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诛杀胡惟庸 废除了传承千年的丞相制 朱元璋是如何一步步把丞相制度给废除的?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带来什么结果?
明太祖朱元璋在杀了胡淮庸后做出了一个极其大胆和影响后世的决定——废除一千多年来的丞相制度。至此中国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一切权力归皇帝。朱元璋是如何一步步把丞相制度给废除的?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带来什么结果?
大明王朝开国初年,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但满朝文武似乎并没有把心思主要放在工作上,而是放在了另一件事上——党争。洪武初年的党争,主要是两个派别之间的斗争,其一是以李善长领导的淮西党,另一个则是以刘基领导的浙东党。
在长期的互相倾轧与斗争中,浙东集团的领袖刘基逐渐失去了皇帝朱元璋的信任,为了除掉刘基,朱元璋任用了另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胡惟庸。朱元璋先是革了刘基的职,随后又暗中指使本就与刘基不合的胡惟庸做了些手脚,送刘基归西。刘基死了,李善长又有了隐退的意思,那么朝堂之上说话声音最响的,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新任丞相胡惟庸。
就在胡惟庸洋洋自得,认为自己能够走到今天这个位置是由于本身实力强劲的时候,他并没有意识到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他之所以能够击败刘基,靠的全是朱元璋的支持。人贵有自知之明,而失去了自知之明的胡惟庸,开始慢慢变成了一个跳梁小丑。
在胡惟庸看来,自己在朝堂之上已经能做到一手遮天了,只要自己能够继续努力发展自己的势力,哪怕要取代朱元璋也不是什么难事。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错了,彻彻底底地错了。刘基死后,渐渐膨胀的胡惟庸开始贪污受贿,排挤其他党派,甚至企图挑战皇权,许多事务不经上报就擅自决断。
但胡惟庸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朱元璋明明看在眼里,却对胡惟庸的所作所为抱持了极大的宽容,不要说严惩不贷了,甚至连提都不提一句,似乎是生怕自己一说之后胡惟庸就变得畏首畏尾了。朱元璋的行为,在当时看来确实是有些难以理解,但站在后世的角度看,还是有迹可循的。
朱元璋在处理完胡惟庸案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丞相制度。但众所周知,丞相制度是从上古传承下来有数千年历史的,仅凭朱元璋一人,想要扳倒这整一个制度,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于是这个时候,朱元璋看中了胡惟庸。
他需要一个人,一个并不怎么聪明的人,所以这个人不能是李善长或是刘基,他需要这个人坐在丞相的位置上做一些愚不可及的事,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昭告天下人丞相制度是多么愚蠢多么荒谬。在朱元璋心目中,这个最理想的人选,就是胡惟庸。到了这个时候,朱元璋等待的,只是一个机会。
终于,机会来了。洪武十二年十月,大明王朝的附属国占城国前来进贡,然而指导占城国的使臣到达京城,朱元璋才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在此之前负责外交事务的胡惟庸一直没有上报,这毫无疑问是一次重大的失职。
之后发生的事情充分说明了朱元璋是谋划已久的,甫一东窗事发,朱元璋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捕了大量与此事有关联的官员,并且从这些官员中得到了人证——涂节。涂节是胡惟庸的死党,所以关于胡惟庸,他知道的一定不少,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涂节果断出卖了胡惟庸,给了朱元璋除掉胡惟庸的理由。
这之后的故事就非常简单了,朱元璋采取了宁错杀不放过的方针,在杀死胡惟庸之后又杀了一批又一批官员,几年杀下来总计人数超过了三万之多,真可谓是血流成河。值得一提的是,在胡惟庸死后一个月,朱元璋就下旨废除了丞相制,其时朝堂上下文武百官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自然没有人敢有异议。
