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风卷残云的战争,70万大军也守不住长江天险
1949年4月,国共双方进行了关于国运的又一次大决战,也就是渡江战役。渡江战役是继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的又一次大战役,此次战役之后,蒋介石再也无法稳住阵脚进行反击。在解放军渡过长江之后,东南、华南地区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战役。蒋介石为了守住长江天险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他集结了70万军队。但是到头来还是一场空,解放军攻占南京,国民党军队退守上海一线。
一、70万大军守卫长江,蒋介石同时做了两手准备
淮海战役之后,50多万国军精锐消耗殆尽。在东北野战军的巨大压力之下,傅作义正式向解放军投诚。傅作义的投诚给蒋介石很大的打击,这就意味着那50万大军也烟消云散。由于傅作义的投诚,蒋介石想固守长江北岸的计划已经无法实现。在迫于无奈之下,蒋介石计划利用长江构筑防线,试图实现划江而治,也就是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南北朝。为了守住长江,蒋介石集结了70万军队,这是江南地区最后的家底。其中江西湖口以东由他的爱徒汤恩伯指挥,总兵力40多万。而湖口以西由桂系将领小诸葛白崇禧指挥,总兵力20多万。蒋介石之所以要这么安排,其实是做了两手准备。
首先蒋介石当然希望守住长江防线,这是皆大欢喜的事情。但是如果守不住,那就必须退守上海、杭州等地,加紧转运物资,然后再撤往台湾。要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相当一部分兵力,所以蒋介石命令汤恩伯守卫湖口以东。这样进可以渡江作战,退可以撤往上海。同时蒋介石对李宗仁和白崇禧也并不信任,蒋介石担心万一长江防线失守,白崇禧会带着部队撤往西南。借助西南有利的地形和人力物力,李宗仁、白崇禧完全可以另立中央。所以蒋介石只给了白崇禧20多万军队,依靠这些军队抵挡解放军都有困难,想割据大西南更是不可能。这确实是一招好棋,既可以对付解放军,又可以警惕白崇禧。但是解放军的攻势超过了蒋介石的预期,这是他的失误。
二、北平和谈失败,100万大军过长江
早在蒋介石准备长江防线的同时,蒋介石就已经派出了以张治中为首的代表团前往北平。蒋介石给张治中的任务是:能达成谈判,实现划江而治再好不过。但如果无法谈拢,务必拖延时间,给自己巩固长江防线增添机会。张治中到达北平以后,确实与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进行了谈判。但是双方的价码完全不在同一条线上,北平和谈逐步陷入了僵局。与此同时,解放军也在积极准备渡江战役。为了成功渡江,解放军准备了100万军队。其中东路军35万,指挥员是名将粟裕。中路军30万,指挥员谭震林。西路军35万,指挥员刘伯承。为了完成渡江战役,解放军征集了9000多艘各型船只,可以说是万事俱备。
随着北平谈判的缓缓进行,《国内和平协议》出炉。不过这样的协议,无论是南京的代总统李宗仁还是真正掌握实权的蒋介石都不会同意。最终李宗仁拒绝在这项协议上签字,北平谈判完全破裂。1949年4月20日,解放军开始渡江。本来长江方向还可以支撑那么几天,但江阴要塞的国军发生了起义。7000多名国军向解放军投降,江阴要塞的失守使长江方向出现了一个大缺口,南京地区的门户顿开。4月22日,南京城已经岌岌可危,南京各个机关开始撤往上海、广州。坐镇南京的代总统李宗仁在失望之中,登上了他的追云号转机飞往西南方。而此时的汤恩伯却带着将近30万军队撤往上海,他计划坚守上海三个月。
三、英国海军进行挑衅,结果被解放军暴打
在解放军渡江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插曲,4月21日,解放军渡江过程中,4艘英国军舰驶入了长江,停留在解放军的必经之路上。解放军为了清除航道,进行了警告性射击,结果英军立刻向解放军开炮。双方随即展开了炮战,最终1艘英国军舰受重创之后升起了白旗,而另外3艘战舰立刻撤离了战斗。就在这一天晚上,解放军总部发出声明:要求美英法等国在中国境内的一切武装力量撤离中国。经过了渡江战役之后,蒋介石感觉自己在大陆势力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他命令加快转移物资的速度。事已至此,无论是广州还是重庆都不在安全,蒋介石已经开始准备固守台湾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