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三国杨修之死:看一个聪明人,最后怎么玩死的自己?

三国时期有许多著名的谋士,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三国杨修之死,看一个聪明人,最后怎么玩死的自己?

杨修是被《三国演义》和许多三国题材的影视作品,给玩坏了的一位历史人物。

其一、杨修虽是曹植党羽,但却并不是卯足劲要助曹植当世子的。据《后汉书》载,杨修虽帮过曹植几次,但当他发现曹植日渐高傲后,就打算离开曹植避祸,可却没这个胆。只能尽量在曹植和曹丕之间保持平衡。

其二、杨修跟曹丕的关系也是很融洽的。杨修曾求三国铸剑高手王髦,铸了一把宝剑,赠给了曹丕,让曹丕爱不释手,总是佩戴在身。

后来曹丕登基,一天他外出时,睹剑思人对左右说:“这把宝剑,是杨修赠给我的王髦之剑,可惜杨修却不在了。王髦在哪?我要去看看他。”

从杨修的这两件历史记载来分析,杨修因过度卷入曹丕和曹植的世子争斗,而被曹操杀掉的理由,根本不成立!杨修之死,应是他得罪苦了曹操导致。

比如《世说新语》中,记录的几个杨修卖弄聪明,招来曹操嫉恨的事情,及汉中大战,曹操进退维谷时,著名的“鸡肋事件”,这应是杨修死因的真相。

三国时代,牛掰人物很多,可是要论牛掰的世家子弟,"四世三公"的老袁家经常跳出来抢镜,就连18诸侯伐董卓,也是让袁绍当盟主,没办法,谁让人老袁家牛了好几代呢。

东汉老杨家的祖先叫杨震,名字陌生吗?那句著名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就是他说的!

杨震就官至太尉,而他的儿子杨秉、孙子杨赐、重孙杨彪也都是官至太尉。所以,老袁家是"四世三公",老杨家则是更牛掰的"四代太尉"。

至于杨修,正是杨彪的儿子。论出身,这杨修的脑门后面,已经是镀了四重黄金大圆环了,要多荣耀就有多荣耀。

出身富贵,又有老杨家"四知堂"祖训的加持,再加上杨修本人遗传基因又好,打小就是过目不忘、出口成章,连眼高于顶的祢衡都要赞一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

即便后来被老曹砍了脑袋,也还有《答临淄候笺》、《节游赋》、《神女赋》、《孔雀赋》、《伤夭赋)、《暑赋》、《七训》等名篇流传下来。

在那年月,"世家子弟+有才华"=前途光明。

于是,杨修光荣得到了曹操的征辟,成了曹操的文秘。

除了文学好,杨修还聪明,脑瓜始终转的比别人快。

而且他的聪明还用在工作上:以杨修的才华,当文秘,不但很轻松,而且很称职,机敏、聪慧,很多事情看得透彻。

《三国志》说:"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

文秘这种工作,对于杨修来说,不难。

而通过对老板曹操的观察,他甚至能总结出曹老板处理政务的习惯,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能遇到问一答十的聪明小朋友吧,杨修就是这样的!

和曹老板几次对答之后,杨修完全捕捉到老板的节奏,

从此,杨修同学也就懒得天天耗在办公室,工作之余,自然是要出去逍遥快活。至于曹操来检查工作,一、二、三写在纸上。

要是顺着这剧本发展下去,杨修的前途,绝对是一片光明,老杨家的第五个太尉马上就要出炉了。

可是,他遇到了改变一生命运的人——曹植。

曹植生于公元192年,比生于公元175年的杨修小了15岁,这在当时基本算是叔侄辈的年龄差了。

可是,两人的年龄差,可以用水平来填补。

曹植的文学水平,咱就不多说了,前后几百年都是挑大拇指的存在。于是,在一次文学聚会上,杨修和曹植相遇了。

高手对上了高手,瞬间惺惺相惜,杨修从此"只服曹植不扶墙",成了曹植的铁杆粉。

等到后来曹丕、曹植争夺储位的时候,杨修和丁家兄弟很自然的就站到了曹植一边。

杨修擅长揣摩曹操的小心思。经常曹老大摆个脸色,杨文秘立马就知道老大的心意。

很自然,杨修同学的读心术也用在了这场世子之争上面:经过杨德祖仔细、认真的考察和总结,他弄出了一个心血大作——曹老板必问三十题,让曹植好好学习、以备考试。

后来,曹操精心准备的所谓军国大事问,还基本都被涵盖了进去。

曹植回答的都是有理有据、井井有条,而曹丕的回答则顾此失彼、难称完美。

这个结果,曹操甚至都产生怀疑:这俩是一个亲妈生的吗?

