜承裕只身逃走;丞相职被撤换,换上多谋著称的文人徒单镒为是战第三任丞相,终于止住金国颓败。

后人评价野狐岭之战

人才对比

蒙古:不用说,各方面人才济济,军事上都是一批批的战争天才。军队都是多年战争经验的斗士。

金国:金国的君主卫绍王完颜永济昏庸无能,战前对蒙古军那么明显的调动一点都没有反应,用人也不行。而手下尽是庸才,象独吉思忠、完颜承裕这样同样的简单错误犯了又犯。 比如完颜承裕早在守备野狐岭的时候他就开始盘算着退路,当时三州和周边的地主豪族联络他,说愿为和蒙古交战的前驱和眼耳,却只顾向他们盘问去宣德的路程不问其他,于是诸豪帅失望而归,后转投成吉思汗。在成吉思汗席卷口外三州后,他变得相当怯懦,已经早在心理上被打败了,事先就留好了退路准备溜号了。

最糟糕的是,金国的庸将绝不止他一个。就连战绩比较显赫的完颜天骥,也就是蒙古第一次围攻中都时的金国中都守将,其实也是个顾头不顾尾的家伙。

战术优劣

此战,金军坐失战机,将士离心,招致失败。蒙古军则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充分发挥骑兵优势,采取强击战法,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战绩。最关键是蒙军采取了击打金国有生军力的方针,所以金国防不胜防,最后导致大败,一步步走向最终的灭亡。

野狐岭战役之后,蒙古铁骑驰骋中原,从此天下无敌!

放着自己的好日子不过,蒙古为什么要胖揍金朝?

有人奇怪了,金朝贵族起源于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属于渔猎民族,入主中原之后,汉化非常严重,基本上是渔猎加农耕的模式,对草原的经营不算特别上心,蒙古人在草原上放牧,好好的日子不过,为什么偏偏去招惹强大的金帝国呢?

第一、蒙金是世仇,是金朝欺负蒙古人在先。

女真人击败契丹人之后,对北方那片草原并未采取直接占领的方式,因为女真人是渔猎民族,并不擅长放牧,再加上当时金朝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对付宋朝上,所以,对北方草原管理还是比较大意的。但是,大意不代表仁慈,这个“大意”指的是管理方式过于粗暴简单。金人为了防止蒙古人崛起,对蒙古采取“减丁”的策略,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每过三年,派兵去屠杀一次,把青壮年男丁给清理清理。是不是很残忍呢?众所周知,连成吉思汗的祖宗俺巴孩就是被金人钉死在木驴之上。可以说,蒙古人对金人恨之入骨。成吉思汗也正是利用了这种民族仇恨情绪,发动了这场战争。

第二、金朝皇帝换人,让成吉思汗闻到了机会的味道,复仇之心顿起。

在蒙古人心中,金人虽然非常可恶,但金朝毕竟是中土天朝,国家富足、实力强盛,想攻打金朝,那是要付出很大勇气的。不过,皇天不负有心人,成吉思汗终于等来了机会。金章宗在位时,成吉思汗还是非常忌惮的,对金朝照常纳贡。1198年,金章宗派遣卫王允济前去接受蒙古的贡物,成吉思汗看到了这位金朝的王,但对他印象却不怎么样,这位卫王看起来病恹恹的,显得十分懦弱。巧合的是,此事发生不久,金章宗就一命呜呼,新任皇帝恰恰是这位被成吉思汗瞧不起的卫王允济。

新皇帝登基,按照惯例,金朝朝廷要派使节前往蒙古接受祝贺,当成吉思汗得知新皇帝是允济时,不屑一顾,《元史·太祖纪》是这样记载的: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为之耶!何以拜为?这句话可以看出,成吉思汗对新任皇帝是何等的轻视,所以,他最终下定决心,南下伐金。

表面上无比强大的金军怎么会变得如此不堪一击呢?

第一、此时的成吉思汗已经不是以往那个任人欺压的部落首领,蒙古各部基本上已经完成了统一,而在此过程中,成吉思汗调教出一支勇猛善战的精锐骑兵。除此之外,成吉思汗还建立了领户分封制,凡是15岁到70岁的蒙古男子都必须随军出征,自己准备战马和武器。可见,当时的蒙古战争潜力是多么的可怕。

第二、成吉思汗指挥有方,手下大将勇猛无敌、身先士卒,蒙古骑兵士气大振。比如说,木华黎就自告奋勇,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份,率领一支敢死队冲击金兵方阵,同时,成吉思汗指挥其余军队齐头并进,形成了“钳形攻势”,金军很快抵挡不住,被杀得七零八落。

第三、成吉思汗是做了大量准备的,不仅包括军事准备,还包括外交准备。为了能够专心对付金朝,成吉思汗决定先收拾西夏,免得腹背受敌。1207年,成吉思汗再次出兵大举进攻西夏,一路势如破竹,至1209年,几乎全歼了西夏的主力。这两年期间,西夏曾经多次派遣使节前往金朝求助,只可惜,金朝皇帝完全缺乏战略眼光,竟然说出“敌人相攻,中国之福,吾何患焉”的话来。完全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无奈之下,西夏向蒙古投降。谁都能想到,此时的西夏王室对金朝是多么的痛恨。成吉思汗不但解决了后顾之忧,而且还破解了金与西夏的联盟,开始专心对付金朝。

反观金朝这边,完全就是一副等着挨揍的姿态。事实上,金军不仅人数、武器都占有优势,而且还有城堡为后援,以逸待劳。但是,金军的防守策略却是非常外行,居然把兵力平均放在各个山口,采取消极守势。这种办法就像是一条僵蛇,很容易被别人剁成几段,分割吃掉。果不其然,双方战火一开,金军顿时大乱,成了毫无组织的大溃逃,吃了大亏。

除此之外,金军统帅的懦弱无能也是关键原因。完颜承裕成了“完全逃跑”,根本缺乏对抗蒙古的勇气,一败而定全局。《金史·承裕传》是这样记载的:承裕丧气,不敢抗战,退至宣平。县中土豪请以士兵为先锋,以行省兵为声援。承裕畏怯不敢用,但问此去宣德间道矣。其夜,承裕率兵南行。大元并踵击之。明日,至会河川,承裕兵大溃,承裕仅脱身,走入宣德。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说的是,野狐岭大败之后,完颜承裕率兵退到了宣平,窝在城里不敢出来迎敌。这时候,县里面的豪绅献计,让朝廷的士兵为先锋,行省的地方兵为掩护,出击迎敌。可是,完颜承裕害怕,不敢出去,就是问了问去宣德的路该怎么走,看来,此时,他都已经准备再次逃跑了。当天夜里,完颜承裕率兵往南退却,谁知蒙古人杀到,第二天,双方在会河川大战,完颜承裕再次大败,只有他一人脱身,逃到了宣德。从这里可以看出,完颜承裕压根就没有统帅之才,一心只想着逃跑活命,见识甚至不如一个地方豪绅。不败,就没有天理了。

野狐岭之战只是蒙古与金之间的一场试探性战役,真正使金国元气大伤的是会合川那次大战,金军精锐几乎一战而全军覆没,最要命的是,这场战役使金朝上下患上了“恐蒙综合症”,对金朝士气的打击相当严重,之后,金人对蒙古的战争几乎屡战屡败,一直到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