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名将胡宗宪是明朝抗倭第一人 功劳不下于戚继光 同为抗倭名将 为什么胡宗宪的名气远不如戚继光?
胡宗宪是明朝抗倭名将,为官二十五年,忠心为国,抗倭有力。他整肃军纪,严明赏罚,招揽文臣武将如徐渭、俞大猷、戚继光等,支持他们招兵练兵。也正是基于此,才有了戚继光的威名。同为抗倭名将,为何胡宗宪的名气远不如戚继光?
他是抗倭民族英雄,官至兵部尚书、浙江巡抚、东南七省军事总督。但是翻阅历史,这位民族英雄的形象似乎并不怎么让人印象深刻,可是胡宗宪的历史功绩,足以与土木堡力挽狂澜的于谦相提并论。他的杰出的个人品质按理来说并不应弱于别人。
深受百姓爱戴,被立生祠,初显韬略。
胡宗宪出生在安徽绩溪,家族世代为官,他的祖父就曾官至户部尚书。出生在这样一个名门望族,胡宗宪从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热爱于自在天地,不愿为官。他的父亲不愿意他空有一身才干,就劝他进京赶考,谋取功名。
嘉靖十九年,胡宗宪考中进士,由此开始了仕途。他后先后任山东益都知县、浙江余姚知县,胡宗宪在益都两年,“百姓安宁,纪纲重整,礼乐新筹,流民来归,”百姓无不爱戴。余姚百姓“不忍公出,立去思碑亭,建生祠于胜归山。买田种梅,肖公像祀焉”,立下生祠,歌颂他的功绩。
在这之后,他赴北彊抗击鞑靼、任山西宣大监察御史、赴南国平定苗民叛乱、湖广巡按监察御史。胡宗宪日后抗击倭寇的文韬武略,在这时就已初步展现。
运筹帷幄,功绩直至抗倭第一人。
明朝关市舶司禁海,东南沿海地区倭寇为患,直至嘉靖时期最为猖獗,波及地区民不聊生。胡宗宪此前所展现的能力已被朝廷看重,便任他为浙江巡按监察御史,去治理倭患。新官上任,治兵有方,当时明朝的抗倭军队不仅纪律涣散,也以老弱病残居多。在胡宗宪的大力整顿下,军队风纪得以重新树立,军容严整,战斗力也大大提高。
胡宗宪作为主帅骁勇善战,运筹帷幄,在他的带领下一次又一次的战胜曾经百战不殆的倭寇,外加在赵文华的大力推荐下,世宗很快就擢升胡宗宪。胡宗宪出任总督之后,广揽人才、任人唯贤。
武将上他任用了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戚继光训练出的戚家军成了日后的抗倭主力,这其中就有胡宗宪的一部分功劳。文人上,他招揽了众多有识之士为自己出谋划策,如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徐渭,不仅擅长书画还具有极强的军事才能,可以说间接指挥了大部分战役。在十几年的苦心经营下,胡宗宪终于完成了抗倭大业。
“宝剑埋冤狱,忠魂荡白云。”
飞鸟尽,良弓藏,倭寇已灭,朝廷便不需要这样一位身负盛名的将领。严嵩倒台后,徐阶等人清理严党余孽,纵使军功显赫胡宗宪仍然摆脱不了严党的身份,谣言诬陷铺天而来,两次入狱,最终冤死狱中。胡宗宪为人聪明圆滑,也正是因为这点他得以攀附权贵,完成抗倭大业。
但他为人又很贪婪,四处结交权贵,最后落得个狱中自杀的悲惨下场。《谥文》说他“:竭十年狥国之志,遗七省生灵之安”,“人臣尽力宣忠,大功岁久弥彰。”他虽然趋炎附势、八面玲珑,但是他也胸怀博大、尽忠报国。对比功过,不失为一位能臣与国家栋梁。
同为抗倭名将,为何胡宗宪的名气远不如戚继光?
