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帝王家的“公主”一词究竟有什么来历
纪城之战,齐国惨败后,不到半载,公元前698年,郁郁寡欢的齐僖公,带着无限的惆怅与忧伤,离开了人世。临死之前,他把长子姜诸儿叫到床头,交代了三件事:
第一,纪国的新仇旧恨,绝不能忘记,汝今继位,当以此为头等大事。能灭纪国,才是孝子。不能报此仇,不得进宗庙!第二,鲁国不可信赖,也不可结交。鲁国那边的宋国,和我们一样都是外姓诸侯,可以为援,不可以讨伐。第三,你堂弟公孙无知,你要善待他。衣服礼秩待遇,都和我生前一样就好,你叔夷仲年也就只这一点骨血了。你的两个弟弟纠儿、小白,生来胆小,受不起惊吓,你也需善视之,不可手足相残。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完,两眼一闭,就去世了。姜诸儿顿首受教,号啕大哭。用一个字总结第十三代齐公姜禄甫的一生定“谥号”,是个“僖”字。用今天的话来说,他是一个一贯小心恭慎的人;一个嘻嘻哈哈的人,一个对子女对亲人从不约束、溺爱过分的人,一个想办大事没办成的人,一个有过无错的人。这些各不相同的意思,都可以归结为同一个字:“僖。”这已经是对平庸无能略显荒唐却也于国无害之君的最高评价了。够不上“庄”,称不了“文”,更谈不上“武”,终究还是寻常中带有一丝贬义。
所以,在他死后,“齐僖公” 这个谥号,就被永久地载入了史册。接着,太子姜诸儿在诸大夫的拥护下,成丧即位,改明年为元年,是为齐国第十四代君主,史称齐襄公。这齐襄公姜诸儿,有一个姐姐,有一个妹妹。
姐姐,称作“宣姜”,嫁给了卫国的君主;妹妹,称作“文姜”,嫁给了鲁国的君主。其实,这两位美貌公主的名字,究竟是叫什么,后人已无可考稽。因为那个时候,女人的名字是很难载入史册的,之所以把她们称为宣姜、文姜,只不过是史书上的一个代号而已,并非她们的本名。
[page]比如:宣姜,是因为她的老公去世了以后,定谥号为“卫宣公”,所以是“卫宣公姜夫人”,才用“宣”来称她。文姜,是因为她很有文化,善写情诗,所以才用“文”来称她。宣、文,都是根据她们的特征,所给出的一个特指的代号。姜字,则代表她们是姜姓齐国的女人。所以这并不是她们的本名,仅仅只是一个代号。不过,为了方便叙述,我们就且当作是她们的名字吧。严格地讲,她们其实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主”。之所以这样称呼,也是为了方便叙述。毕竟,多数人都习惯把贵族国君的女儿笼统地称作公主,也不为错。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真正意义上的公主是谁呢?那就是周天子的女儿(或妹妹,因为天子的妹妹,也一定是老天子的女儿)。即便是天子的女儿,也不知道她真正的名字究竟叫啥,因为史书上只有“王姬”两个字,这也只是个代号。一般女儿出嫁,做父亲的不能亲自去送,否则就矮了身份。因为女婿只是晚辈,岳父要挑选一个身份较高,但又比自己略低的亲属去送亲,这样才能和女婿的身份相称。
由于天子的女儿,多数都是嫁给诸侯国君(公)的,天子不便出面送亲, 就在他同姓家族的亲属里面,请一位身份是“公”的人来主持婚礼。因为公是天子的下级,就好比女婿是岳父的下一辈。这样一来,凡是天子大王家女儿的婚事,就基本上都是由身份为“公”的人来主持了。也只有天子的女儿出嫁,才会由“公”来主持,所以,就把这样的女子,形象地简称为“公主”。这就是“公主”一词的来历。后来沿袭到战国,也就演变成为一种正式的称呼。而公的女儿出嫁时,公自己就不便出面了,只能由比公略低一点的“大夫”(卿)来主持。
春秋之际,诸侯之礼,是有严格规定的。若嫁敌国、小国,由下大夫送亲;若嫁大国,由上大夫送亲;若嫁天子,则诸大夫们一起去送亲,以示敬重。从来没有父亲亲自送女儿之礼。这样看来,当年齐僖公把他小女儿文姜嫁给鲁桓公时,就只能由他的弟弟夷仲连(上大夫)和儿子姜诸儿(太子,位同上大夫)去送亲。但是,齐僖公害怕他儿子在半路上又要缠他女儿干坏事,所以才不得已亲自去送,这样也就矮了身份。
[page]如此一来,史官们自然就要对此违礼现象大加议论了。如今,这27岁的姜诸儿继位之后,觉得他老爸一辈子都是个平庸之人, 自己再不能甘于平庸!但齐国刚刚吃过大亏,实力受到重创,怎么才能图强崛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姜诸儿仔细盘算,和其他诸侯相比,他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在四大诸侯里,他最年轻,他还没结婚。于是,姜诸儿非常大胆冒昧地向天子大王写了一封信,表示对王室的仰慕与尊敬,希望能够娶一个王室的女人为妻。天子没有理他,如石沉大海一般。姜诸儿继续写信,送礼,非王室之女不娶。
这一坚持,就是长达四年的苦苦追求!到了公元前694年的时候,奇迹终于出现了,周天子大发怜悯之心,答应将他的妹妹“王姬”嫁给姜诸儿。姜诸儿顿时身价倍增。王姬出嫁的时候,天子要挑选一位他们姬姓家族里的“公”来送亲,挑来挑去,最后选定了由鲁桓公来送亲。一来鲁公身份与齐公姜诸儿最为恰当,二来鲁国离齐国最近,这样最方便。而鲁桓公心中到底还是觉得有愧于他岳父,所以也非常乐意来齐国主婚, 正好便于两家化干戈为玉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