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三大少数民族政权皇太后,牢牢把控政局,影响历史走向

一提到垂帘听政”的皇太后,我们自然就会想到统治了中国47年的慈禧太后。其实,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这样的女政治家,在权欲的驱使下,成为她们那个时代向封建礼制挑战的急先锋。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中,由于男尊女卑意识没有那么强烈,出现了很多执掌实权的皇太后。

北魏冯太后

冯太后名淑仪,出身于北燕皇族,北燕灭亡后,被太武帝拓跋焘收入后宫,充为奴婢。11岁时,北魏文成帝登基,她被选为贵人。就在此时,她逐渐熟悉和了解了国家最高层的政治运作。尤其是文成帝不拘民族成分,重用汉族大臣,给她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太安二年(公元456年),14岁的冯氏被文成帝立为皇后。可惜天不作美,冯后做皇后尚不到十年,文成帝竟英年早逝,崩于平城皇宫的太华殿,年仅26岁。文成帝死后,献文帝拓跋弘继位,24岁的冯皇后变成了冯太后。

献文帝继位时年仅12岁当时贪权狂傲的太原王、车骑大将军乙浑欺凌这孤儿寡妇,阴谋篡位,北魏政治中枢又面临严重的危机。冯太后表现出果敢善断的政治才干,派人率兵收捕了乙浑,并夷灭三族。接着,她宣布由自己临朝称制,掌控朝政大权。冯太后这次临朝听政,前后仅有十八个月的时间,她凭借非凡的胆识,稳定了北魏动荡的政局。后来,献文帝杀掉了冯太后的情人李弈,冯太后于是逼迫献文帝交出皇位,传位于5岁的孝文帝。476年,献文帝暴薨,据说是冯太后毒杀。冯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二度临朝称制达十四年。此后“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威福兼作,震动内外”。冯太后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钢铁般的手腕,纵横捭阖,排除干扰,对北魏的政治、经济和风俗习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人们往往在习惯上把这一功劳归于孝文帝,称为“孝文帝改革”,其实,冯太后一直临朝听政,作为北魏的实际执政者,她才是改革真正的主持人。冯太后统控江山长达25年,期间北魏王朝国力日渐强大,经济和文化都有了空前的发展。

辽代萧太后

萧绰,生于953年,小字燕燕,原姓拔里氏,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历史上被称为“承天太后”,她摄政27年,使辽朝进入了最为鼎盛辉煌的时期。乾亨四年(982年)九月,辽景宗驾崩,临终之时他留下遗诏“梁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听皇后命”,将辽国交到了二十九岁的萧绰手里。12岁的辽圣宗即位,萧燕燕被尊为皇太后。她虚心诚恳,用人不疑,执法严明,毫不软弱,甚至“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相传萧绰与韩德让自幼有婚约,在辽景宗去世后不久,萧绰私下对韩德让说:“我曾许配给你,愿谐旧好。而当国的幼主,也就是你的儿子了。”萧太后任韩德让总领禁军,负责京师宿卫。此后,韩德让出入宫帐,与萧绰情同夫妻。两人出则同车,入则共帐,就连接见外国使臣的时候都不避忌。

在韩德让的辅佐下,萧绰对辽国的制度和风俗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些改革不但促进辽国进一步向封建制转化,更改善了契丹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辽国“国无幸民,纲纪修举,吏多奉职,人重犯法”,呈现一片兴旺的景象。萧太后曾两次大举伐宋,最终与宋朝谈判,达成澶渊之盟宋辽进入和平发展时期,也使辽朝达到鼎盛时期。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萧燕燕把权力交给辽圣宗,不再摄政,同年十二月,病逝于行宫,享年五十七岁。

清慈禧太后

这个大家太熟悉了,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1856年生皇长子载淳(同治帝);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1875年同治帝崩逝,载湉继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慈安太后去世,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98年,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

慈禧太后政治手腕堪称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对于政敌绝少留情,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帝,以及光绪帝也操控严峻。她崇尚奢靡,即使面临甲午战争也犹然不改。她统治期间,发生许多令中国丧权辱国的战争,签订众多不平等条约,虽说这与历史大势有关,但她也均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放到过去,慈禧或许也会像以上两位皇太后一样有作为,但没办法,“时势造英雄,谁让她赶上了这样一个千年不遇的变革时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