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发布圣旨让400余名死囚回家过年次年问斩 第二年囚犯回来了吗?
历史上的皇帝有很多是昏庸残暴的,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只为自己享乐,但同样的也有很多明君,把朝政管理的井井有条,对百姓也是万分的体恤,唐朝的时候便有一位明君。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广开言路,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为数的不多的盛世局面,被周边的附属番国尊称为天可汗。李世民特别擅用帝王之术,其中“太宗释囚”事件更是策划的滴水不漏,不仅为他赢得广泛的赞誉而且还收拢了人心。此手段另后世史学家们啧啧称奇。
李世民名字取自“扶危济世,安民乐道”之意,早年间随高祖李渊起义军于太原,随后征战四方,为后世唐朝的建立建立下了赫赫功勋。然而高祖李渊却没有让功劳最大的李世民继承大统,而是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自古长幼有序,帝王之家十分看重嫡长子继承制,心有不甘的李世民暗自在玄武门前,自导自演了一场了的逼父弑兄的个人秀,这也成为李世民最广为人不耻的丑闻。
一个寻常的夜晚,李世民在批阅奏章,其中一个来自大理寺卿的奏章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大理寺是唐朝关押囚犯的地方,上书奏折大致意思是,大理寺内有400多名囚犯,开春后即将问斩。他们得知大限将至便哭闹不止,问其原由,得知囚徒们并非怕死,而是记挂家中老父老母尚没有安顿妥当,大限将至,自己已不能侍奉其终老,报养育之恩...大理寺卿恐此400余人生变,询问可否提前行刑。
看似普通的一篇奏折,李世民却抚掌而笑,大呼:“天佑我大唐!”左右皆不知其所想。第二日上朝,李世民对大理寺卿说:“昨夜朕感400余众囚徒之孝心,特批其回家过年处理后事,来年自当归来授首”。此言一出朝堂上的大臣议论纷纷,大理寺卿更是伏地大哭说:“皇上莫不是要知罪于臣?这帮匪徒一旦放出,必将逃遁山野,次年必无一人归案,若想要再另行抓捕无异于登天。”其,于大臣也纷纷称是。但李世民心意已决,并决定亲自下监牢宣布这项决议。
400余众囚徒看到皇帝来到监牢,大猜可能是要提前行刑,于是更加的悲痛不已。哪知李世民让身边的太监把刚才的圣旨宣读了一遍,众囚徒们都惊呆了,一时之间还有点不太相信。晃过神后纷纷伏地磕头跪拜,有的人连头都磕破了。李世民见此情形后,想起小时候的父慈母爱,一时间感慨万分。
此消息传出去之后,举国哗然。人们万万没有想到逼父弑兄的李世民,竟然也会关心平民百姓的生活起居,而且还考虑到死囚们过年回家的问题。同时个个州府也担心,万一这些穷凶极恶的囚犯,再出来闹事可如何是好?但是唐太宗有令,各州府不得私自监控众囚徒们的行踪。
而将这些死囚放回去后,过完年,他们还真就一个不剩的回来受死了,难道真的是唐太宗的慈悲心感化了他们吗?虽然也有这个的一部分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当时的唐朝,已经建立起了类似于现在身份证的制度。
当时家家户户都记名在册,如果他们想跑,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他们的妻儿是无处可逃的,同样的,整个天下都是大唐的,就算他们想逃,又往哪里逃呢?回去赴死才是最佳选择。
原本准备行刑的官员,听到唐太宗的一个旨意更是惊讶不已,唐太宗下令将这些犯人全部放掉,因为唐太宗认为他们知错能改,都愿意回来受死,为何不能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呢?
这件事在当时轰动天下,和上了头条一般,还置顶!一时间唐太宗李世民爱民如子的名声远播,只是这事让后人认为有故意的行为,声称李世民时故意而为之,为的就是提高自己仁君的知名度。
都知道唐太宗是历代皇帝中最为重视百姓的了,在他的心目中,百姓就像是他的父母一般,对待百姓绝对不可以轻易等闲视之,必须要认真再认真。
当然很多人都会说唐太宗虚伪,他爱慕虚荣,的确如此,唐太宗的确是对自己的名声看的太重了,以至于很多时候,他做事之前都会考虑很多遍。
李世民也时常允许囚犯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回家探亲,告慰父母妻儿,公元628年,李世民还放了3000宫女,让他们出宫自行组成家庭,白居易作诗“怨女三千出后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以上是基于正面观点评论此事和唐太宗李世民的行为,但也有人持有反对的观念,比如欧阳修就认为唐太宗就是为了博取百姓的爱戴,让自己成为一代明君、贤君,非常的虚伪。
他一生中最大的污点就是玄武门之变,他杀害了自己的手足,逼着自己的父皇退位,这样的行径就是唐太宗一生中最大的污点,但这又算得了什么?当时的形势是我不杀你,你就会杀我,即使是唐太宗这样的人,也不可能任由自己兄弟屠杀的,所以他选择了先下手为强。
唐太宗那样做对吗?当然是对的,至少从结果来讲,他永远是正确的,他爱好听的名声吗?当然是爱的,甚至为了这个可以永远的克制住自己,这样的君主不才是我们仰望的榜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