先来看看两人抗倭的成绩。
胡宗宪和戚继光都是安徽人。和戚继光出身于军人世家不同,胡宗宪则是进士,到浙江任巡抚,开始抗倭。他虽然是文人,但性格豪爽,深得将士拥戴。他抗倭的时候,是倭寇最为猖獗的时期,常常几百个倭寇就把数万明军击溃,当地百姓都被吓破了胆。胡宗宪使用计谋,招降倭寇,让他们自相残杀,大大打击了倭寇。后来,因为遭人弹劾,被逮入狱。胡宗宪在狱中服毒自杀,时年55岁。
戚继光比胡宗宪小16岁,在胡宗宪麾下干了很长一段时间。抗倭初期经常打败仗,后来被胡宗宪派到浙西招募一批敢死之士,训练成了戚家军,才开始反败为胜。戚继光发威的时候,倭患已经到了后期扫尾阶段,比胡宗宪时候规模小了不少,所以相对容易些。后来,戚继光又被调到蓟门,保卫北疆16年没受侵扰。之后,因遭人弹劾被罢官,在万历十五年抑郁而死,时年60岁。
当时,胡宗宪是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总督,抗倭总指挥;戚继光是抗倭大将,在胡宗宪指挥下冲锋陷阵。所以胡宗宪的功劳更大一下。但结果却完全不同。
胡宗宪生在嘉靖时期,当时的首辅大学士是严嵩,负责督军的是赵文华。胡宗宪为了使抗倭顺利进行,争取经费,赢得北京的支持,给严嵩和赵文华都送了很多贿赂。给皇帝,自然更少不了孝敬。他给嘉靖皇帝送了一只白鹿,说是祥瑞,笃信道教的嘉靖龙颜大悦,赐了不少钱币。
后来,胡宗宪又送了两只白龟,嘉靖更是高兴,给他加官晋爵。在胡宗宪幕府当幕僚的文人徐渭、茅坤、沈明臣等,都大肆为胡宗宪鼓吹。徐渭专门写了一篇《献白鹿表》,词句华丽,让人倒胃。胡宗宪的这些行为,也遭到了当时和后来文士的大肆批评。
嘉靖四十一年,严嵩倒台后,胡宗宪随之遭到弹劾,被捕入狱。嘉靖认为他抗倭有功,释放出来,让他免职闲住;之后胡宗宪又被弹劾勾结奸臣严嵩父子,重新入狱,直到自尽。
戚继光与他相比,则幸运得多。他比胡宗宪小了近20岁,严嵩很快倒台,继任的徐阶、高拱、张居正对戚继光都很支持。尤其是张居正,和戚继光关系非常好。只要有和戚继光为难的人,张居正立即出面,把挑事的人调离,而且之后的几任总督如谭纶、梁梦龙等和戚继光关系融洽,从不掣肘。这让戚继光很是得心应手。
为什么这些人能这么心甘情愿支持戚继光呢?并非因为他们爱惜人才,为国考虑。而是戚继光和胡宗宪一样做了不少功课。他向这些人大肆行贿,争取支持。
更不堪的是,据《万历野获编》记载,戚继光给张居正写信,都是自称“门下走狗”,还经常给张居正送壮阳药海狗肾,张居正很是高兴,吃多了,就浑身燥热,冬天不戴帽子也满头大汗,50多岁了还纳妾逛窑子。最终58岁就死了。
巴结、行贿上级是官场的风气。胡宗宪、戚继光要想得到支持、减少掣肘必然要给掌权的人送礼。这是传统,也无可厚非。只是胡宗宪的时代,他只能结交严嵩,而戚继光则幸运地遇到了张居正。
严嵩翻不了身,结交他的胡宗宪也被视为奸臣,抹去了他的一切功劳;只要一提到他,便被认为是严嵩走狗,导致他的名声非常坏。戚继光依靠的张居正虽然也受到弹劾,但形象还比较好,所以戚继光的光辉形象也就传承到现在了。
胡宗宪入狱和死后,他的幕僚们写了不少歌颂他抗倭成绩的文章,为他诉冤,悼念他。只是因为严嵩死敌徐阶在位,不予理睬。但胡宗宪的功绩还是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给他建了生祠。后来,官方也承认了胡宗宪,恢复了他的官衔,并赐厚葬,给他追加了谥号“襄懋”。
尽管如此,胡宗宪的名声依然没有得到恢复,也是令人痛心的。小编觉得,我们应该正确评价古人,不能因为他站错了队,就否定一切成绩。你说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