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定川寨之战:宋夏战争中最为诡异的战争 最终促成了宋夏和议,大宋再次签订金钱换和平条约

定川寨之战是宋仁宗时爆发的宋夏战争的第三场战事,公元1042年,在宋与西夏的战争中,西夏军进攻宋泾原路,于定川寨击败宋军,最终促成了“宋夏和议”。

定川寨之战战前形势

西夏和宋朝共进行过三次大战,第一次,宋朝军队主动出击,在三川口来了个全军覆没。第二战,李元昊引蛇出洞,又给宋军来个全歼。这一下宋朝廷知道李元昊的厉害了,从此完全丧失了进攻的勇气,采取了退缩防守的策略,把陕西划分为鄜延、环庆、泾原、秦凤四路,分兵据守各军州堡寨,走上了消极防守的道路。

朝廷害怕夏军继续进兵,于是皇帝下诏修建潼关防御工事。但此举引起关中百姓震恐,你这是要关门,把我们关在外面,像扔垃圾一样扔掉了?后来看到这种做法会失去民心,干到一半的时候,又下令拆掉已经修好的工事,安定民心。

针对宋朝廷的退缩战略,西夏的国师张元给李元昊提出建议:宋军的精锐部队全布置在沿边境一线,其后方的关中地区空虚,没有多少军队,也没有防御工事。如果我们出动一部分军队,袭扰边塞诸州城,将他们的精锐部队吸引在边塞之上,同时以主力兵团长驱直进,直抵潼关,这样可隔绝四川贡赋,古都长安直接控制在手中,不怕宋朝不让步。张元的这个战略计划也是宋军在三川口战败后,戍边的范仲淹所担心的。这个建议在战略上的确是高瞻远瞩,以元昊的悟性,立即看出了这个计划的高超之处,立马付诸实施。

李元昊进犯、宋军出兵迎击

公元1042年九月,李元昊率领十余万大军,兵分两路,还是从天都山,由泾原路犯宋境,所采用的战术还是诱敌而入,围而歼之。这两路疑兵一路出鼓阳城,一路出刘蹯堡,钳击镇戎军,诱宋军出击,宋廷泾原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王沿获知夏军来攻,命副使葛怀敏率军自渭州至瓦亭寨阻击。

这次宋朝的边防换的人不是普通人员,都是大有来头的。主将王沿依然是地道的文官,他主要的业绩是治水有功,他把相、卫、邢、赵等水系引进了天平、景祐等水渠,灌溉了数万顷良田,因此造福百姓,被擢升到此。武将的配置则比以前大大提升了一个档次。葛怀敏是宋朝第一次由中央空降的禁军嫡系将领,父亲是真宗年间的名将葛霸,他本人官位是内西头供奉官,属于皇上身边的人。

宋朝禁军的挑选,身长体重都有规定,起先用一个活的兵样,后来用木头做成一人样子,送到各地方各队伍,合这标准的,就送中央当禁军。不合这标准的,则留在地方作厢军。葛怀敏能当上禁军的首领,自然应该有过人之处,宋仁宗赵祯对他是满怀的期待。临走前赐予他一件军中圣物。那是从来没有任何人得到过的荣耀,是西北战场上战无不胜,号称党项、吐蕃两族克星的名将曹玮留下的铠甲。

此时皇上的意思就很清楚了——愿你能像曹武穆一样威震西北,震慑西夏,击败李元昊!王沿命令葛怀敏率兵迎敌,依照惯例,作战方案和行军路线都为他事先规定好了——瓦亭寨,这个地方就是宋军的前进极限。

葛怀敏的战术部署

葛怀敏招集泾原路各处精兵,命令周边所有将领迅速向他靠拢,他决定兵分四路出击:第一路由向进、刘湛带领出水西口约1000人的兵力;第二路由曹英率领继续增援刘璠寨;第三路由赵珣率领去莲花堡;第四路由葛怀敏和刘贺率领去定西堡。这四个寨堡在今天的地理位置现今已难以考证,但从后来他们四路人马在不到三个小时的时间内齐聚定川寨来看,这些地方相距都不太远,最多不超过10公里。

葛怀敏在第背城停留的时间较长,这期间还与远在80公里外渭州的王沿有过一次交流,王沿建议他留在第背城,不要再深入前沿了。葛怀敏没听,继续统兵北上。泾原路都监赵珣建议道,李元昊走远道进咱们地盘,他的人马多,来势正猛,如果这时候迎上去接战,我们必定要吃大亏。

但人多了就要吃喝,就需要给养,这也是一条不利因素。我们只要拖着他,在马栏城布防固守,在镇戎军保持粮道通畅,时间一长,他们必然挺不住。这是定川寨之战的第一个转机,宋军如果听从了,就可能没有后来的全军覆没了。

