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秦朝忠心耿耿的蒙恬是如何死的?司马迁评价:罪有应得!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秦朝忠心耿耿的蒙恬是怎么死的?司马迁评价:罪有应得!

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秦朝,这其中涌现出许多优秀将领,蒙恬就是最出色的那一个。

蒙恬,姬姓,蒙氏,名恬,祖籍在齐国。战国时期,蒙恬的祖父蒙骜投靠秦昭王,军功累累,官至上卿。此后蒙家三代为将,全都效忠于秦。

出身于名将世家的蒙恬,自幼便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熟读兵书,武艺出众,且立志要抛头颅,洒热血,报效国家。

秦始皇横扫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却仍受到北疆匈奴的频频骚扰。早在中原混战之时,匈奴就乘机进犯黄河,还占领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秦都咸阳也在他们的窥视之中。秦始皇为此患所扰,于公元前215年,任命蒙恬为将军,率领三十万大军抵抗匈奴。时值秦朝初立,国内的战火刚刚平熄,官兵百姓还未及喘息,北部边境却又传战书。匈奴军队肆意屠杀秦境百姓,抢劫牲畜财物,边境人民生活艰难,不得安定。长期的征战早已令兵士厌烦,百姓也饱受其苦,况且匈奴民族向来善于骑射,强悍无比,蒙恬将军面临的将是一场苦战。

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兵将的士气?怎样才能打赢骑射精湛的游牧敌兵?蒙恬将军一边苦苦思索,一边率兵赶赴边关。敌兵虽然凶猛,但毕竟是游牧民族,虽擅长野战,却作战分散。尽管秦朝此时处于百废待兴时期,兵马的数量不及汉朝时那般庞大,可秦军在蒙恬将军的指挥下,兵阵严整,布局有方。《史记》中这样记载:“秦以战车开路,箭矢如蝗,步骑大军随后掩杀,匈奴大溃。”显然秦军采用的是步骑和战车相结合的进攻方式。这种战术相较于靠勇力猛攻的匈奴骑兵来讲,当然先进一些。

不过,秦军多为步兵,这种兵阵不如匈奴的骑兵灵活机动,当匈奴采取从四方包围袭击的战术时,秦军便会处于劣势,不易反击。这时就体现了武器的重要作用。秦军使用的主要武器是弩,弩当时是中原人特有的武器。秦军将各式弩箭装载于战车上,瞬时齐发,密集的弩箭如雨般覆盖下来,即使对方骑兵从侧翼袭击,想靠速度取胜,也难以得逞。

不管怎么说,蒙恬毕竟是身经百战的将军。青年时代,他曾长年驻守于北方边境,对匈奴的战法十分了解,加上他本人颇有勇气,敢于直冲,并且富有野战经验,因而此战成为了他人生的巅峰之作。通过对敌情的侦察与分析,蒙恬迅速制定了作战计划,第一次交战就给了匈奴有力的回击,使其四散溃逃。公元前214年春,蒙恬率军与匈奴在黄河以北进行数战,重创了匈奴主力部队,最终彻底打败匈奴,迫其向北逃窜七百多余里。

他不负众望,一举收归河套等地区,又渡过黄河,将百姓迁至阳山以充实边县。此战后,蒙恬这个名字令匈奴闻风丧胆。贾谊也曾评说此战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正是对蒙恬战功的由衷称赞。

后来,为巩固边陲,彻底御敌于国门之外,蒙恬受秦始皇之命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长城,把原来燕、赵、秦三国的长城连为一体。据史载,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有力地遏制了匈奴的南进,也给中华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此外,秦始皇为了方便其巡游天下,又派蒙恬集合兵匠,自九原郡(今内蒙包头市西南)到甘泉宫修建直道,这就是着名的秦道。它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只是不知因何并未竣工。秦道的开通,不仅改善了九原的交通条件,还加强了北方各地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各族人民的融合,对军队的调动与物资的运输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沙丘,胡亥赵高矫诏,赐死蒙恬。蒙恬内心疑虑,请求复诉,于是就被关在监狱之中。在临死之前,蒙恬留下这么一句话,却遭到司马迁的驳斥。

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於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蒙恬先是认为自己是“无过而死”,后感慨认为自己可能是修长城时“绝地脉”,得罪了神灵,于是吞药自杀。一代豪杰,就此陨落!

如果以岳飞之死来看,蒙恬也绝对是冤死。而且,蒙恬之死更能反映出胡亥无道、赵高乱政,司马迁对胡亥赵高有多恨,就该有多喜爱蒙恬才对。然而,司马迁对蒙恬兄弟(弟弟蒙毅)的评价,却非常出人意外!

太史公曰: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彊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最后点评,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蒙恬身为名将,没有劝说秦始皇休养生息,反而迎合秦始皇,“阿意兴功”,所以蒙恬兄弟二人横遭杀身之祸,不是顺理成章罪有应得的吗?哪里是什么挖断地脉的罪过呢(修长城挖断地脉)?

作为中国史上最有名的史官,司马迁为何如此评价蒙恬?有趣的是,司马迁在评价王翦时,也有一段类似的话。

太史公曰: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及孙王离项羽所虏,不亦宜乎!

司马迁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指出王翦身为皇帝老师,却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反而迎合秦始皇,最后孙子王离被项羽俘虏,不也是罪有应得,“不亦宜乎”?

显然,司马迁认为蒙恬、王翦等人,应该劝谏秦始皇休养生息,而不是穷兵黩武、滥用民力(修长城等工程)。至于蒙恬北击匈奴,在司马迁眼里并不算什么,连汉武帝北击匈奴都被司马迁批评,更别说蒙恬了。总之,由于蒙恬没有劝谏秦始皇,对不起自己的官位,所以司马迁认为蒙恬“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比如在《史记·封禅书》中,司马迁对汉武帝的评价也极为糟糕,几乎把汉武帝描述成一个滑稽、可耻、迷信、奢靡等的愚昧暴君,对于汉武帝北击匈奴等的功绩,却给予穷兵黩武的评价,怀念文景时代的安宁富庶。题外话,司马迁如此描述汉武帝,却没有被杀,还真说明了汉武帝胸怀之广,让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