终于,朱元璋得偿所愿地废掉了丞相,把所有的权力都拢进了自己手里,极大地满足了自己的权力欲。但之后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却最终证明了,这个决定也许是朱元璋一生中所做的最错误的决定。
丞相废除后没有人能在职位上给朱元璋带来帮忙,后世的评论上也对此举动给出了一个极其准确的评价,权力集中于君权。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对权力欲望极其强大的人,他对于任何敢触碰他权力的人都是严惩不贷。
朱元璋做出了这个举动,没有任何人来反对他。同时摆在朱元璋面前的一个极其严峻地问题:各地呈上来这么多案件,该有谁来处理,就算你朱元璋一个人来处理,你难道不要休息吗?在其他人看来朱元璋不久之后就会恢复丞相制度。但他们一直等到清兵进关都没有看到这一幕。
原因有二:1.朱元璋自己真的就不要休息的来处理案件,所有事情他都要过目,没他的决定,任何人不得拍板;2.朱元璋还立了一条祖训:倘若后世有谁想复立丞相,大臣直接凌迟处死,皇帝直接可以废掉。
正是这几条也体现出了朱元璋为后代在时刻着想,他不想让皇权被大臣分权了。但是有些事情往往是人所想不到的,朱元璋忽略了一样重要的东西,这样东西的名字叫做历史。历史不是你一个皇帝说改就能改的,历史是由成千上万的人所构造出来的,这也致使明朝出现了一样足矣制约皇权的机构——内阁。
内阁最初是朱棣所提出的,说来也是嘲讽,制定规则的是朱元璋,结果在儿子这里就出现了职权与丞相相类似的机构,主要原因在于,不是每个皇帝都像朱元璋这样有着极其好的工作态度。
而朱棣最初也不是想让这些人来掌管大权的,从他安排的职位来看就一目了然:全是四五品的小官,而且担任那个的人都不是六部的尚书,也就是说所有事还是得皇帝说了算,你们只是在一些地方官上报的小事上有着一定的审查权。
另一个原因在于,永乐年间,朱棣经常亲自出去率兵打仗,朝中大事总得有人管一下吧,所以内阁就此诞生。包括朱棣也不会想到,内阁日后的权力可以高出丞相,这是朱棣以及朱元璋不愿意看到的一幕,不好意思,破坏这一幕的正是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儿子改老爹的制度在明朝初期似乎成了一个传统。
朱高炽改的原因也不多不少的是两个:1.他是一个残疾人,他处理朝政不是特别方便,所以给内阁的每个人都加了一个官,具体做什么不清楚,反正加了官就比六部尚书还厉害,掌管六部不就和丞相一样吗。
2.朱高炽的太子之位来之不易,太子之争似乎每个朝代都有过,而朱高炽的太子封的挺早的,关键在于自己的老爹活了太久了,这让他的老弟朱高煦看的眼红,不断地进行威胁和打压。在这里就不详说了。
就这样,历经四个皇帝,内阁制度初具成型,这也为后来的内阁首辅之争打下了极大地基础。朱元璋想通过废除丞相制度以此来达到皇权的集中,但是历史和他开了一个玩笑,后来的内阁权力无不大于丞相,内阁首辅甚至可以直接约束到皇帝的每个动作。
从三杨内阁,到后来的李东阳、杨廷和、杨一清、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人都是把皇帝抓在手心中来玩的,朱元璋的决策产生了他最不想看到的情景,皇权被空前制约,朝政大事似乎都由一个人说了算,这也像是一个对朱元璋的报复吧。
你不尊重规则进行游戏,那我就惩罚你的后代,惩罚你的后代权力被制约。现在有很多教材会说内阁是皇权过度集中的表现,我的个人观点不认同,这恰恰是皇权过度集中的产物,这个产物的生产者叫做历史规则,没有人那个打破这个规则。
相关文章
- 刘秀,李世民,朱元璋的名号、年号、谥号、庙 光武帝定西汉皇帝庙号
- 朱元璋将国号定为大明,与明教有关吗?
-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让人恐怖,下葬过程也十分骇人
- 他仅率三十人入侵别国诛杀太子,扬我大汉天威
- 朱元璋有多痛恨贪污?随便一件案子就杀人无数,为什么却还是屡禁不止?
- 朱元璋为了彻底消灭元朝残余 先后八次北征 然而朱元璋北伐受挫后 为什么不整军再战而要选择防御?
- 诛杀大宦官鱼朝恩的难度有多大?唐代宗是如何除掉大太监鱼朝恩的?
- 开国功臣基本被朱元璋杀光了,为什么徐达能逃过一劫
- 史上最悲惨的官员,因太清正廉洁,最后竟被朱元璋施以宫刑!
- 黑衣宰相姚广孝 大明神秘和尚军师 靖难之役的首功 姚广孝为什么被世人称为妖僧?”姚广孝为什么不在朱元璋朝出世 却要劝朱棣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