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淝水之战堪称一场史上最蹊跷的战争 淝水之战到底有多莫名其妙?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发生于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

作为大众印象里以少胜多的著名案例,公元383年底发生的秦晋淝水之战,由于一方战前过于高调爱装X,另一方则过于高调淡定,加之结局具有极强戏剧性,常常让人有“卧槽,这仗还可以这么打”之类的感慨。但我至今对这场战役只有四个字的评价:莫名其妙。战争双方赢得莫名其妙,输得莫名其妙,后世对这场战役的评价莫名其妙。

首先要说的是,淝水之战的第一位男主——前秦的统治者,苻坚。苻坚,五胡十六国历史上的一代雄主,氐族部落苻氏家族后人,他在东晋政权一片混乱的时候,粉墨登场。在东晋那个时代,民族对立是出了名的严重。然而继位后的苻坚,堪称华北乱世中的天降伟人。他突破了民族间严重对立的成见,大胆启用了一众汉臣。在他们的辅佐下,前秦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

苻坚的这些举措,对于饱经战乱的中华大地来说犹如一场及时雨,使得前秦国力得以提升,为此后的军事征伐提供了强大保障。苻坚的大军先在公元370年灭亡了慕容氏所建的前燕,又在第二年兼并世仇池山的氐族首领杨氏。最后在公元376年,前秦灭亡张氏所建的前凉和鲜卑拓跋氏统治的代国。对于被攻灭的对手民族,他也以少有的怀柔手法对待,将各族首领和军队都收入麾下。这使得很多在争霸战争中不如意的地方势力,都不会拒绝暂时依附在他的势力之下。

苻坚在当时,是非常宽厚仁慈的统治者。至此,以圣主形象示人的苻坚,已基本统一北方,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他甚至还派出一支军队,远征西域。到他入侵南方的东晋前,苻坚几乎已经完成了重建魏晋两代的壮举。统一北方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鲜明对比。相比孱弱的东晋,要说前秦会输给东晋,在当时,任谁都不信。

苻坚的迅速成功,掩盖了新生的前秦统治下的诸多潜在问题。但已经习惯了胜利者形象的前秦皇帝,只有以继续胜利来加强自身的权势。攻灭南方的东晋,与其说是他的个人追求,不如说是为了巩固霸业的必然举措。公元378年2月,苻坚调派号称有17万人的大军,分四路进击东晋。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北方政权第二次对南方地区的全面进攻。可能是参考了过去西晋攻灭吴国的战略,苻坚也准备以军队的数量优势,发起泰山压顶式的碾压。

在这一次进攻中,苻坚遇上了这一生的最强宿敌——东晋名将谢玄。双方的第一次交锋,在彭城。当时,东晋的襄阳正被前秦军围困,东面的彭城、盱眙、魏兴等地也遭前秦军的围攻。东晋于是派遣右将军毛武生率军5万,驻扎在扬州附近,与秦军对峙于淮南一线。接着,名将谢玄率万余人救援彭城。兵力处于劣势的谢玄,利用佯攻前秦军辎重所在地的方法,逼迫前秦军将领回防,进而解除了彭城的围困。

虽说彭城解围,但数量稀少的东晋军还是无力保住此地。于是谢玄率彭城的全部军民撤离,前秦军还是如愿的夺得了这一军事要地。已经占领两个重镇的前秦军,一路势如破竹,又在这个月攻陷了魏兴。5月,他们攻占盱眙,推进到三阿一带,占据了整个淮南之地。如此危急时刻,东晋的大部分军队只得沿江列守,形式岌岌可危。

东晋将领谢石率领水师驻守滁河流域,右卫将军毛安之与游击将军司马昙的4万人屯驻六合以北。谢玄则从广陵出发,解救被围困的三阿。依靠手里数量不多的精锐——北府兵,谢玄连续5次大败前秦军,逼迫前秦军一退再退,最后只得镇守彭城。前秦军整个的南下征服战争,不得不暂时告一段落。

双方最终在淝水河畔展开决战。公元382年,由于在淮南争夺战遭到不小的挫折和损失,前秦朝廷群臣相继上书反对继续出兵伐晋。但苻坚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的百万大军,只能在胜利中前进,而不能在失败中停滞。于是力排众议,决定继续伐晋!公元383年,苻坚下令大量征发兵员与牲畜。此次出征比前一次声势更为浩大,史载部队共有步卒60余万、27万骑兵,分东、中、西三路进击南下。如果算上动员的各类后勤力量,则总兵力可以达到奇幻的百万之众。面对来势汹汹的前秦大军,东晋继续任用此前多次击败前秦的谢玄,封其为先锋都督,配合征讨大都督谢石,统军8万沿淮水抵御前秦。不管怎样看,东晋军在当时来说,是根本不可能取胜的。

