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大汉战神霍去病,18岁领兵,22岁击垮匈奴,最后是如何死的呢?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大汉战神霍去病,18岁领兵,22岁击垮匈奴,最后是怎么死的呢?

霍去病是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霍去病出生在一个传奇性的家庭。他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儿子,这位小吏不敢承认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

年轻的霍去病以“剽姚校尉”的身份被汉武帝委派到卫青麾下,参加作战,仅以八百骑兵只身入大漠,取得了“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首虏过万”的好成绩,汉武帝盛赞其勇冠全军,封其为冠军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一万骑由陇西出兵大军深入匈奴腹地千余里,穿插迂回,六天之中转战五国,集中兵力接连攻破河西五个部落,跨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县),向西挺进千余里,与浑邪王、休屠王交战,二王败逃,后被斩杀。此战奠定了霍去病的军事地位,有匈奴歌谣为证“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河西战役将霍去病的名字深深印刻于河西的山川大漠,匈奴人闻其名而不禁胆寒,霍去病打破了匈奴铁骑的攻防,更攻破了匈奴人的心理防线。在丢失河西地区后,匈奴畏惧汉军,不敢再战,同时又怕单于降罪,于是打算向汉朝投降,并要求汉朝派兵接应,武帝恐防有诈,令霍去病率军迎接,在大军刚刚渡过黄河之时,匈奴部众产生哗变,休屠王反悔不愿投降,浑邪王杀了休屠王,匈奴部众有溃散逃跑的迹象。在千钧一发之际,霍去病当机立断,领兵渡过黄河,纵马驰入浑邪王军营,斩杀了叛乱的匈奴兵将八千人,并立即派人护送浑邪王到长安,降服了匈奴兵四万余人,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牺牲,将一场瞬间即将爆发的大战灭于无形。此后,汉武帝减少驻军,减轻人民的负担,对恢复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

元狩二年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霍去病成就了战争史上的不朽地位,汉王朝获得了多年对匈作战的最大胜利,控制了河西走廊大片领土,切断了匈奴与西羌等国的联系,实现了“断匈奴右臂”的目标,形成了“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的局面。河西战争的巨大胜利使汉匈之间的实力对比产生变化,匈奴由盛转衰,汉朝逐渐占据上风,掌握了战争主动权,为日后彻底击溃匈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狩三年,霍去病领兵改由代郡出发,以熟悉地形道路、善于沙漠作战的匈奴降将为先头部队,飞越“平沙莽莽黄入天”的千里大漠,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间河,与匈奴左贤王展开激烈的战斗,左贤王狼狈逃窜,霍去病穷追不舍,直打到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对匈奴东部进行了一次大扫荡,匈奴左贤王部众经此一战,几乎全军覆没。为了纪念这次史无前例的大战,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在狼居胥山的主峰建造高台,在姑衍山(今蒙古乌兰巴托郊)举行仪式,祭奠捐躯的将士们,而后继续率军追击匈奴,一直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才撤兵。 经此一役,匈奴再也无力进攻,从此“幕南无王庭”,匈奴向大漠西北方向远遁,汉朝国威大涨。

“威胁汉朝百余年的匈奴边患已基本上得到解决,漠北大战实是汉武帝反击匈奴战争的最高峰”。“西汉与匈奴的漠北战役,是武帝向匈奴战略进攻的顶点,也是西汉与伊稚邪单于毕其功于一役的战略大决战,西汉漠北战役的胜利,制止了匈奴对汉边境的残暴掠夺,加速了我国北部地区的进一步统一和开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霍去病立下大功,本当前途无量。然而可惜的是,两年后霍去病便暴病身亡,年仅二十四岁。汉武帝非常悲伤,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他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象祁连山的样子,以纪念霍去病的功勋。现在霍去病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东北,墓前的马踏匈奴石像昭示着他北逐匈奴的丰功伟绩。

现在网上有人猜测,霍去病是因为功高震主,被汉武帝毒死的。我认为这么想的人,心理有些太阴暗了。汉武帝是有暴虐的缺点,但他是一位有雄才伟略的君主,绝对不屑于使这种阴谋诡计。汉武帝也绝不会怕霍去病,他可以驾驭霍去病。况且霍去病死后,汉武帝如此悲伤,只怕他儿子死了他都不会如此哀恸。

所以霍去病可能本来就有病根,后来几次远征匈奴,风餐露宿,饮冰啖雪,过度劳累之下,霍去病的身体就被掏空了,终于暴病身亡。霍去病虽然是染病而死,但无异于马革裹尸,为中国奉献了他年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