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图文详解二战前后日本兵的真实伙食:别让电视剧忽悠了

“阵中食”的第三类是经现场烹调后食用的食品(调理食),包括白米饭、杂谷饭、汤渍(即水泡饭)、粥(日本人没有喝粥的习惯,粥是给消化不良的病人吃的)、味噌汁(加蔬菜、豆腐、柴鱼和海带煮成的味噌汤,配米饭食用)、豚汁(猪肉、青菜和味噌煮成的汤)、荞麦面等等;副食则有用煮、炖、油炸、盐烧、照烧、切片生食等各种方法调理的各种鱼介类(海鱼、龙虾、贻贝等,古代日本人很少吃淡水鱼)、兽肉(猪、牛、马、兔、熊、犬等)、鲸肉、禽类和鸡蛋、野菜(即栽培的蔬菜,尤其是草本的绿叶菜)、山菜(这个才是中国所说的野菜)、各种海藻(以昆布即海带为主,还有紫菜、鹿角菜一类的东西)等等。

泽庵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时,陆军即首次采用了以上的战地补给方式。当时供应伙食的方式是在后方由大仓组的炊事人员制作出饭团,和渍物(酱菜)等副食一道用竹叶包为一人份的“便当包”,然后由大仓组的搬运工用背篓运往前线。当时一名日兵一天份的口粮是白米六合,副食有泽庵、鹿尾菜、梅干、干切萝卜丝等,饮水则直接饮用煮沸的当地天然淡水,装在竹节筒里随身携带。所谓“泽庵”(takuan)是一种用米糠和盐腌制的黄色腌萝卜。

硬饼干

在明治十年(1877年)日本陆军首度从民间采购了1.35吨(大约两三千个)牛肉罐头作为军队口粮,此外还向士兵发放“携带口粮”(指供应中断时的应急口粮),包括六块饼干和一块干松鱼。这里所说的饼干是只用面粉、水和盐烤成的英式硬饼干(hardtack),当时日本海军也将其列为口粮之一。这种饼干非常坚硬,西方人吃的时候要抹上融化的黄油、或者放在汤里泡软,才容易入嘴消化。当时日本军队管这种大型硬饼干叫做“重烧面包”,但是日俄战争结束之后,由于“重烧”和“重伤”谐音,军方觉得不吉利,所以改称为“干面包”或者“干パン”—日语中的“パン”也是“面包”的意思

至于干松鱼,日文汉字写作“鲣节”(katsuobushi),也叫柴鱼,是将金枪鱼科的鲣鱼(有时也用同科的金枪鱼或青花鱼)去掉头、鳍、骨和腹部脂肪后,经水煮、烟熏、霉变等工序制作的干制调味品,被称为“世界上最坚硬的食物”或“鱼的木乃伊”,吃的时候要削成刨花一样的薄片或者磨成粉,用来煮汤。但是作为野战干粮携带时往往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士兵们只好一边行军一边用牙啃坚硬的干松鱼了。

1922年时日本将军队的伙食费定为20钱1厘至19钱2厘四等,直到1938年才根据第312号敕令增加了6钱,到1940年又增加了12钱。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以每人每天精米600克加上精麦186克的标准来制定伙食费的基本金额,然后再加上用于购买副食和燃料的伙食费6钱5厘、野外伙食费4钱2厘、夜餐费6钱。这样,士兵每天的主副食金额,日本本土和台湾为30钱9厘,朝鲜为38钱4厘,桦太(库页岛)为50钱4厘,满洲地区为53钱7厘。

在经济萧条、物价下跌时,部队的伙食费通常会有节余,但是在物价指数上升时,日本陆军部队经常感到捉襟见肘。陆军大臣经常在国会里捶着桌子要求增加军事预算,而即使给一个士兵增加一分钱菜金,国会议员们也不高兴。大正、昭和时代旧日本军队中普遍敌视政客、敌视议会、敌视民主的风气,就是这样形成的

牛缶

在西南战争结束后,日本陆军开始大量采购牛肉罐头(旧日本陆军将其简称为“牛缶”),平时作为储备物资,战时作为口粮的一部分发放。这种罐头最早是委托广岛商人浅枝富三郎和浅枝彦兵卫制作的,主料为牛肉、马铃薯、牛蒡、胡萝卜(日文汉字写作“人参”),为了适应日本人的口味而在煮牛肉的时候加入砂糖、酱油和姜,来代替西式炖牛肉中的盐和胡椒,并且采用马口铁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