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皇帝下旨禁止宫刑,但是还有很多人争做宦官?
明朝是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王朝,虽然他十分强盛,但是确实他也是一个十分畸形的时代,虽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是在明朝,很多人为了做上宦官,不惜违抗皇帝的圣旨的去自宫,这究竟是为什么?
明仁宗刚即位就遇到一件事:长沙一个平民自宫后,请求进宫当内侍。这本是件小事,却引起了明仁宗的强烈反感,他毫不客气地批示:“游荡懒惰之人,忍心自绝于父母,怎么能随侍在皇帝身边?让他当兵戍边去吧。”
明朝伊始,皇室急剧膨胀,对太监的需求多了起来,因此进宫当太监成了很多人改变命运的途径。明朝刚建立时,内监官只有正五品,后来降到正六品。但到洪武二十八年,内监官已成正四品。此后,内监还形成了一套独立的官僚体系,自宫一路都可与科考媲美了,不仅普通百姓的子弟有人选择自宫,就连军人的子弟也开始加入自宫潮。
刚处理完长沙自宫一事,明仁宗又接到了奏本—兴州左屯卫军余徐翊说他儿子已经自宫当了内监,请求除掉自己的军籍。明仁宗生气地批复:“为父教子,为子养亲。你儿子自伤身体、背亲恩、绝人道,根源就在你,让你儿子去服兵役吧。”之后,明仁宗发令:今后再有自宫的人,坚决不能宽恕。稍后,明仁宗又下诏严禁自宫,顺带连宫刑也禁了。
可到了明宣宗时期,又有几个军民自宫求用。明宣宗按明仁宗的惯例,将这几人也发配去当兵了。此后的明朝历代皇帝,坚持了严禁自宫的政策。明景帝曾下令:可将犯禁令者按旧例以不孝罪处置。明孝宗时期,一个军人的妻子罗氏私宫儿子,事发后罗氏被判斩刑。刑部一些官员觉得太重,建议改为杖刑,结果明孝宗大怒,不但将罗氏处斩,还将那些官员贬官外放。明武宗更是多次重申,自宫者私自留在京城的一律处死。当时有自宫被捕者20人,本应处死,因为年纪太小没有施刑,但一直关在牢里。
禁止自宫的政策几乎贯穿了整个明朝,可自宫潮并没有停止,反倒愈禁愈烈,这是为什么呢?
皇帝们对大臣的厌烦与不信任,也会转变成对内监满满的爱,因此,在很长的时间里,内监的权势都盖过大臣。成化二十一年,官员许澣路遇内监没有避让,双方发生冲突,结果许澣不但被揍了一顿,还被关进锦衣卫监狱,后来又转到司礼监,挨了30大板。万历三十年,礼部官员敖文桢路过宣武门时,遇到三个喝了大酒骑着马乱闯的内监。三个内监对敖文桢破口大骂,还把他的轿子砸得稀烂。敖文桢吓得躲到了门官的家里,派人向锦衣卫求救。没想到锦衣卫官兵到来后,也被内监们揍了一顿。此外,就算自宫的人们不能在京城待着,还能去各地的王爷家,甚至公侯家。可以说,改变命运的迫切、律法规定的变通以及庞大的市场需求,成就了禁令下愈发汹涌的自宫潮流。
明朝宦官是个两个极端分化的群体,既有权倾朝野,祸国殃民的大奸之人;也有忠心耿耿,知晓大义之人。古代太监因为不同常人所以性格变态者居多,而好人居少,而这部分好的宦官我想有一半出现在明朝。这是为啥呢?我想大概就出现在朱棣身上。因为朱棣登上皇帝受到太监通风报信,因为有功所以开始任用太监处理皇宫中的事物,可是太监文化水平不高不能很好处理事物,所以朱棣让太监们学习。
首先,翰林学子当老师,这些人在翰林院中都是学问很大的人,大明顶顶的严崇交给这些太监当过老师,而且不是一个而是四个,羡慕吧!用的什么材料呢?太监刘若愚所著的“酌中志”记载不仅用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书籍,而且还有“贞观政要”“文献通考”等,最受欢迎的是“三国志”。太监平时不仅要学礼仪,而且还被灌输忠君爱国思想,皇宫内有岳飞像,太监们每日跪拜,就像民间拜关二爷一样,不少太监都崇拜岳飞。太监们所要学的不少于外面学子甚至还多了多了一些东西。这造就了不少有文化的“流氓”,也造就了一些知晓大义之人。
而且宦官从来没有绝对掌握皇宫军队,唐后期,宦官掌握皇宫禁军神策军,神策军先身是戍边军出身,战力强悍;更是专门用来守护皇宫和守护皇帝安全。宦官掌握神策军后等于控制皇宫,皇帝生杀废立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可以说正是因为掌握神策军唐朝太监才会那么猖狂。可是我们能够想到的事明朝那些宦官也会想到,他们也能安插了爪牙控制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