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光绪年间日本间谍掌握清朝必败的致命弱点

“清国的一大致命弱点,就是公然行贿受贿,这是万恶之源。但清国人对此丝毫不反省,上至皇帝大臣,下到一兵一卒,无不如此,此为清国之不治之症,如此国家根本不是日本之对手。”这是日本情报之父福岛安正在1886年说的话。一个日本搞情报的间谍,何以对大清有如此深刻的评判呢?

1883年,31岁的陆军中尉福岛安正被派到中国,开始了他的情报工作生涯。福岛安正冒充外交官,潜入中国北部,借“政绩考察”之名仔细地调查了张家口、山海关、天津、奉天、营口等地。一年后,他回到日本后,潜心著书立说,将调查笔记、心得,编辑成《邻邦兵备略》一书。这也开启了日本间谍工作的一个模式,此后,诸多日本间谍潜伏在中国,没有具体任务,而是自觉地开展对中国的调查。这些调查为日本政府制定对华基本侵略政策提供了最基础最直接的依据。

1885年福岛又跟随伊藤博文的代表团来中国交涉签订《天津条约》问题。福岛安正乘机搜集辽东半岛、渤海湾沿岸等沿海地区情报,战略目标就是调查中国清政府在上述地区之兵要地志与备战情报,为日军入侵朝鲜和登陆辽东的军事行动服务。而这一个行程,使其对中国的军备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在回日本后提出了一份对华作战方案。福岛在方案中建议日本军部迅速增设骑兵和炮兵部队;建议抓紧培养训练熟悉中国情况、通晓中国语言的士官;建议增加派遣高级军官到中国来实地考察,使指挥官更熟悉中国情况。福岛安正就是通过多次在华的实地侦察,对当时的中国做出了判断,说出了本文开头的那些话。

慈禧曾孙口述家史:光绪皇帝并不是慈禧害死的

慈禧的曾孙叶赫那拉·根正从家族视角给读者讲述了生活中的慈禧———一个有血有肉的封建女人。

今年54岁、在颐和园工作的叶赫那拉·根正身世确实值得一提:慈禧是他爷爷的亲姑姑;同治和光绪都是他爷爷的表哥;光绪还是他爷爷的姐夫。“中国人一般‘家丑不可外扬’,但是我们家不一样。因为我们家的这点子事情基本上已经被皇族抖搂得全世界都知道了。所以,今天再谈这些事情,早已不是不可外扬的了。”叶赫那拉·根正表示,作为家族传人,几十年在家族的所闻、所见,使他知道许多关于清代皇家的内幕。

虽然作者身份特殊,但不少人认为,在叶赫那拉·根正出生时,慈禧已去世近半个世纪,书中的内容并不是第一手材料,而只是通过作者的爷爷的转述而得,如此一来其可信度有待论证。对此,作为记录者的作者表示,对于此书,并不可以作为历史依据来考量,但通过该书读者可以了解到一个在家族记忆中的慈禧。

揭秘三大史实

慈禧乳名不是玉兰

慈禧名叫杏贞,小名叫杏儿。作者的爷爷叫她杏儿姑。为什么很多人都叫慈禧为“玉兰”呢?应该是慈禧入宫以后,咸丰皇帝封她为兰贵人,宫里头认为只有玉兰花是最高贵的,就给了她这么一个封号。

慈禧没有害死光绪

人们普遍认为,年纪轻轻的光绪反而死在了74岁的慈禧的前面,而且只差一天,这是处心积虑的谋害。

叶赫那拉·根正表示,他听爷爷说,光绪在死前已经病了8年,死只是时间的问题。而慈禧直到死前的两天才被确诊,所以即便是慈禧想杀害光绪,也用不着下手,除非慈禧能够预知自己的死期。

“我爷爷非常肯定地说,光绪不是慈禧害死的,这些都是后人的谣传。‘虎毒不食子’,慈禧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统治者,这点意识还是有的。”

慈禧与珍妃之谜

慈禧喜欢珍妃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珍妃有才干、聪明漂亮。在慈禧看来,珍妃就是年轻的自己,这些都让慈禧对珍妃有着一种别样的感情。

只是有一件事情,让两个人闹得比较僵。珍妃当时通过关系从外国人的手里买了相机,穿着男服在宫里走动并随便照相,慈禧因此说珍妃不守妇道。但是隔阂归隔阂,慈禧要杀珍妃的心却没有。

后来与八国联军战败后,慈禧西行。为了不增加负担,慈禧只想带光绪和皇后隆裕走,其他的一些亲属就地回娘家躲避。当时的珍妃非常气盛,当场顶撞了慈禧。慈禧气得脸色发白,抬脚就走,珍妃一直跟着慈禧说自己的理由,并以死相威胁。慈禧一听更加生气,就说:“你愿意死就死去吧。”性情刚烈的珍妃负气就奔旁边的井去了。慈禧一看情况不对,命崔玉贵拉住珍妃,但已经晚了。

揭清朝史上比慈禧还厉害的一个女人是谁?

