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帝临终托付的“顾命八大臣”,为什么都斗不过柔弱的慈禧,只因他在临死前犯下这个大错
中国历史上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慈禧可以说是最后一个拥有实权的统治者,那么为何慈禧会最终掌权呢?咸丰帝临终托付的“顾命八大臣”,为何都斗不过柔弱的慈禧呢?概因为他在临死前犯下这个大错。
1861年,咸丰帝死于热河行宫(即避暑山庄),时年31岁,他将风雨飘摇中的大清王朝扔给年仅6岁的儿子。咸丰帝原本想重现“康乾盛世”,结果却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甚至被英法联军赶出北京城。遭到沉重打击的咸丰帝,以酒色、戏曲麻醉自己,结果搞垮了身体。更要命的是,咸丰帝在临死前犯下大错,彻底改变了清朝的命运!
来到避暑山庄后,咸丰帝每天都要听戏。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四、十五,咸丰帝已经病得非常重了,但他依然在“如意洲”听戏,直到十六日才停止,因为这一天咸丰帝于午后陷入了昏迷状态。直到深夜23点45分左右,咸丰帝才苏醒过来。“回光返照”的咸丰帝做出最后的安排,他这个决定将要影响中国近代历史!
此时的咸丰帝已经无法书写,于是他让大臣代笔写下遗诏,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其一、“皇长子载淳现立为皇太子”;其二、“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其三、赐给慈安、慈禧两枚印章,“凡应用朱笔者,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
我们从咸丰帝的遗诏,可以看出他的矛盾复杂心情。咸丰帝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安排,他的出发点是保住大清朝的江山、保住儿子载淳的皇位。咸丰帝只有一个儿子,年仅6岁,而对皇位威胁最大的就是恭亲王奕訢。奕訢不仅是道光帝的儿子,而且能力出众,特别是在与英法联军谈判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
咸丰帝内心十分害怕,如果将奕訢列入辅政大臣之列,难保他不会成为第二个多尔衮,基于这样的考虑,咸丰帝把恭亲王排除在辅政大臣之列。接着咸丰帝选择八位辅政大臣,他们既有皇室,也有外戚,还有汉臣,而且都是咸丰帝的亲信。但是咸丰帝还不放心,他担心这些辅政大臣中,有鳌拜那样专擅朝政的人。
这时候,咸丰帝想起了自己的两位后妃,皇后钮祜禄氏、懿贵妃那拉氏,于是他将“御赏”印章授予皇后,将“同道堂”印章赐给载淳,由于载淳年幼,交由其生母懿贵妃掌管。此后所有的旨意,必须盖上这两枚印章,才可以生效,然后下发。咸丰帝的意图是利用八大臣制约恭亲王,利用后宫制约八大臣。
咸丰帝自己觉得天衣无缝,但事实上却适得其反!
咸丰皇帝在安排好后事之后,次日清晨便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就在咸丰皇帝去世的当日,由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的遗诏也公布天下,八大臣随即在热河行宫正式上岗。
然后,看似一切顺理成章、毫无问题人事安排,最后竟然在一场政治阴谋下,变成了一纸空文,先帝的遗诏不但没了用,这“顾命八大臣”的辅政班子没多久就被当做“八人帮”粉碎掉。不但八大臣始料未及,恐怕咸丰皇帝泉下有知也会大为诧异。
在下置身于政治圈之外,虽然无法体会拥有权力的独特“魅力”,但可以通过历史人物及事件了解他们对其之渴望。咸丰皇帝尸骨未寒,各路“英雄豪杰”就开始摩拳擦掌、蠢蠢欲动,都想要夺取那权力之巅的明珠。“豪杰”虽众多,但大多纷纷团结于“大佬帮派”之下,当时“大佬帮派”主要有三股:
第一,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及其支持者,为托孤派;
