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清朝康熙皇帝居然鼓励官员贪污?

清朝的康熙皇帝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长达六十一年,早期的康熙是意气风发,不断的帮助收复土地,平定叛乱,完成历史遗留问题,但是到了晚年天下大定,他却开始鼓励官员贪污,这是为什么?

明朝灭亡后,郑成功家族逃亡台湾,偏安一隅,康熙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下定决心收复台湾,前期台湾自知实力悬殊,本来想要通过谈判和解,后来因为领土统一问题,谈判破裂,康熙下令攻打台湾。 

公元1683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领清军水师2万余人、各种战舰二百多艘,直逼澎湖。各战舰的风帆上均书写主将姓名,有便于指挥联络。郑守军有了二百多艘战舰和近两万人的军队,数量上与清军旗鼓相当。六月二十二日,清军强攻澎湖本岛,施琅将水师兵分三路,以总兵陈蟒和董义为左右翼,各率战舰五十艘,分别进攻鸡笼屿和牛心湾,以作牵制;施琅自率战舰百余艘为中路直攻娘妈宫。清军奋勇大战,击毁郑军战舰一百九十艘,歼灭郑军主力一万二千余人,迫使郑军四千二百余人投降。郑军主帅刘国轩见大势已去,狼狈的只带剩下战船二三十艘,残军数百人,狼狈逃回台湾本岛。台湾内部震动,刘国轩力主投降,康熙大帝乘胜降旨招降。

七月十五日,台湾地方当局派人献上地图名册和投降书。八月十三日,施琅率清军登陆台湾岛。后清廷纳用施琅建策,在台湾设县、府、巡道,派军驻守,加强统治。从此结束了由郑成功起历经郑氏家族三代为期二十余年的偏安局面。康熙大帝终于实现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盛世。

虽然在军事上康熙很强硬,一直都在征战,收复土地,但是康熙对官员的贪腐行为十分放纵,甚至有洁身自好的清官来觐见,康熙都劝他们不要太过死板,还“鼓励”他们适当贪污:

“朕昨召陈瑸入见,细察其举动言语,实系清官。……朕面谕陈瑸云:尔为巡抚,与为司道等官不同,若贪财好利,诚为非理;但应得之物,亦宜取为赏兵之需。身为封疆大吏,而室中萧然无一物可以与人,亦非大臣所宜。夫弟谓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岂真一无所取?不过不肯与人,到后日仍是自肥耳。”康熙这番话表达了几层意思:

首先巡抚是一省的首长、封疆大吏,不像司道这些基层地方官员,贪财好利是不对的。反过来说,如果是基层地方官员贪财好利,那就可以接受。其次封疆大吏虽然不能贪财好利,但也不能完全两袖清风,该贪的时候就得贪。完全不贪污纳贿的大臣,没东西拿来送人搞关系,也做不好这个位置,那也不算是个好官。最后康熙还有一种非常固执的偏见,认为绝对不贪污的人是不存在的,那种表面上分文不取的人,说不定背后偷偷贪了多少钱。假如让康熙来评判明代著名的清官海瑞,也必然会认为他不算一个好的官员。

康熙对官员采取如此宽容的态度,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因素。

客观来看,明清易代之际,百姓经历了太多的兵荒马乱,康熙早年又对三藩用兵,已经竭尽民力,此时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任务,乃是休养生息。因此,康熙不希望地方官员们耗费民力财力,竞相去搞什么政绩工程,只有保持地方和平稳定,才是整个朝廷的工作重心。底下的官员有贪腐行为,康熙认为这是维持地方稳定所需付出的一点代价,是相对次要的。

康熙以宽为本的治国方略,的确为清朝从战争创伤中恢复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其对待官员的宽纵态度,实为用力过猛,到后面逐渐失控,留下了不少后遗症。不过这也不能怪康熙,他在位61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收复各方,巩固皇权。斩杀鳌拜,平定三藩,统一台湾,驱逐沙俄,西征漠北。国外动荡不安,最怕的就是国内祸起萧墙,为了让各宗室及官僚士大夫安分守己,所以不得已做出这个决定,为的是能服众。几十年的帝王生涯,一路风风雨雨,艰难前行。到了统治晚年,康熙皇帝却是过的异常凄凉,他开始逃避现实,反对改革,对待执政问题,采取道家的顺其自然。对待社会矛盾得过且过,过得去就行。但社会弊端和矛盾却是客观存在的,大清国实际上已陷入了腐败和权力争斗的困境,封建制度的积弊突显出来,社会矛盾稳步上升。

虽然康熙晚年在政治和传位上有些不思进取和鼓励贪污,但是这也无法掩盖他捍卫国家领土的功绩,人嘛总会有糊涂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