此外,还有邺门事件:曹操为了测试两个儿子的才干,便叫他们出城门,却叫门吏不要放人出外。而杨修却教曹植,如有人敢阻挡,便杀人夺门。

这事也一度让老曹觉得,还是曹植魄力够大,而这就是杨修同学的神助攻。

几次三番的神奇操作,甚至连老曹都动了扶立曹植的念头了。

事情发展到此,杨修同学绝对堪称是"神队友"。可接下来的事,就令人无语了。

曹操多疑,他对于一个如此优秀的曹植,内心也有一点小疑惑:我这儿子真这么优秀?

于是,老曹便派人调查。结果,调查员没费多大功夫就查清楚了——"优秀"的曹植,背后有一个杨文秘!而曹植的答卷,都是杨文秘代答!

这样一来,曹老大的老脸是真挂不住了:立储这事,本来就是曹老大偷偷摸摸搞测验,可杨修同学却非要把这事公开化、透明化,那等于向全天下人宣布:

在立储这方面,曹老大其实和袁绍、刘表是一个等级的。

好吧,此前杨修为曹植的所有付出,从此,都反过来成了曹丕的加分项。立储这事,曹植出局了。

综合看来,杨修同学的做法,真的是"神一样的猪队友"!

死因探析

杨修做曹操的主簿,说明两个问题。首先,曹操很认可杨修的能力和个性;同时,杨修是受到重点培养的后备干部。有人说,杨修跟袁绍、袁术有亲戚,所以曹操要杀他,可是杨修死时,他老父杨彪还活得好好的,杨修的儿子杨嚣也没有受株连。曹操的儿媳妇也还曾是袁绍的儿媳妇呢。与袁氏有亲,不构成曹操杀杨修的理由,否则杨彪全家都难幸免。杨修的工作状况如何呢?“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他的业绩还是很不错的;同时,这又说明一个问题:杨修是很懂得进退之道,很会看眼色行事的人,而绝不是《演义》中那种轻薄好卖弄的二丑形象。杨修自己有很好的家世,个人能力又出众,所以,在曹丕与曹植的嫡嗣之争中,他不必向任何一方靠拢,也可以保证将来做上大官。所以,他决不会也没有当曹丕或曹植的跟班。

曹操会因为杨修聪明而杀掉他吗?根本不会。如果杨修迟钝,曹操还不能用他呢。曹操身边并不寂寞,不是只有一个杨修走来走去。曹操身边有一大堆能人,几乎都比曹操聪明,写文章比曹操好的,对对联比曹操好的都不少,没见谁因为比他强就被杀掉的。且不说《演义》中举的“嫌门阔”“一合酥”“绝妙好辞”这些事都是野史,就算是有影儿的事情,曹操也只会因为杨修能理解领导的意图而更喜欢他,因为这些事都是典型的弄臣行为。

至于曹操梦中杀人,杨修去哭丧的事情,更加玄乎不合逻辑。毛本《三国》里,杨修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这是明明白白揭露曹操,向领导挑衅,以杨修的水平和身份,决不会也不敢说这样的话。罗本《三国》里,杨修说得也不委婉,“君乃囊中之锥也”,一样是对曹操挑衅。这件事,跟“鸡肋”的故事一样,都在逻辑上是不可能发生的。“鸡肋”的故事更离谱:杨修是主簿,对军中法令掌握得比曹操都熟,能不知道惑乱军心是死罪么?

