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七次下西洋,三次遇到险境他如何化解的?

了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我国海上的军事实力,在明朝可以说是尤为强大,从郑和下西洋就可以看出,那么郑和下西洋有何意义,七次下西洋,三次遇到险境他又是如何化解的呢?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 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郑和还同各国商民交换货物,平等贸易,购回当地的特产象牙、宝石、珍珠、珊瑚、香料等。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然而,郑和七次下西洋绝不仅仅是一场简单和探索和冒险,郑和在远航的途中,曾打赢过三场关键的战斗,战斗次次凶险,但郑和却次次得胜,将大明王朝在世界的威严牢牢地树立起来,可谓是一次光荣又必要的旅程。那么郑和在下西洋途中,分别打赢了哪三场战争呢?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第一场是制服海盗的战斗,海盗对南洋的侵扰已是朝廷面临的大问题,海盗的首领叫做陈祖义。起初他一直在潮州附近作乱,朝廷派人打压他。但陈祖义却逃到了马六甲海峡附近,并在那里召集了一群盗匪势力,烧杀劫掠。

凡是经过那个地段的商船,都没能逃过海盗的劫掠,明朝以及附近的海民都遭到了巨大的损失。更可恶的是,抢劫甚至都不能满足这些海盗的欲望,他们还主动进攻附近的城市。明军曾试图阻拦过陈祖义,但都没能成功。

后来郑和奉命下西洋,希望能收用陈祖义,但陈祖义为人十分狡猾,他表面同意为朝廷做事,但实际上,陈祖义早就盯上了郑和一队的庞大物资,于是谋划将郑和在途中解决掉。可事实证明,陈祖义终究是轻敌了,郑和早就看透了陈祖义的心思,在海盗叛乱的同时将其制服。而陈祖义也被带回到京城,从此南洋归于平静。海盗首领陈祖义罪恶深重,也被当场斩杀,郑和立下了第一个战功。

第二场是锡兰国的战斗。郑和此次出海的目的,是去处理外交事宜,外交对象便是锡兰国。当郑和抵达印度洋时,锡兰国表面友好招待,欢迎阵势极为宏大。然而这看似和谐表面的背后,已然是暗潮涌动。郑和在踏进锡兰国的那一刻,锡兰的军队便团团将郑和围困,将其作为人质,欲图向明朝的水军索取利益。

然而郑和并没有慌张,而是仔细地分析现在所处的形势,掌握锡兰国的军情。郑和一直没有打草惊蛇,而是悄悄派人向明军传达消息。在掌控锡兰国的具体情况后,明朝的水军一举将锡兰国攻下,锡兰国的国王也成为了明朝的俘虏。但朱棣得知后,并没有处死锡兰国的国王,反而将其释放,使得锡兰国对明朝心悦诚服,郑和再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明朝的威严。

第三场便是郑和与苏干刺的战斗。本次的目的仍旧是外出建交,建交对象是苏门答腊。这次的苏门答腊虽然没有像锡兰国那般狡猾,但内部却出现了混乱。当时的苏干刺发动了谋反,只因国王并非自己的父亲,而是一个渔夫。事情还要从苏干刺小时候说起,当时国家正处于战争之中,那时苏干刺的父亲苏丹汗阿必镇还是国王。

但不幸的是,阿必镇战死战场,国家无人来掌控大局。于是国王的王妃便下令,谁能担当起击溃敌军的重任,战争胜利后,苏门答腊国便归谁统治。而这个时候,有一个渔夫便自告奋勇,率领军队击败敌军。

自此,苏门答腊国王便归渔夫所有,而王妃也成为了渔夫的妻子。按理说,苏干刺本应是下一任国王,怎奈那时年龄还小。但现在,苏干刺已经年长,所以他想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力,于是便发动了叛变。但是郑和并不支持苏干刺夺取皇位,苏干刺恼羞成怒,便去主动攻击郑和的军队。郑和丝毫不惧,立刻率军迎击,苏干刺几乎全军覆没,而苏干刺本人也被明军俘获了。

不得不说,郑和七次下西洋,三次遇到险境,但每一次郑和都能巧妙将其化解,未来的四次航行,果真没有国家敢来骚扰郑和的水军了。

对此你有何不同的见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