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爱江山也爱美人:李世民喜欢哪三类女人?

既然武则天是个英雄,怎么就让这十二年光阴稀里糊涂地荒废过去了?我想,要分析武则天为什么没有得到唐太宗的欢心,先得分析一下唐太宗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女人。唐太宗喜欢什么样的女人呢?有一个女人是唐太宗终身爱慕的,她就是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是唐太宗一生最敬重的女人。她从小知书达理,十三岁时嫁给了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常常想和她探讨国家大事,但是,长孙皇后总是避而不答,她说:“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预闻政事?”意思是母鸡打鸣那是家门不幸啊,我一个妇道人家,怎么可以干涉国家大事?因此,无论唐太宗怎么问,她都三缄其口。那么,长孙皇后是不是一个只关心柴米油盐,对政治一无所知、不感兴趣的人呢?当然不是。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第一,大家都知道,李世民是个少年英雄,在他当秦王的时候,和父亲李渊一起东征西讨,建立了赫赫战功。李渊集团最大的几个对手窦建德、王世充等,都是李世民拿下的。功劳大了,他的野心也就膨胀了,不甘心只当秦王,他想当皇太子,进而当皇帝。在野心的驱使下,李世民和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以及父亲唐高祖李渊的矛盾与日俱增。在这种宫廷危机的紧张氛围中,长孙氏怎么办呢?她谨小慎微,非常卖力地孝敬李渊,讨得他老人家的欢心,同时委曲求全地拉拢李渊身边的妃嫔,和她们搞好人际关系。这有什么用呢?其实这等于在李渊身边安插了许多眼线。这样一来,李渊和其他儿子的一举一动,都尽收于李世民的眼底。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长孙氏在李世民获取敌方情报方面立了大功。

第二,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世民与父亲、兄弟的矛盾已经白热化,要兵戎相见。李世民亲自上阵,长孙氏则在秦王府鼓舞将士,勉励他们奋勇杀敌。在夫妻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玄武门之变一举成功,李世民登上了皇帝宝座,长孙氏也因此成为皇后。

第三,李世民做了皇帝后,励精图治。他唯恐自己做得不好,常常虚怀若谷地跟大臣们说:“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们一定要提出来,要直言己见。”臣子中魏徵做得最好。魏徵是个有名的谏臣,给李世民提意见是他的职责,而且他说话直截了当,经常让太宗下不来台。有一天在殿廷上,他终于把唐太宗惹恼了。唐太宗回到后宫后怒气难平,越想越气,觉得自己颜面尽失,自言自语道:“会当杀此田舍翁!”就是说,我一定要把这个乡巴佬给收拾掉!长孙皇后听到这句话之后,不言不语,娉娉婷婷转身进屋,不一会儿穿着厚重的朝服走出来,对着唐太宗行跪拜之礼。朝服那可是皇后在重大场合穿的大礼服啊。唐太宗吓了一跳,忙问:“皇后为什么要对我行此大礼呢?”长孙皇后说:“妾闻君明则臣直。”如今魏徵敢于直言进谏,说明您是个非常英明的皇帝啊,所以我特意向您表示祝贺!唐太宗听了龙颜大悦,同时也明白了皇后的用心:皇后这是在劝谏自己,做皇帝要有气度,胸怀要像大海一样,容纳百川,哪能为了一点小事就要杀人呢!

第四,长孙皇后是一个很贤德的人,但是由于太操心,身体又不好,三十六岁就撒手人寰了。她病入膏肓的时候,无论皇帝还是太子都十分着急。病笃乱投医,太子承乾出主意说:“医药备尽,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助。”想要赦免犯人,再多度一些僧人,为她祈福延寿。可是长孙皇后说:“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表示坚决反对。弥留之际,她对唐太宗说:您千万不要重用外戚,现在我娘家人都已经当官了,可是您千万不要让他们当位高权重的大官,“慎勿处之权要”。为什么呢?因为自古外戚干政没有好结果,您要真对我好,真对我娘家好,就别给他们干政的机会。她还说,我死之后,千万不要厚葬。我活着的时候,作为一个女人,无益于天下;死了,怎么能让国家浪费资财在我的葬礼上呢。真是一个简朴而又识大体的皇后典范。

秦琼为何不随李世民参加玄武门兵变

公元626年是大唐建国的第九个年头,是李世民虎牢关大捷,扫定中原的第五年后,这一年唐朝终于由战乱开始走进天下初定的和平。这一年的一个夏天,太白经天,这样一个往往预示某种重大事件的天文现象意味着什么,已经开始过上安定生活的长安百姓,并没有多少留意。四天之后的早晨,事情真的发生了。秦王李世民,带着秦王府麾下十员骁将,在玄武门设伏,杀兄、屠弟,夺取了太子之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

仔细阅读唐代的历史,在《新唐书》中对于玄武门事变的描述似乎被作者有意识的支离,我们很难从哪一个人的传记,或帝王本纪中去通透了解事件的全貌。与之相关的很多事件与细节都被散布于不同的人物传记当中,如果不通读全书,似乎很难将整个事件梳理得清清楚楚。这让人不得不怀疑对于这样的一个重大事件,作者用这样的一种方法去记载,似乎在有意无意之掩饰着什么,似乎只是想告诉人们有那么一件事而已,至于其他就不要太认真了。作者的这种态度其实也在表明他并不认为玄武门之变,对于李世民而言有多么光彩,多么正确。而事实上,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表现,确实让人大跌眼镜。