淝水之战的过程极其简单。前秦军高歌猛进,一举攻下寿阳。此时的苻坚玩起当初曹操在荆州写信劝降孙权一样的把戏,派出东晋降将朱序去东晋大营向主将谢玄劝降。不料朱序是个卧底,跑去通风报信,叫谢玄抓紧时间狠狠打击前秦的先头部队,争取一战功成。而谢玄派出的偏师刘牢之一部在洛涧大破前秦的步兵。于是谢玄派人向前秦大营传话:“你们临水列阵,这不是速战速决的打法。你们往后退一退,让我们的部队过河,咱们一战定输赢!”

这是典型的糊弄小孩的诳语。可偏偏苻坚就信了。面对众将的反对,苻坚还给出自己的计策:“部队只要稍稍后退,等他们渡河渡到一半时,我们出动铁骑,靠冲杀践踏也能杀死他们,这样没有不能取胜的!”想的倒是挺好,但执行起来就出了大问题。因为,数十万大军的指挥调度真是太复杂了。

当后退的命令下达后,这支多民族、多部落组成的部队出现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形。没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只能靠传令兵口口相传。先头部队一撤,对面的晋军赶紧渡水冲锋。前秦部队的主动后撤突然就变成溃败了。前秦的主将苻融骑着马想压住阵脚,却被撤退的士兵撞到马下,苻大将军竟然死在乱军之中。而后面的部队还来不及组织防御,那个“无间道”高手朱序又在营中大叫:“秦兵败矣!”百万大军的混乱,在这一刻达到了顶峰,形势终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已经全面瓦解的前秦军,日夜不停的向北逃跑。除了士卒自相践踏,饥饿困冻也导致了大量伤亡。苻坚本人也在逃跑时身中流矢,受了重伤。追击的晋军,轻松收复寿阳,拿回了几乎所有的失地。就这样,号称的百万大军倾刻间灰飞烟灭。当初赤壁之战时,曹操的部队好歹是被火攻所灭。可苻坚这次却是如童话故事里的小动物,生生被那个“咕咚”给吓跑了。自己吓唬自己,再加上严重的踩踏事件――太窝囊了!可以说,苻坚输得莫名其妙。

现在提起淝水之战的东晋,肯定要提一句谢安。众人只知淝水之战谢安的运筹帷幄,却不知他并非如书中写得那样指挥若定。先来看书上的说法。前秦南侵,东晋举朝震动。前敌总指挥谢玄来问他叔谢安该怎么办。这位传说中的世外高人谢安淡淡的回一句:“朝廷已有安排。”谢玄不放心,又找了叔叔的棋友张玄去打听。结果他叔只管下棋,不提打仗的事。

桓冲将军派3000精锐部队来守卫京城,却被谢安挡回去了:“朝廷谋划已定,兵力、装备不缺。”至于谢安的克敌安排,我没看到。之后便是谢玄领兵出战。战役过程中,我没见到任何关于谢安的描述。战役结束,捷报传回建康。谢安又在跟朋友下棋。瞄了一眼战报,面无表情地继续下棋。朋友问他,这哥们儿特有范儿地缓缓吐出几个字:“小儿辈遂已破贼。”接着下棋。等下完棋,朋友离开了,再也憋不住喜悦的谢安一路小跑着冲进内室。过门槛时,鞋底子的屐齿都被撞断了。

在我看来,谢安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大尾巴狼。所谓的淡定,所谓的成竹在胸,全是装出来的。不过这一点,倒真的是如假包换的魏晋风度。与《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从容不迫相比,谢安只能是逼迫自己从容。谢安的种种表现更像是在求神保佑,等候一个超大的馅饼从天而降砸晕他。捷报传来时谢安的表现活脱脱一副穷光蛋突然中彩票的典型症状。翻阅史书,大名鼎鼎的谢安并没有太多政绩,只有这一次撞大运般的淝水大捷。所以认为东晋赢得莫名其妙,也不是没有理由的。

作为我国古代社会中一次比较著名的战役,淝水之战是当时前秦和东晋双方之间为了争夺统治范围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在这次战争中,前秦以更多的兵力数量却最终失败于东晋。双方之间的战争实际上是社会在长期的分裂割据的状况下,需要进行统一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场战争,之所以军队数量更多的前秦最终失败,是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的。