这样普通人都知道避免的罪过,放在杨修头上,只能说是为了情节的需要。但,如果把它当真,那是在侮辱杨修的智商。杨修真实的寿命是44岁,《演义》说他死时34岁,往小了说10岁,这样处理也正说明作者要强调杨修年少不懂事。曹操对有才能但不懂事的人怎么处置呢?比如对徐邈。徐邈是很有能力的,而且廉洁,但也太有个性,喜欢一边办公一边喝酒。曹操把他远远派出去,到地方上做事,眼不见心不烦算了,这也是一种“人尽其才”。可见,曹操处置身边有才干的人,一直是很审慎的。

“躺着也中枪”

杨修长期做曹操身边的机密工作,力求滴水不漏,如果不是曹植连累害他,他是不会死的。曹丕、曹植争夺世子之位,都首先想到了拉拢杨修。曹植是个张扬的人,事事主动,他靠近杨修的方法,是写公开信,在文学圈造势,拉杨修做笔友,力求给所有人的印象,都是杨修跟他很接近。如果曹操真以为杨修与曹植那么接近的话,早就不让杨修当主簿了,还会给他时间和机会,让他越闹越大、越陷越深么?

事实上,杨修与曹丕、曹植兄弟俩都是虚与委蛇,是力求两边都不得罪的。杨修与曹丕也有书信往来,更有一个细节说明问题:杨修曾经送给曹丕一口宝剑,是名匠王髦打造的,曹丕非常喜欢,当世子的时候常佩在身上。曹丕受禅当了皇帝以后,追念杨修,觉得很酸楚,觉得他的死很不值,感慨之余,还召来王髦,加以赏赐——如果杨修当年是为了曹植夺位而与曹丕激烈对抗,失手而败,那曹丕还能这么怀念他吗?

曹丕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曹丕少年时候曾经跟曹洪借钱,曹洪富而吝啬,不借。曹丕当皇帝之后,很快找个机会把曹洪关进监狱,要处死他,幸亏曹氏宗族上下纷纷求情,曹洪才捡了条命。曹丕对曹植、曹彰、曹熊的打击报复,也都是很残酷的

以此看来,杨修之死似乎与二子夺嫡无关,但是杨修又确实是因为曹植而死的。在《演义》中怎么表现的呢?书中说,杨修帮曹植准备了一些材料,叫做“答教”,其中有各种治国安民之道。曹操每问曹植一些考题,曹植都对答如流,曹操奇怪。后来,曹丕重金行贿,把曹植手边的“答教”买来给曹操看,曹操才怒了。这个事情很可疑。因为,当时权贵手边都有这类东西,是秘书做的,相当于现在领导干部看的学习参考材料,即使曹植需要“答教”,也犯不上劳杨修来写,杨修就是写了,也不会傻到把自己的手稿给曹植。所以,这些事情即使真发生了,也可能是构陷而已。而且,曹丕就算真地把曹植的答教弄来给曹操,曹操也不可能因此大怒,因为所有人的见识、水平都是通过学习掌握来的,难道还有先知先觉的人吗?其他更假的事情,这里不用提了。

如果是构陷,又是谁为了什么而构陷杨修呢?

史载,曹植是个诗文写得好,但“赌品”却很差的人。构陷杨修,最可能的,就是曹植本人。曹植为了争位,结交杨修,并设法堵死了杨修的退路。怎么堵呢?就是有意把杨修与自己的私下交往泄露出去。在曹植因为跋扈无礼而被曹操淘汰出世子之争以后,曹植继续主动与杨修往来,杨修也不好回绝他。这就像一个艾滋病患者,还要与别人发生毫无安全措施保护的关系,其实是心理变态、报复社会的表现。曹植被冷落以后,继续通过搞这些无意义的事情,把很多人都拖下了水。即使曹丕顺利即位,将来少了不少贤能辅佐,也会给天下人造成曹丕不如曹植的错觉。曹植正是通过这种报复,把许多贤达从曹丕身边剥离,让天下人认为曹丕无能、不容人,而暗示曹植自己才是真命天子的。

历史上,杨修被杀的真实时间是建安二十四年。那时候,曹植早已经靠边站,被逐到临淄封地待着去了。而且,杨修也不是死在与刘备争汉中时,而是被处死在曹操亲率大军的援救樊城的行军途中。关于曹操杀杨修的直接理由,曹操事后给杨彪写过一封信表示哀悼,信中的意思是:杨修违反了军纪,不守我的行军规则,我军中执法如山,不得不杀他!理由就这么简单。古代,在军中借故杀人是很方便的,可以绕过司法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