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马嵬驿兵变 杨贵妃被迫自尽 马嵬驿兵变的幕后黑手究竟是不是太子李亨?杨贵妃真的在马嵬驿兵变中香消玉殒了吗?

杨玉环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在唐玄宗年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她又成为了罪魁祸首,随唐玄宗出逃四川途中,在马嵬驿遭遇兵变,唐玄宗最终无奈处死杨贵妃。杨贵妃被处死,幕后的推手究竟是谁?杨贵妃真的在马嵬驿兵变中香消玉殒了吗?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一个重大转折,对唐朝国运的影响可谓伤筋动骨般巨大。这场浩劫的始作俑者为安禄山史思明,作为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唐玄宗李隆基来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唐玄宗年轻的时候英武果断,带领大唐帝国达到了巅峰的“开元盛世。”晚年的唐玄宗痴迷于梨园享乐,优柔寡断、听信谗言、用人不当的缺点暴露无遗,这些都为一触即发的各种矛盾埋下了伏笔。安史之乱的导火索因宰相杨国忠刺杀安禄山末果而点燃,战火瞬间粉碎了大唐华丽外表下的太平盛世。

由于长久未有重大战事,大唐军队缺乏实战,只能节节败退。可笑的是当安禄山大军攻城掠地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和一班文武居然当作传闻。等到坐实消息之后朝廷派人仓促应战,不久叛军已兵临长安屏障潼关。

按照兵家常识,安禄山叛军过不了潼关,可保京都长安无虞。只要假以时日,各地勤王之师一到,安禄山必然腹背受敌,不战自溃。这时候唐玄宗又做出荒唐之举,因拒敌不出而斩潼关守将高仙芝、封常清。临阵换帅本是兵之大忌,唐玄宗起用了因病卧床的大将哥舒翰。哥舒翰乃一代名将,曾和安禄山不和,他现在年事已高,只好带病挂帅。

哥舒翰到了潼关仍然釆取只守不攻的策略,唐玄宗派人下旨哥舒翰必须出关歼敌,哥舒翰不敢抗旨只得出关,可怜十万将士中了敌人埋伏,死尸填满了沟壑。哥舒翰被俘,宁死不降被杀。此战唐军全军覆灭,潼关失守。

唐朝实行节度使藩镇割据局面,使得京城长安空虚。潼关尽失,京师震动。唐玄宗偕皇室宗亲、宫女太监、宠妃杨玉环姊妹、宰相杨国忠、吐蕃使节等人只带了区区数千禁军悄悄溜出长安,准备移驾西蜀避祸。

唐玄宗一干人等离开长安逃至咸阳,这时候又饥又渴,他派太监王洛卿去找咸阳地方官进献食物,没想到王洛卿和地方官早就逃跑了。一路上官员随从多有逃跑,幸有当地百姓听说天子落难,都过来竞相奉献食物,唐玄宗一时太多感概,以至于数度流泪。

长安城中的官员百姓不知唐玄宗逃跑,消息传开后,大家携老扶幼,才开始四散逃命。唐玄宗等人这时已跑远,等到过河的时候,军卒们就架起便架,过完河宰相杨国忠要烧毁浮桥,唐玄宗知道后边还有逃亡的百姓,就没让烧毁便桥。

到达马嵬驿时,禁军中很多士卒因为吃不饱饭睡不好觉,所以多有怨言,他们迁怒于宰相杨国忠,认为是杨国忠误国所致。正好有人看见杨国忠用银子买了胡饼和羊肉串在那大吃海喝,有人借机高喊杨国忠谋反了,军卒们于是纠结在一起乱棒打死了杨国忠父子。

哗变的士卒越聚越多,把杨国忠的头颅挂在高杆上示众,有官员上前替杨国忠鸣不平,结果也被杀。疯狂的兵卒们追到了杨国忠的三个姐姐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也被一并杀死。禁军首领龙虎大将军陈玄礼等人怕斩草不除根,日后杨贵妃为哥哥杨国忠报仇,诬陷杨贵妃为红颜祸水,逼迫唐玄宗处死杨贵妃。

唐玄宗对禁军将士说,杨国忠谋反与贵妃何干,她只是一个深宫高墙内的女人,怎么会参与外边的事,希望众人原谅杨贵妃,陈玄礼跪在地下还是不答应。高力士劝慰唐玄宗说,不杀杨玉环众人不安呐,众人不安就不能保证陛下的安全,还望陛下忍痛割爱。

