妃嫔侍寝的悲惨生活 德妃突破50不侍寝的规矩
把妃子包裹成“寿司卷”一样,抬到皇上面前,这事在中国有可考的记录,可以追随到明朝,而清朝延续了这一套系统。不过,绝不是后人所说的,背着“寿司卷”满街跑。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每日晚膳时,决定哪一个妃子当晚侍寝。每个妃子都有一块绿头牌,牌面上是该妃子的姓名。备晚膳时,敬事房太监将十余块或数十块绿头牌放在一个大银盘中,谓之膳牌。
皇帝晚膳用完,太监举盘跪在皇帝面前。如果皇帝没有兴致,则说声“去”。若有所属意,就拣出一块牌,扣过来,背面向上。太监拿过此牌,交给另一位太监,这位太监专门负责把将要求承幸的妃子用背扛到皇帝的寝所来。
太监将牌子交给执事太监,由他负责接承幸的妃子。
然后由太监持着灯笼去召唤。妃子早已恭候了,稍事修饰,太监在前面导路,贴身的侍女在后面护送,就这样进入皇帝寝宫的偏殿。这里早有准备的,洗梳妆一番,脱掉衣服,喊声承旨,于是由太监背到寝殿,只是几步之遥。
[page]其实这套制度对女性很不人道。第一,女人美三分天注定,七分靠修饰,衣着的美占很大的比重。如果不着寸缕,天生丽质和身份好的略过,其余的女人可就无处遁形了。肚子、腿上的赘肉都会立现。想想就很不爽。第二,皇帝不再亲自到妃子卧房里去,人情味少了很多,也很难培养起爱情。妃子纯粹变成发泄和生育的工具。
清代皇帝有很高的戒备心理,生怕妃子一脱衣服,掏出一把匕首来。以往的皇帝有的死于刺杀,有的死于“红丸”,有的竟让妃子用被子捂死。奇葩的死法加剧了清代统治者的恐慌,毕竟是肉体凡胎,凡事小心为上。
至于侍寝过程,清代的梁溪坐观老人着《清代野记》亦有记载,其写道:
“帝先卧,被不覆脚。驼妇者脱妃上下衣皆净,以大氅裹之,背至帝榻前,去氅,妃子赤身由被脚逆爬而上,与帝交焉。敬事房总管与驼妃之太监皆立候于窗外。如时过久,则总管必高唱曰:“是时候了。”帝不应,则再唱,如是者三。
帝命之入,则妃子从帝脚后拖而出,驼妃者仍以氅裹之,驼而去。去后,总管必跪而请命曰:“留不留?”帝曰不留,则总管至妃子后股穴道微按之,则龙精皆流出矣;曰留,则笔之于册曰:“某月某日某时皇帝幸某妃。”
[page]因为明朝皇帝多有“误幸”的说法,如果宠幸了地位低贱的人,生了孩子,混淆了血统不说,还给统治者带来极大的混乱和麻烦。(比如某些人的身世之谜。)后宫那么多妃子是否能雨露均沾呢?皇帝要如何驾驭这后宫三千佳丽呢?
说实话,作为生育工具的广大嫔妃,和作为播种工具的皇帝,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浪漫,那么幸福。其实皇帝是很苦恼的,首先他必须时刻记住,让后妃生下孩子,让老祖宗抱到孙子,是他的“义务”。“义务”如果完不成,不仅仅有很多耳提面命,可能还有一大堆中药、补药,让你吃到吐。
古代并不浪漫,单是为了生育而滚床单,那种压力,就可想而知。何况“寿司卷”的规矩定下后,侍寝变成纯粹的义务,没有半点情感色彩。
更可怕的是,清朝的妃子都是八旗官员的子女(漂亮不保证),因为家族有势力,漂亮不漂亮都得完成义务。
如果是这样的模样,那我恭喜你:(有没有打开快递的惊喜?)
如果都是这样的模样。。。兄弟,我只能帮你到这儿了!请多保重,务必完成任务!(话说,这真的是女人吗?)
宋代文人周密的《齐东野语》卷19《后夫人进御》中记有五代时期梁朝的国子博士崔灵恩的一套理论。乍一看,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再一想,崔灵恩那套理论既不符合常理,又几乎没有可操作性,显然是一种理想化的设计。
[page]那套理论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的:
八十一御妻,也称女御,分成九个晚上,每晚九个人。二十七世妇也是每晚九个,分为三天;九嫔是共享一天;三夫人也是共享一天,但毕竟共享此项权利,或者说是共尽义务的人数只有前面几个等级的三分之一了。只有“皇后”是一个人独享一晚。从初一轮到十五,从十六那天再开始新的一轮。
除非到了“皇后”和“夫人”这个级别,五十岁以后就不能进御了,因为你没生育能力,皇帝没必要“白折腾”一番了。
虽然有五十岁不能宠幸的规矩,但事在人为。清朝的德妃就打破了这个规矩。
德妃是一个身份卑微的、负责端茶送水等细活的“官女子”,她被康熙挑中后,一路平步青云,被封为“四妃”之一。后来登上永和宫宫主的位置,非常不容易。
德妃生育十二女的时候已是27岁,而生育胤禵的时候已是29岁“高龄”,这个可以说是破了康熙朝后妃生育年龄的记录。因为她们基本过了25岁就可以让位后来人了,而唯有德妃,这样特殊,也再一次证明了康熙对德妃宠爱与其他宫妃的不同。
这样受宠的人,年过50依然有皇恩在,也并非不可能的。他们之间有超过“生育任务”之外的感情。
无论如何,侍寝制度是不太人道的,也是充满痛苦的。对于年轻的妃子而言,连“尽义务”都似乎是一种奢望,更别说寻常的夫妻恩爱了。想想,真不如嫁给山野村夫的寻常女人幸福,最起码彼此之间有真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