晚清历史上,有一个一直受到忽视而实在不能忽视的角色,她就是和慈禧共同垂帘的东太后慈安。

在人们的印象中,慈安的身影似乎可有可无,她的存在仿佛就是个错误,她的垂帘更像慈禧的一个道具,至多也就是个令人同情和可怜的角色。其实,这是个致命的误读。她是个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物,可惜正当盛年就突兀离世,倘若不是慈安早丧,也许晚清中国的历史将会是另一副面孔。

慈安,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16岁入宫即被封为嫔,之后在4个多月的时间内,就以火箭一般的速度,登上皇后的宝座,这在整个清代都是十分罕见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慈安无论在姿色、气质,还是修养、人品上,都是出类拔萃的。从此,慈安就开始了总理后宫、母仪天下的生涯。后宫集聚了众多上品女人,要管理这一群体谈何容易?无风要起三尺浪,平地都会生波澜。历史上被废黜的皇后数不胜数,善始善终者简直凤毛麟角,而慈安却能一直笑到最后。

咸丰帝倜傥不羁,风流多情,要他在哪个女人身上专注几乎是不可能的,就连手段过人的慈禧也是一样,唯独皇后慈安是个例外,一直到咸丰皇帝去世都荣宠不衰,其胸怀丘壑人有所不及是显而易见的。史上说她:“素性贞娴”。这个评价当中恐怕就蕴含着答案。

身为后宫之首,有着巨大的权力,也有管理好皇家后院的责任。要让这些皇帝的女人“安居乐业”,即便是明争暗斗,也不能鸡飞狗跳;就算“刀光剑影”,也不能硝烟弥漫;更不能终日地震,永无宁日。这就要求皇后有超强的管理水平和卓有成效的处理与众妃嫔、与夫君皇帝复杂关系的能力。光有这些还不够,她还要成为整个后宫和天下女人的榜样。

那个时候,讲究妇德,妇言,妇功,特别是对妇德,要求很高。一句话,就是要女人品德高尚,皇帝的女人更要优于普通女人,而皇后,则尤其要加个“更”字,才能心服她人表率天下。而慈安显然是优秀的,“贞”,为“正”、为“定”。意志坚定,固守正道,忠诚不二,劲节凌霜。“娴”为文雅、美好、宁静。没有半点野心,看不出一点妒嫉,只做自己该做的,不越雷池半步。这样的形象会有哪个不服?又有谁会不喜?因此,她一直受到广泛的尊敬,包括皇帝。

为了躲避英法侵略军的锋芒,咸丰帝亡命于热河避暑山庄,忧虑烦闷,无法排遣,经常拿太监、宫女等身边人出气。慈安一方面理解和揪心丈夫的内心煎熬,以似水柔情不时地安慰宽解。另一方面对这些无辜的奴仆,想方设法地好言嘉慰。“妃嫔偶遭谴责,皆以中宫调停,旋蒙恩眷”。

咸丰帝眼见大好河山惨遭涂炭,而又无力改变分毫,无奈之下就以自虐式的自娱得过且过。他亲笔写下“且乐道人”这样四个字让人悬挂在寝殿内。大臣和妃嫔们都知不可如此,但也只是急在心里,无一人敢去自讨没趣。唯独慈安闻知此事后力劝不可,并命人将字取下,皇后的劝谏使皇帝慢慢地冷静下来。

咸丰皇帝年纪不大,但心机深沉,连身边心腹大臣都难以窥知其一二。热河弥留之际,唯独将皇后慈安召到身边,授密旨一道,给她临机处置任何人特别是有可能 “恃子不法”的慈禧的最高权力。并给予皇后“御赏”大印,另外,给予皇长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生母慈禧代为掌管)。八个顾命大臣所发任何政令都要请盖上“御赏”和“同道堂”印章才有效。帝、后之间的信任和知心可见一斑。

慈安也确实当得起这样的信任,她所提问题,也都是关乎国家未来的大问题。据《国闻备乘》载:“显皇后进曰:‘圣驾脱有不讳,枢府中畴则可倚?’帝引后手,书‘文祥’二字示之。后又言:‘大阿哥幼冲,当典学,安可无付托者?’帝闭目沉吟良久,徐惊寐曰:‘得之矣。’急用倭仁。时倭仁被放新疆,为叶尔羌帮办大臣。帝崩,即日发急递召之回京,命授读东宫。

文祥领军机,密加倚任。穆宗即位,尊后为慈安,号曰东太后;尊生母为慈禧,号曰西太后。慈安贤明,慈禧警敏饶机智,两宫同心一德。文祥又引用李棠阶而结欢恭亲王奕,故同治初年之政罔有缺失。慈安崩后数年始更变大臣,又二年始兴园工。”股肱之臣,太子之师,都是政局的基石。慈安一言,即抓住核心,切中要害,其政治头脑和政治韬略峥嵘毕现。