双方的城外交战

一夜平静,等到天亮后,葛怀敏刚要启程,突然间接到战报,西水口方向的向进、刘湛部队首先与西夏人接战,战败了。此时军队正往向家峡一带退守。葛怀敏立即集结兵力,向刘湛、向进方向靠拢,他要在向家峡先吃掉这股敌兵。为了达到一口吃掉敌人的目的,最开始的时候,他就把5000蕃族骑兵派了出去。这些蕃兵由本地的羌、党项、吐蕃等内附民族组成,战斗力强悍,是宋军中的头等战士。

部队有强悍的战斗力,主要来自于所拥有的好马匹。但是蕃兵出战后才知道,他们此刻面对的并不是一小股敌军,而是西夏真正的主力军团,敌人的总兵力不是以千计,而是十万之众!就算这些蕃兵再强悍,以自己的5000人,去对阵敌人的10万人的主力部队,注定了那就是肉包子去打狗,有去无回的。在这里史书上语焉不详,战斗的结果是蕃兵被全歼了还是哗变投降了。反正是没有下文了。

歼灭掉葛怀敏的第一波攻击后,西夏军队开始拆毁桥梁,截断宋军的粮道,随后又掐断了断掉上游的水源。这一系列的招数用出来之后,密集集结在寨内的大军,除非他想渴死、饿死在定川寨里,否则就必须冲出去。但是葛怀敏的军队还没有动作,李元昊的夏军就开始行动了。他们先冲击葛怀敏的中军,葛怀敏率军列阵而战,击退了夏军。

李元昊打仗从来不讲究章法,见进攻中军失利,马上掉头去进攻定川寨东北的曹英军。战斗刚进行到胶着状态,这时,妖异的事情发生了,突然间,“黑风自东北起”,剧烈的大风居然是黑色的,直向宋军阵地刮去。宋军阵脚大乱,夏军抓住机会猛攻,宋军大败,争相入城。

东北方的宋军彻底乱了,同时波及到了葛怀敏的中军。这些刚刚补充到泾原路的士兵们和曹英部队抢着往寨门里跑,溃乱的场面惨不忍睹。真是兵败如山倒,宋兵溃退时,将主帅葛怀敏挤落到马下,葛怀敏在千人万脚的踩踏下差一点丧命,还是赵珣拼了命的率领刀斧手压住退军,据住门桥,并且派遣骑兵从左右两侧出击,杀退夏军,这才把奄奄一息的葛怀敏救回城中。

突围

现在大军被困,要进行突围了。但是向那个地方突围呢?大家一直认为去镇戎军是最佳的选择。那里是宋军泾原路的最强据点,不仅能守,还有足够的粮草,只要到了那儿,不仅是能活下去,而且还能继续战斗。但是赵珣却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我们能想到的,敌人肯定也想到了。被围困了这么多天,敌人一定有所准备,大军去镇戎军的途中定会遭到夏军的截击。

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略,大军迂回至笼竿城突围,这样虽然路远了一些,但毕竟是比较安全的方案,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但赵珣的建议很快被否决了。一次不听,二次不听,不是每次机会不听都有生还的可能。这一次,宋军真的要为自己的固执己见来买单了。

第二天黎明,以曹英、赵询为先锋,刘贺、许思纯为左右翼,李知和、王保、王文等殿后,结阵东进。临行,属下拦马再谏,请求转道而行,葛怀敏不允,策马东南,驰行二里,长城壕桥已断,归路被阻。以逸待劳的夏军从四面冲杀过来。,一阵激烈的冲杀,葛怀敏与部将曹英,李知和、赵珣、王保、王文、刘贺等16将被杀,丧师9400余人。走马承受王昭明、赵政等退保定川寨,后军一部迂回笼竿城。

元昊获胜后,挥师南下,连破数寨,直抵渭州,在纵横600里地区,焚民舍、毁城寨,所到之处,宋军皆壁垒自守。十月初,元昊得知环庆路经略安抚使范仲淹率军来援,又受陕西诸路20万屯兵的牵制,未再深入,大掠而还。至此,西夏和宋朝的第三战——定川寨之战,又以宋军的大败而告终。

结局

葛怀敏战败的消息传到京城汴梁,宰相吕夷简哀叹:一战不及一战,太可怕了!战后,王沿被撤销泾原路招讨经略、安抚,招讨使,降级使用。退守向家峡的刘湛、向进和坚守莲花堡的郝从政等因没有及时出兵增援而被撤职处分。对葛怀敏则追赠太尉,给予崇高隆重的礼遇,对其它阵亡将领均追赠更高的官衔以示表彰。

定川寨之战最后的结果,是宋朝和西夏于公元1044年签订了《庆历和议》,也叫“宋夏和议”, 和约规定:西夏向宋称臣并取消帝号,元昊接受宋的封号,称夏国主;宋夏战争中双方所掳掠的将校、士兵、民户不再归还对方。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另外,每年还要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

这是又一个拿金钱换和平的盟约。1005年1月,宋与辽就签订了拿金钱换和平的“澶渊之盟”,现在又和西夏签订了这个盟约。无形中增加了朝廷的开支,同时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民间的积怨逐渐扩大是不可避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