在那天早上,李世民唯一的亮点,就是一箭射死了自己毫无准备的哥哥。在这之后,或者是因为眼看着自己亲生哥哥死于自己箭下的强烈刺激,李世民的表现就和沙场之上百万军中的英明神武判若两人了。他甚至不能驾驭好他的坐骑,被飞跑的战马,扔了下来,差点被自己的弟弟勒死。如果不是彪悍的尉迟敬德及时赶到,射死了李元吉,那么玄武门之变的结果真的很难说会怎样。

秦琼 影视剧资料图

在那一天的玄武门之变中,主角更像是尉迟敬德,先是射杀了李元吉救了秦王,然后又拿着两位皇子的脑袋,喝退了前来救驾的太子府和齐王府的卫队,接着又身着重铠、手持兵刃以保护李渊为名,从李渊手里拿来了兵符印信,剿灭了太子和齐王的余党。那么在这样一场你死我活的兄弟相争中,号称秦王麾下第一勇将的秦琼,秦叔宝,却没有出现在那一天关于玄武门之战浓墨重彩的记载中,这是为什么呢?

秦琼成名很早,他最早是隋朝名将来护儿手下的一名下级军官。秦琼母亲去世的时候,来护儿专门派人问候,这使得来护儿手下的很多高级将领很不理解,不过是一名下级军官,何必如此。来护儿说:秦琼这个人,文武双全,志节完备,必成大器。而后果不其然,在以后的多次战争中,秦琼勇武过人,声名鹊起。后来秦琼投奔了瓦岗军,当时的瓦岗军领袖李密大喜,立刻委以帐内骠骑,代之甚厚。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的黎阳之战中,李密中箭落马,而追兵又至,多亏秦琼以一当十死死捍卫,才保住李密脱离险境。

后来,乱世之中的秦琼又寄身于王世充帐下,王世充立刻委以龙骧大将军的职位。但文武兼备的秦琼很快就发现王世充为人诡诈,做事喜欢装神弄鬼,绝非拨乱之主,于是决定和程咬金一起投靠长安的李氏政权。离开王世充的时候,秦琼并不是偷偷溜走,而是明明白白的告辞,王世充慑于秦琼的威名竟不敢威逼强留。这样秦琼投靠李唐,最终成为了李世民手下的右三统军。在李世民的手下,秦琼同样立下了赫赫战功,著名的尉迟敬德就是被秦琼击败并最终投靠李世民的。史书上说:秦琼随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每战身先鏖战,前无坚对。每当对手阵营中有骁将锐士震烁出入以夸众者,秦王则名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

在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心目中,秦琼是夺取帝位的最大威胁之一。李建成曾想方设法的要把秦叔宝调离秦王府,李元吉更明白地说,一旦能杀了李世民,第一个要杀的就是秦琼。就是这样一个文武双全,勇冠三军,令人敬畏的人物,为什么在对于李世民最重要的一场战争中,史书中却没有记录他任何勇武过人的事迹。在史书中我们找不到秦叔宝,积极帮助李世民谋划玄武门之变的只言片语,在《新唐书》中,他和玄武门之变唯一的一段有关记载只有一句话,是说玄武门之变后,秦叔宝被赏赐了封邑七百户。是因为他参与玄武门之战,表现突出的奖赏吗?未必,因为那位玄武门之变中除了秦王之外的第一男主角——尉迟敬德,在事变之后得到的封邑是一千三百户。比较有名的张公谨侯君集得到的封邑是一千户,比秦叔宝多得多。《旧唐书》中说秦琼那天确实随从秦王到了玄武门。那么从封邑的多少,似乎不难判断出,公元626年的那个夏天,秦叔宝在玄武门事变中的表现和战场之上的勇猛无敌一定判若两人。这是为什么呢?

秦琼 影视剧资料图

今天的人们大胆揣测一下。那么,最大的可能是秦琼一定很不愿意搅入到这场为夺帝位的骨肉相争当中,所以表现失常。事实上,唐代早期最著名的军事将领李靖和李绩,对于李世民与太子建成的帝位之争都采取了严守中立的态度,不做任何政治投机。这使得李世民对他们更为敬重。而秦琼本身是秦王府的将领,在这场你死我活的帝位之争中,他不可能像二位李将军那样可以置身事外,保持中立。他只能站在秦王一边。可是他一定知道,这场帝位之战一旦打响,那么长安城内,必定是血流成河,这样的杀戮和在战场之上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完全不同。在这样的一场不是为了大唐,而是为了秦王帝王野心的血战中,志节完备的秦琼所能做的恐怕只能是消极避战。

这样的一场骨肉相残,日后却成为了大唐贞观之治的起点。或者也正因为贞观之治的辉煌斑斓,玄武门的血腥气总是被人们有意无意的淡漠。玄武门事变中,秦王手下的刀手尉迟敬德等人,更成了英雄被人崇拜。但是人们可能并不知道,在那一天,唐高祖李渊,失去的不仅仅是三十八岁的长子——李建成,二十四岁的四子李元吉,还有李建成、李元吉所生的十个未成年的孙子和他们的家眷亲信上百人。那一天,太子府与齐王府一定是血流成河。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在那个你死我活,众人都在用杀戮和屠灭,追求功名的日子里,在大唐的将军中,总还有一位志节完备的秦琼,在血色的悲凉中仍能尽可能的谨守着做人的良知。这种坚持的勇气,恐怕更值得一千三百年后的我们深深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