唐玄宗纵然一千个不愿意,他也得干了这杯己酿的苦酒,于是下令高力士勒死杨贵妃。据说吐蕃使者见证了整个哗变过程,而这一事件历史称为“马嵬驿兵变”。

整个马嵬驿兵变之后,唐玄宗的个人威信降到了冰点。一个不能自己做主的皇帝,还指望别人把他当皇帝么?然而整个的事情做的滳水不露,有条不紊。不得不让唐玄宗生疑,而他将线索引向了一个人,此人就是大唐太子李亨

怀疑归怀疑,唐玄宗终究是没有确凿证据。而这种微妙的心理度化,导致了父子大难来临各自飞的局面。唐玄宗带着龙虎将军陈玄礼、大太监高力士一批人继续向蜀地进发,太子李亨则带着太监李辅国、大将王思礼等人北上灵武。

李亨一行人在路上招览残兵败卒,被杜鸿渐等人迎入灵武,以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聚朔方之兵力,一时威名大振。公元756年7月,在杜鸿渐等人一再上表李亨的情况下,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遥尊远在蜀地的唐玄宗为太上皇。

自此,风光一生的唐玄宗退出政治舞台。后来回到长安,被唐肃宗李亨软禁在兴庆宫,得力太监高力士也被流放岭南。唐玄宗后来郁郁而终。话说李亨即位,以皇子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兼招讨使,节制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整理唐军和回纥、吐蕃兵力总计十五万,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平叛行动。

太子李亨有没有参与马嵬驿之变?

风雨飘摇中的大唐江山,一场腥风血雨的内乱,一个个凶神恶煞的禁军护卫,整个刀光血灾的背后尽是重重疑点。那么太子李亨到底有没有参加马嵬驿兵变?马嵬驿兵变是偶然事件还蓄谋己久,史学界现在也无定论。

据说当时的重要人物太监李辅国确实在事发现场提前禀告过太子,但是李亨犹豫不决。或者是李亨己经默许了这次行动,就不得而知。不过细思极恐之下,让人不得不怀疑太子李亨。

其一:这场哗变貌似很乱,但是杀杨逼宫环环相扣,有条不紊,时间地点拿捏如此之准。其二、李亨虽贵为太子,倍受唐玄宗打击,这是他最好的一次翻盘机会,稍纵即逝。

其三、李亨虽贵为太子,也是倍受煎熬,前有宰相李林甫作对,好不容易熬死了对手,又上来一个杨国忠,多次搜集“罪证”希望治太子于死地。

其四、从整个兵变来看,利益最大化受益者莫过于李亨。除去杨氏家族,李亨去除了一个政敌,唐玄宗失去了一个亲信,更重要的去除了一个祸国殃民的祸害,收获的是更多粉丝的民心。可谓一石三鸟。

这应该是李亨策划或者参与马嵬驿兵变的动机。其实他更具备其它人没有的如下条件:

其一、从历史来看,龙虎大将军陈玄礼对唐玄宗非常忠心,在斩杀杨氏家族后再没有半点对唐玄宗不敬,还一直护送他入蜀。那么这样一个人如果没有受到权力的压迫,是不会干这种事。

其二、当时随行的禁军据说有三四千人之众,大半都对断后的太子李亨负责,李亨的两个儿子广平王李俶和建宁王李倓同在禁军护卫中任职。

其三、李辅国是李亨后来在灵武登基奔走最积极的一个人,应该是太子党。当时的李辅国除了高力士,经常在唐玄宗身边走动,彼时的唐玄宗极有可能被监视了。

其四、这里不可忽视的一个细节是,在唐玄宗逃至马嵬驿时,从潼关前线逃回的一员大将赶上了队伍,他就是哥舒翰的副将王思礼。

哥舒翰去潼关前线赴任时极力推荐王思礼同去潼关杀敌,而王思礼在去潼关之前怕杨国忠使坏,极力怂恿哥舒翰将杨国忠从京城掳至潼关杀死,后来哥舒翰没有同意只好作罢,而潼关兵败与杨国忠的影子参与是脱不干系。

众人从王思礼口中得知哥舒翰被俘,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后来同时逃回来的大将李承光被李亨斩杀了,王思礼却安然无恙,一直得到李亨重用。王思礼也在平定叛乱、收复两京失地中屡建奇功。至于在这个节骨眼上,李亨对待王思礼反其道的做法以及王思礼与杨国忠之间微妙的关系,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所有的怀疑也只是揣测,而没有直接有力的证据表明背后有人策划。如果有人策划,这个人是太子还是另有其人,对于这个轰动大唐乃至中国历史事件的背后,只能是一个谜!