第一,前秦国内政治不稳定。

淝水之战发生之前,当时的前秦统治者苻坚已经将北方统一起来,并且在统一的基础上进行了六七年左右的治理,但是这里的统一仅仅只是在军事方面进行的统一,国内的政治方面还不够稳定,经济方面的发展也没有足够的坚实基础。在加上当时统治者十分注重对外的各种战争,疏于对于国内各方面的治理,使得人们常年遭受战争所带来的迫害,对于战争的反感情绪更加的激烈,军队的士兵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也产生了厌战的情绪,在进行对外的作战过程中,士兵整体的战争精神都比较低落。

在面临前秦这种发展较为不稳定的状况下,统治者苻坚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加强对于国家的治理,更好的稳定国家的发展,司马迁在《资治通鉴》也记载太子劝谏苻坚要“厉兵积粟,以待暴主”。但是当时的苻坚在自己统一北方地区之后,自信心过于膨胀,认为自己的军事实力十分强大,有足够的力量对于东晋进行讨伐,这就忽视了当时前秦的实际发展状况。长期的征战使得前秦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分缓慢,为了建立起征战东晋的军队,统治者苻坚又在全国大范围的进行征兵和收集粮草、钱财,给前秦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当时前秦的百姓对于这场战争实际上是不支持的,由此也造成了前秦失去了当时的民心。

在淝水之战失败之后,苻坚的统治集团中的许多亲信,比如慕容垂等,纷纷趁此机会拥兵自重,占据一方割据势力,自己建立新的政权,成为新的统治者,北方又重新被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在苻坚的统治下,北方的统一并不稳定,不然也就不会出现前秦战争失败,国家就分裂的状况,这也是造成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最为主要的原因。

第二,统治者的用人不当。

人才是统治者稳定一个国家政权的重要辅助力量,但是前秦统治者苻坚在选用人才时,主要任用的是当时向前秦投降的少数民族的上层群体,在这一部分人群中,却是忠奸并存的。苻坚对于一心忠于他的政权的汉族的官员却是一直存在着很强的戒备心理。对于王猛,根据房玄龄在《晋书》中记载,苻坚曾说“若玄德之遇孔明也”,但是实际上,苻坚对于王猛也是比较戒备的,对于王猛向他所提的许多建议,苻坚也并没有按照王猛的想法所进行。在王猛去世之后,苻坚本人更是十分的刚愎自用,选择的人才也只是自己的亲信之人,对于许多忠诚的大臣向他提出的建议,他都是拒绝听取,反而对于许多奸佞之人的谗言十分信任。这样的情况下,前秦的统治集团自然无法真正的对于国家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建议,在这样的统治集团领导之下,淝水之战最终失败的结果也是可以提前预知的。

第三,苻坚的作战指挥失误。

战争的胜利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单纯依靠军队人数的数量就能够获得的,更多的是需要领导集团的正确指挥作战。但是苻坚作为前秦的主要指挥力量,在作战过程中没有深刻的分析各种战争的客观条件,只是单纯的依靠自身的数量庞大的军事力量来与东晋进行对抗。由于苻坚的军队属于远距离征战,士兵们本就十分疲惫,在战争过程中,本来应该更好的调整军队的作战状态,才能够进行迎战,但是苻坚却十分的轻视东晋的军事实力,也没有采取相应的军事策略,直接的与东晋军队进行战争,结果在作战中,东晋的大将就将前秦的士兵都歼灭了。

前秦军队在被东晋军队进行如此大的打击之后,军心逐渐发生了动摇,苻坚本人也产生了一定的畏惧东晋的思想,开始害怕与东晋的军队进行直接的作战,他的作战指挥心态也从轻视晋军到了害怕晋军的状况,最终在面临与东晋士兵作战的情况下,选择了失败而逃。如此容易心态发生变动的军事指挥领导,自然是很难带领军队在作战过程中获得胜利的,前秦的失败也就成为定局。

第四,东晋军队战斗力较强。

虽然当前历史上的许多学者都认为当时前秦的军队数量相比东晋来说,在人数方面更占据一定的优势,但是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虽然前秦派出了大量的军队,但是在东晋与前秦之间进行作战的时候,前秦的很大一部分军队还在行军途中,没有全部都同时与东晋的军队进行作战,这种情况下,双方的军事人数总体上是相差不大的,这在一方面也就给了东晋士兵喘息的机会。

同时前秦的军队由于是远距离作战,士兵在长距离的跋涉中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再2加上北方地区多为中原,士兵都不习水战,因此失去了很多的作战优势。而东晋的士兵本身就是以逸待劳,不需要长途的跋涉,节省了很多的体力,保留了较强的作战实力,如此作战条件的对比,也为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前秦在淝水之战中的失败是许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但是造成其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统治者的错误决策,在没有国内强大的经济和稳定的政治统治作为前提的条件下,任何战争是很难获得胜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