第二,以两宫太后(慈安与慈禧团结一致)为首的后党,为垂帘派;
第三,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近支亲王派,为亲王派。
而这三派当时的力量之强弱也是不相同的,咱们从天时、地利和人和三方面分析一下:
托孤派,主要优势为天时。大行皇帝的托孤遗诏在手,且公告天下,有此“上岗证”他们可以迅速将权力抓在手中,这样的优势绝对是摇遥领先于其他两派。但是,在地利和人和两个方面,托孤派就逊色不少。托孤派当时都在热河行宫,虽说当时不少官员随行到了热河(尤其包括不少军机大臣)而国家中枢毕竟是在首都北京,所以北京方面的情况,尤其是人事状况也很关键,可惜托孤派在京城并没有可靠之人,这就难免对京城的对手疏于防范,这就是地利之劣势。在人和方面,托孤派更加是绝对劣势了。
肃顺作为托孤派的领袖,行事比较注重结果,并且风格非常干练和强势,他曾经公开说过“咱们旗人混蛋多”,认为旗人根本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对旗人的各种福利更是加以限制,同时非常重视和认可汉人治国安邦之才。这里多说一句,左宗棠之所以能够“逃脱”灭顶之灾就是肃顺起了关键作用。可以说,肃顺确实是为数不多能慧眼识人,有治理国家才能的旗人。但也因此绝大多数的旗人都被肃顺得罪了,导致“顾命八大臣”的群众基础十分薄弱,更致命的是托孤派没有安身立命的军队。
垂帘派,主要优势为人和。咸丰皇帝刚刚去世,垂帘派以孤儿寡母的形象出现在公众眼球,情感上便博得人们同情。同时,垂帘派手握重要棋子——皇帝,皇帝代表着权威,代表着权力所在,这与他的年龄和能力无关。只要有皇帝在,孤儿寡母就有机会以托孤大臣欺君罔上,以清君侧的名义向顾命八大臣发难。再加之肃顺等人平日之跋扈,导致不少旗人“不自觉”地导向垂帘派,这也就有了后来的胜保等人武力支持,确保了历史上再一次重演以清君侧的名义,完个人政治勾当的经典案例。
而地利方面,两宫太后此时定然身在热河行宫,看似与八大臣无异,但是她姊妹俩京城都有人啊,尤其是慈禧,她的妹妹就是醇郡王的福晋,而这位福晋也隔三差五的跑到热河看看自己姐姐,俨然传信使者之作用。在天时方面,两宫太后固然不及八大臣,但是她二位也有“朱批”之权力,对于一些重要事情定然了解,关键很多东西她们二位可以“拖延”,可以“留中不发”,这些都在以后的“致命打击”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亲王派,一个天时、地利和人和都看似没有明显优势的派别,唯一略占优势的就是地利方面,他们都集中在京城,集中在国家中枢,仅此而已。然而,亲王派也没有明显的劣势,虽然他们被排除在托孤大臣之外,没有染指国家最高权力的“上岗证”,但是恭亲王奕訢早在咸丰初年就担任首席军机大臣,并且为国家“剿匪(匪指太平天国)”大业可谓鞠躬尽瘁,又加之近来处理国际外交问题也是井井有条,使得天朝恢复了暂时的和平,工作能力有目共睹,赞不绝口想必也已经响彻许多王工大臣的后院(因为咸丰后期,皇帝已经不喜欢他这个弟弟了,想必没人敢公开夸赞奕訢)。
更重要的是,奕訢有一颗不甘寂寞的心,皇位被咸丰夺了去,连托孤也没我的份,竟然相信端华和载垣这样的酒囊饭袋,这可能就是奕訢当时的内心独白。主观上的意愿直接驱使行为活动。平心而论,奕訢确实有治国安邦之才,至少比他皇帝四哥要强一些,那与其他兄弟更是不在一个档次。因此,老五惇亲王奕誴(道光第五子),老七醇郡王奕譞(道光第七子)迅速团结在老六奕訢周围,近支亲王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立了。同时,由于奕訢的影响力,在京城内的很多有权力的大臣们都倾向奕訢,暗中给予支持,出谋划策自然不在话下。
这就是当时三股势力之力量对比,通过如此分析,我们不难理解,看似最有优势也最具有合法性的托孤派也只能停留在“看似”这个水平之上了,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且在搬到“顾命八大臣”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意愿的大条件下,亲王派和垂帘派迅速结盟。这样一来,三足勉强均衡之势被彻底打破,可悲的是托孤派对这如波涛般之暗流却疏于防范,甚至是浑然不知,他们甚至还自以为是而沾沾自喜。对于托孤派来说,这真的是“一出悲剧正上演”。
