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清朝:始于摄政王 终于摄政王 权倾朝野却无能治国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开始,国祚276年。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起,总计29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满清一朝,丧权辱国,毁灭华夏文化,罪恶深重。

封建王朝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皇帝至尊,他说的话就等同于法律,换句话说,皇帝就是封建王朝的主宰,他可以决定一切,当然,这只是在一般情况下。

皇帝做不了主,无非两种情况,一是充当别人的傀儡,任人摆布,二是皇帝年幼,没有思想,自然不能让他做主,纵观清朝,光绪勉强算是慈禧的傀儡,福临、玄烨、溥仪都是年幼继位,因此需要有人辅佐。

玄烨有孝庄太皇太后辅佐,孝庄在文武百官心目中有极高的威信,虽然有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四位顾命大臣,但正是孝庄的存在,他们并没能凌驾在玄烨之上,福临、溥仪则不同,所以出现了摄政王。

摄政王(prince regent),代替或代表出国的、年幼的、生病的或神志不清的及不具备执政能力的君主行使国家领导权的人。通常由君主的亲族或戚族担任。一般情况下摄政王只是当摄政的是皇族亲王时的一种称呼。如中国西周时期周公摄政,汉朝时王莽摄政,清世祖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宣统中醇亲王载沣摄政。古琉球国王位更替之时中国遣使监国,位同摄政王,英国还制定有专门的摄政法。

摄政王是皇族充当皇权势力的一种主要形式。摄政王的问题在于,很容易蜕变为兄终弟及,将皇位留给自己的子孙,而不是还政于上一代皇帝所指定的继承人。所以纵观古代历史,摄政王能够善始善终的没有几个,往往是入主中原的王朝建立之初,比如周公、多尔衮勉强算一个“向使当初身便死”,反过来说,豪格就是多尔衮的管叔鲜、蔡叔度。至于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为儿子摄政的,就属于特例了。摄政则大多在国主年幼,无力理政时出现,摄政的可能是太后、皇后,也可能是摄政王、外戚权臣、辅政大臣,摄政王只是当摄政的是皇族亲王时的称呼。

从字面的意思来讲,辅政,就是辅佐君王处理政务,是将研究好的结果最后上报给皇帝,由皇帝裁决。但是摄政,就完全不一样了。摄政王,是可以直接决定事情的结果,无需上报给皇帝,自己就可以裁决,而“摄”这个字,本来就有代理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代理的皇帝。一般都是在位的皇帝,由于年纪太小,不能执掌朝政,才会在朝中找寻一位摄政王来代理朝政。所以说,摄政王就相当于是一位没有皇帝虚名的实际皇帝。

福临继位后,多尔衮以辅政王身份辅佐,先后被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的能力不必多说,让他出任摄政王,一方面是给与他超越皇帝的权利,另一方面是安抚,让他不至于过早谋取皇位。

多尔衮当担摄政王时时,把控朝政大权。顺治根本就不能亲政,而且多尔衮见到顺治的时候,也不用行君臣礼,朝中的官员,见到多尔衮的时候,也要行跪拜之礼。所以后来多尔衮去世之后,顺治才会掘了他的坟墓,鞭了他的尸体,来发泄自己对他多年的怨恨。

可以合理推断,多尔衮之死绝非偶然,而是有人蓄谋已久,至于原因,无非是他的权利太大,手握重兵,随时都有可能取代顺治。

清朝第二个摄政王是载沣,慈禧太后临终前委以重任,除了相信他的能力,想让他挽救清朝与危难之际,再就是他的特殊身份——溥仪生父,让他辅佐溥仪,西太后可以放心离去。

不过,载沣再有能力,他也没办法拯救腐朽不堪的大清帝国,此时清朝就像一座即将倾覆的大厦,所有人只能眼睁睁看他倒下。

不同于多尔衮,载沣心中有民族大义,清朝灭亡后,他拒绝与日本人合作,溥仪后来成为了日本人的傀儡,还被他一顿训斥,此外,摄政王载沣还把醇亲王府无偿地献给了国家。

清宣统二年(1910年)三月一日,同盟会汪精卫、黄树中、喻培伦、陈壁君等人密谋用炸弹刺杀摄政王载沣。1908年前后,同盟会在南方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屡遭失败,汪精卫等人想通过刺杀摄政王以动摇清廷统治。1909年至1910年3月,汪、喻、黄、陈等先后抵京,在琉璃厂以开设守真影相馆为业,掩护刺杀行动。炸弹由喻培伦制造。3月21日夜,黄、喻在后海摄政王上朝途中之一桥下设置炸弹,被密探发现侦破。4月5日,汪精卫、黄树中等人被捕,交法部永远监禁。喻、陈逃脱。辛亥革命后,于1911年11月6日获释。汪精卫(1883年―1944年),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广东番禺,名兆铭,字季新。早年参加同盟会,曾主编《民报》。1938年12月,投降日本,在南京组织伪国民政府,任主席。死于日本。喻培伦(1886年―1911年),四川内江人,字六纪。1908年参加同盟会,专门制造炸弹,先后参加刺杀清两江总督端方和摄政王,均未成。

清朝前后只出现了两位摄政王,分别是清朝刚入关时的多尔衮、清朝灭亡时的载沣,这的确很有戏剧性,因此有人戏称清朝是“始于摄政王,终于摄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