对于杨贵妃,唐玄宗自然是恋恋不舍的,如果不是为了自保,唐玄宗是绝不可能将其赐死的。不过,唐玄宗虽然不愿处死杨贵妃,但在禁军将士的无数双眼睛注视下,想要“放水”又谈何容易。那么,杨贵妃逃出生天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

《旧唐书·杨贵妃传》有载“逐缢死于佛室”,《新唐书》也记载着“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资治通鉴·唐纪》中记载的更是详细,言称唐玄宗命太监高力士将杨贵妃带至佛堂缢死,唐代李肇的《唐国史补》则记载说高力士将杨贵妃缢死于佛堂梨树下。而陈鸿的《长恨歌传》、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和《杨太真外传》 等同样记载了杨贵妃之死。虽说各种记载在死因和死亡地点上有所差异,但却均认定杨贵妃已经死在了马嵬驿。

按理来说,史料之中可信度最高的,无疑便是正史。可在杨贵妃是否被处死这件事上,偏偏是正史的记载出了问题。《旧唐书》和《新唐书》虽然均记载了杨贵妃被赐死之事,但随后的记载却极为奇怪,导致整件事情变得扑朔迷离,就此引发了这场千年悬案。

按照《旧唐书》所载,在叛军被击退,唐玄宗李隆基重返长安后,曾派人将杨贵妃盖章,结果负责改葬之人却回报说,杨贵妃的遗体不见了,只带回了其生前佩戴的香囊,《旧唐书》有载“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新唐书》则只记载了“香囊犹在”。

从唐玄宗逃往蜀地再返回长安,前后也就一年多的时间,尸体显然不太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腐烂到尸骨无存的境地。那么,杨贵妃的遗体到底去了哪里?于是,一种大胆的猜测便出现了,有说法认为唐玄宗极有可能来了个“偷梁换柱”,最终悄悄放走了杨贵妃。

杨贵妃若是没死,那么到底逃往了何处呢?如果说杨贵妃果然未死,那么她又是如何在众目睽睽之下逃过一劫的呢?群情汹汹的禁军将士,必然要查看杨贵妃的“尸体”,唐玄宗又是如何瞒天过海的呢?

关于杨贵妃到底是如何在众目睽睽之下逃过一劫的,目前主要有两种猜测:一是“暗度陈仓”,即负责处死杨贵妃的人并未将其彻底缢死,而是通过精准的控制,亦或是用药物等手段,使其暂时昏厥休克或进入假死状态。二是“金蝉脱壳”,即被缢杀者并不是杨贵妃本人,而是一个身材、容貌相似的宫女,被杀死后再换上杨贵妃的服饰。

杨玉环毕竟是贵妃,士兵们顶多观看一下“尸体”,很难上前细心查看,因而以上两种方法极有可能瞒天过海。不过,由于没有史料支撑,这个说法也只存在于猜测之中,无法得到证实。

那么,杨贵妃逃出生天后,又逃去了哪里呢?

此事同样有两种说法,一是就此隐居,一些学者认为,杨贵妃毕竟有做过道士的经历,那么逃出生天后的她极有可能就此隐居在了道观之中,而唐玄宗虽然对其极为思念,但为了不使杨贵妃再死一次,也只好放弃了寻找的念头;亦或是事起仓促,唐玄宗并不知道杨贵妃去了哪里隐居,故而并未找到。

二是东渡日本,这是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不仅有个别日本人表示自己就是杨贵妃的后代,而且日本历史学家邦光史郎的《日本史趣事集》和《文化译丛》第5期《中国传来的故事》中均对此有所描写,且言之凿凿的说杨贵妃逃到了日本的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久津。

综上所述,关于杨贵妃之死至今仍然扑朔迷离,虽然关于其逃出生天多有传闻,且均有相关记载予以支撑,但却始终没有确凿的证据。因此,此事仍然是个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