当然,这一切并不能简单的归结为托孤派之无能,而垂帘派和亲王派之狡猾确实让托孤派防不胜防,他们一面上演孤儿寡母苦情示弱戏,一面组织群臣颠倒黑白给托孤大臣们“扣上”莫须有之罪名,又集结武力一举端掉托孤大臣,一套迅捷有力的“组合拳”确实是让人瞠目咂舌。
我们就来看看这“八人帮”粉碎之始末。
政变之始应该从御史董元醇的一份奏折,奏折的内容主要就是恭请两位太后主持朝政。在先帝遗诏布告天下的大背景下,董元醇竟然递上这样的奏折,这无疑是玩火自焚、自取灭亡。但他还就这么干了,而且奏折列举历朝历代八大贤后主持朝政之佳绩,以此为自我观点之支撑。
我们且不论奏折内容,就说董元醇敢这么干,一定是有人指使再加上自己政治赌博的勇气而为之,显然,阴谋之事开始由“深水区”上浮。
结果这次奏请被“八大臣”“轻易”地拍死,两宫太后表现的很无助与柔弱,如此手段不算高明的障眼法,居然轻松骗过八位爷。
紧接着是恭亲王奕訢前往热河吊唁,奕訢是在皇兄死后一个多月才有机会到热河吊唁。奕訢也是突破这种阻碍,才有吊唁资格,这其中“八大臣”是主要阻力。奕訢在兄长灵前哭声震天,在场之人无不动容。吊唁后奕訢拜见两位皇嫂,密谋机密之事。奕訢与两宫太后的碰头会太关键了,基本上将行动纲领以及北京和热河两边的相关布置达成共识。“八大臣”再犯致命错误,竟然让奕訢面见了两宫太后。
正是因为前面的障眼法让“托孤派”放松了警惕,奕訢见到两宫太后也并非传说的那么困难,更没有被肃顺等人羞辱和过分的阻止。总言之,行动方针已定,就差实施了。
搞政变没有兵马可不行,完成这个关键作用的人物就是胜保。胜保举人出身,满洲正白旗,此人虽然带兵打仗败多赢少,但在京城保卫战中勇往直前、不惧生死,因此得到过咸丰皇帝的嘉奖。胜保手中有护卫京师的军队,正好派上用场。胜保和慈禧太后早有交情,又加之对肃顺不满,自然站队到垂帘派一方。
如此,文武俱已齐备,蓄势待发。农历九月二十三,大行皇帝梓宫由热河出发回京,政变就在这路上动起手来。
热河人员分两拨出发,帝、后及端华、载垣先行回京,肃顺护送先帝梓宫慢行在后。这种安排就有猫腻,肃顺机敏且人脉较广,先行回京显然对垂帘派和亲王派不利,载垣、端华二人愚昧无知,就好对付许多了。
十月一日,两宫太后一到北京就向众王公大臣哭诉“八人帮”盛气凌人,欺负他们孤儿寡母的罪状。紧接着,早由大学士贾桢和周祖培等人拟好的“废除赞襄政务不大臣”的奏折呈于太后,显然这都是奕訢等人早有安排。两位大学士的奏折内容比较扭捏隐晦,看来料不够猛,胜保又呈奏折直下猛药,竟直接了当地否决了咸丰皇帝的遗命,认为咸丰皇帝的遗命是“八大臣”趁皇帝不能自行书写遗诏而欺君篡逆为之,将“八大臣”比喻为挟天子的曹操、司马昭等人。如此歪理邪说、栽赃陷害到了理直气壮的程度,真是古今少有。
世间之事,尤其是政治阴谋勾当,是非与否向来都是当权者说了算,就是这些颠倒黑白的奏折成了肃顺等“八大臣”的罪状。先行到京的端华和载垣被迅速拿下,这两人确实没什么能耐,连给肃顺发信号的机会都没有。胜保领兵出场,直捣护送先帝梓宫总长官肃顺寝室,将正在与两小妾缱绻的肃顺从被窝里拽了出来,当即下了宗人府大狱,其他几位辅政大臣一并拿下。
人抓了,下一步就得研究处置之事,作为大清宗室亲王皇亲,非僭越之罪不可拟死。既然如此,那就硬扣个僭越之罪,罪名是“肃顺等人擅坐咸丰皇帝龙椅以及随意出入咸丰皇帝行宫”,这是哪门子罪名,“擅坐龙椅”有证据吗?“随意出入皇帝行宫”,那是肃顺作为皇帝近臣享有的特权,完全是皇帝给予,有问题吗?再说随意出入行宫是为了公事,并没有干调戏两宫太后以及其他皇妃的糗事吧,如果没有到底何罪之有?
这一切问题都不重要了,因为肃顺等人根本没有申辩的机会,根本没有审讯就直接定夺了罪名,反正人是一定要杀的。“八人帮”处理决定,端华、载垣系亲王,不除以极刑,赐白绫自缢而亡,景寿除去职务保留公爵和额驸爵位,其他等人该革职的革职,该发配边疆的发配。只有肃顺,菜市口斩首。作为宗室皇亲,菜市口斩首真是新鲜事儿。肃顺押往刑场,一路上无数路人向他投掷石块,瞬间肃顺就面目全非。行刑之时,肃顺宁死不跪,刽子手打断肃顺膝盖肃顺才被下跪,肃顺遂破口大骂“皆为人臣子者所不忍闻”,遂被斩于菜市口,年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