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是哪个朝代的人物?他的一生中有何作为?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有许多著名的大臣,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张居正,他是哪个朝代的人物?他的一生中有何作为?
张居正,汉族,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字叔大,少名张白圭,又称张江陵,号太岳,谥号“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明代伟大的政治家。后有同名电视剧、小说。
张居正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1567年(隆庆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万历皇帝登基后,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当时明神宗朱翊钧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1582年(万历十年)7月9日(六月二十)卒,年五十八,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张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大臣。为万历所忌,去世后被抄家,至明熹宗天启二年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张居正真正独掌大权并大展拳脚是万历初年。张居正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并且取得了后宫李太后的支持。由于神宗万历帝年幼,一切军政机要均由张居正裁决,前后当国十年,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措施。在政治方面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核心是“赋税合一,按亩征银”,把田赋、力役和其他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征收。原来按丁户征役的办法一并改为摊入田亩。税银由官府征收运送,某些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负担。此外,张居正还任用李成梁、戚继光等良将镇守蓟辽,稳固了大明王朝的北部边疆。任命水利专家潘季驯治理黄河,潘季驯以“束水攻沙”的方法,有效地治理和疏通了黄河。以上种种,都是张居正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改革的成效也是十分巨大明显的,《明神宗实录》记载张居正在位期间“十年内海寓肃清,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综名实,清邮传,核地亩,询经济之才也。”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张居正病卒,赠上柱国,谥文忠,在过世前十天,神宗加封为“太师”,为有明一代唯一生前受封此职大臣。但他死后不久就遭到了朝中反对派的清算,万历皇帝也由于长期遭受张居正的严苛管束而加以报复。不可否认的是,张居正的种种举措,使得行将就木的大明王朝有了苟延残喘的机会,广大老百姓也从改革中得到了一些好处,从这一点来讲,张居正不愧为中国古代一流的政治家。但张居正改革,也是晚明帝国的回光返照,它逐渐腐朽和败落的命运,是一两个治世能臣改变不了的。
堪称“伏地魔”的张居正
有人说张居正的性格和徐阶很像,其实这样的话是有道理的,在张居正进入官场跟着徐阶后,他从徐阶身上学到最为重要的东西便是“隐忍”和“内敛”。这两点不论是在做什么事情上,都是一个不错的本事。在严嵩当权时,内阁被倚老卖老的严嵩,被飞扬跋扈的严世藩死死的把持着,即使是居正手里掌握着兵部,也好像是小阁老手中的玩物。对于这一切,他很厌恶,但是又无可奈何,当时的居正虽然已是大成,但是因为年纪较徐阶、严嵩来说还是过于年轻,所以脾气火爆是难免的,有很多次张居正都想和“二严”面对面的怼,但是在后来还是忍住了,这一切都得益于徐阶言传身教。
张居正这样的伏地魔状态一直维持到隆庆皇帝上台后。在严嵩倒台,嘉靖皇帝驾崩,隆庆皇帝接任后,内阁便开始出现了混战。本是一致对外的徐阶、高拱和张居正,此时此刻正为这最高权力而绞尽脑汁。
高拱为了得到首辅之位,率先攻击了曾经的战友徐阶,后来高拱在一波三折中将这份权力收在手中。根据历史的记载我们对高拱有一种这样的感觉:比起徐阶心中的那一潭水,高拱更像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因为一句“十岁的孩子,怎样做皇帝啊!”被皇后驱逐,居正也趁机将那垂涎已久的权柄握在手中。
从小的严厉教育,导致了后来结果的反噬
小孩子是容易记仇的,因为他们只能够认识到一个人对于他主观的“好”、“坏”,如果非要解释,这就好像一个大人若是给了一个小孩一把糖,小孩便会主观的判断他是好人,而若是此人给了小孩一通棍仗,他便会主观的判断他是坏人,只是因为他打了自己,而不管不顾他对于自己带来了什么。
可能是对于万历皇帝的负责,张居正在万历很小的时候便对其进行严厉的看管,小到吃饭喝水,大到接人待物。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万历皇帝对于自己的这位老师是很尊敬的,尽管居正一味的要求万历皇帝节省,万历皇帝也听了他的话大力剥削和节省了皇族的用度以及岁赐,但是在万历皇帝听说张居正的父亲去世了,他大笔一挥的赐给了张居正家:赐银五百两、新钞一万贯、百米二十石、香油二百斤以及各样的碎香二十斤,蜡烛一百对、五十匹的麻布等。
而且万历在听到自己的老师生病后,还自己亲手调制汤药去带给老师,这对于历朝历代的大臣来说都是无上的荣耀和光荣。
可是在万历再大点的时候,他青春期的躁动便已经很明显了,虽然在行动上服从母后和张先生的管教,但是在内心深处对于张居正已经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讨厌之感。
特别是在后来在神宗知道张居正的生活极其奢华,所用之物很是金贵之后,心中的怨恨和怒火突然被点燃了。因为在他很小的时候,他就被先生教导要节俭,不能铺张浪费,自己只是去游玩一下,便会受到张先生的责罚,所用之物奢侈一下,就会被先生批评。但是在看到先生和其家族的生活后,原本的尊敬瞬间化为了乌有,得来的只是无尽的仇恨和怨念。
张居正对于权力把持太过了
因为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张居正死死的把着大明王朝的权柄,不让任何人有机会取得,不管他是难以对付的政敌,还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正是这样的恋权,便埋下了他死后被清算的祸根。毕竟皇家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比同龄的孩子早熟很多,这与他们的出生环境,所接触的人与事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少年时期的皇帝,他们对于权力的渴望会更加强烈;这就好像少年皇帝康熙,我们从表面上看少年康熙是在与大坏蛋鳌拜作斗争,但是要从最里面去发掘的看,你会发现康熙和鳌拜的博弈与康熙夺权的目的是分不开的,尽管鳌拜是清朝开国的功臣,尽管他是辅佐幼主的大臣,但因为他阻碍了康熙取得权力的脚步,便会被康熙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张居正和万历的关系虽然没有康熙和鳌拜那样紧张、那样疏远,但若是用康、鳌关系来解释居正和万历的关系,也是合适不过的了。
特别是历史上一段这样的故事,更能够说明张、朱二人关系的恶化:
有些人为了能够讨好张居正,不止一次当着他的面称呼其为:“在世伊尹”,张居正在听到这样的夸赞后,还非常享受的微笑不语。
所谓的伊尹是商朝名相,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敢于严厉的惩治君王。据说商朝的皇帝太甲荒淫无道,为了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伊尹居然将商朝大王放逐了,直到太甲改过自新后,他又以宰相的名义迎回了太甲。
所以,当万历皇帝听说张居正拿伊尹自比自己的时候很是生气,所以万历对于张居正的仇视,很可能是在这个时候助长和成型的,并一发不可收拾。
张居正死后被清算,受益者是万历皇帝,皇权再次回到了皇帝手中。张居正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就会犯错,有意也好无疑也罢,但张居正从始至终都是为国为民,为了实现他的报复,他矢志不渝、兢兢业业,把国家再次拉回了正轨,明帝国在他的手中曾经光芒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