光绪比慈禧早死一天:背后暗藏惊天秘密

那一日,光绪仰卧在床上,瞪目指口,想吃东西,而那时身边一个太监都没有。寝宫里所有东西都被太监宫女洗劫一空,只剩下一个夜壶。月光投在这个哀伤皇帝的脸上,只见他脸颊一行泪水划过,然后周身一抽,倒了下去。光绪驾崩,无一人在身旁,那一夜唯有夜莺哀鸣,凄凄惨惨,孤星独吟。

慈禧光绪,总要比他(她)多活一天

据《清光绪外传》中说,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的生日,身体虚弱的光绪前去贺寿,进门前,有值班的太监窥见光绪扶着近侍的肩膀做疏松筋骨的动作,大概担心给慈禧太后跪拜时爬不起来。但正要进去时,太监忽传太后的懿旨:“皇帝卧病在床,免率百官行礼,取消贺拜仪式。”

 

 

光绪之死

 

原来,慈禧太后当时患有痢疾,拉肚子已有一两个月,她毕竟年事已高,经这么一折腾,也已是日薄西山,奄奄一息,快不行了。听到这个消息后,光绪便返回自己寝宫,心情似乎还不错。光绪的脸上表情被监视的太监看到,随后跑去密告慈禧太后说,皇上听说太后病重,脸有喜色。慈禧太后听后勃然大怒:“我不能死在你前头!”

慈禧与光绪

随后的几天里,慈禧太后和光绪的病情都无任何好转的迹象,太监和宫女们一个个脸色阴沉,整个皇宫一片悚然。七月十八日,庆亲王奕劻奉慈禧太后之命前往普陀峪的陵区视察寿宫,也不知道是慈禧估计自己不行了,还是觉得光绪不行了,或者觉得两个人都不行了。

七月十九日,皇宫禁门开始增加卫兵,凡是出入宫的人都要检查,当时传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两人随时可能崩逝,宫中气氛非常紧张。二十一日,隆裕皇后去瀛台涵元殿时,光绪早已死去多时,当时竟然无人知道。隆裕皇后心里害怕,大哭而出,奔到慈禧太后那里告知光绪已死。慈禧太后听后,也只是长叹一声这次她又比光绪稍胜一筹。

随后,光绪的遗体被早已准备好的吉祥轿抬到乾清宫,由于光绪死前没人在身边,当时也没有换寿衣,正当隆裕皇后指挥那些太监七手八脚的安顿光绪遗体时,一太监急匆匆的赶来报告,说慈禧太后也不行了,隆裕皇后惊慌之下,又丢下光绪的遗体,带着太监们急急忙忙往慈禧太后那里赶。

当时太监李莲英看见光绪 的遗体放在殿中无人看管,心有不忍,便对身边的小太监说:“我们先把皇上弄弄好吧?”最后在李莲英的指挥下,光绪的遗体这才被草草料理好放进梓宫。

光绪之死

就在隆裕皇后为光绪遗体穿衣时,慈禧太后也撒手人寰,死在了中南海仪鸾殿内,终年74岁。慈禧的死亡时间在光绪死去的第二天下午,两者相差不到一天。

慈禧

晚清御史、光绪的近臣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及徐珂所编著的《清稗类钞》等书认为,慈禧在病危期间,惟恐自己死后,光绪重新执政,推翻她既定朝政及平反她一手制造的种种冤案,于是令人下毒手将光绪害死。

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司的《慈禧外传》和德龄的《瀛台泣血记》等书认为,清宫大太监李连英等人,平日依仗着主子慈禧的权势,经常中伤和愚弄光绪。他们深恐慈禧死后光绪重新主政,会清算他们往日的罪孽,所以就先下手为强,在慈禧将死之前,先把光绪谋毙。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谈到,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辜负了光绪的信任,在关键时刻出卖了皇上。袁世凯担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绪决不会轻饶了他,所以就借进药的机会,暗中下毒,将光绪毒死。

曾经是清宫御医的屈贵庭在《逸经》杂志二十九期上发表一篇文章说,在光绪临死的前三天,他最后一次进宫为皇上看病,发现光绪本已逐渐好转的病情却突然恶化,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疼。没过几天,光绪便死了。这位御医认为,虽不能断定是谁害死了光绪,但却可以肯定光绪是被人暗中害死的。

晚晴末代溥仪

光绪的死只能猜测,没有定论,但是根据史料所述,可以断定,光绪定然非正常死亡,究竟是谁杀掉的也许被阴谋者掩盖的了无痕迹,总之中国最惨的皇帝死的时候连口吃的都没有,皇帝当得都不如要饭的,真是早死早托生了。

光绪之死成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