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三子和雍正之间的关系到底有多好?十三子的后代又是什么样的结局?
康熙年间的时候为了皇位的问题他的儿子发动了一场九子夺嫡,这一点体现出了皇位的诱惑力,但在当时康熙的十三子却并有参与其中,在“九子夺嫡”期间,胤祥是雍正的坚定支持者, 并且帮助雍正挡下了关键的一枪。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胤祥的生母章佳氏去世,年仅13岁的胤祥被安排交由德妃乌雅氏抚养,而乌雅氏正是雍正的生母。
由于雍正从小也是由当时的皇贵妃,后来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长大,所以有着相同的寄养经历的二人,迅速建立了同理心,关系自然非常密切。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于是众位皇子一方面积极争夺地位,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奔走计划着将胤礽置于死地。而胤祥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表现太过于活跃而被康熙所察觉。康熙在问及胤祥同党的时候,胤祥一口咬定是自己所为,与他人无关,就此保全了雍正。
但是胤祥却因为此受到了康熙的惩罚,被关进了宗人府长达一年的时间,期间胤祥大病一场,患上了严重的腿疾,并且自他从宗人府放出后,也受到了康熙皇帝的冷落,没有任何的封赏与任用,退出了康熙晚年的政治舞台。
但是雍正登基后的第二天,马上册封为胤祥为和硕怡亲王,并任命其为总理事务大臣,协助他处理一切军政要务。
而十三爷胤祥也用卓越的政绩以及对雍正鼎力的支持,来回报雍正对他的信任与器重。特别是在年羹尧、隆科多以及八阿哥胤禩等人相继被雍正处死,马齐等淡出政治舞台,胤祥长期担任的是当时的大清王朝“二把手”的角色,而他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雍正评价其曰:“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谓圣王贤臣之相遇数千百载而一见,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间得之。”
雍正看来,他与胤祥,就是千古君臣兄弟的榜样,千百年历史上难得一见的组合,由此可见雍正与胤祥的关系之好,感情之深。
十三爷胤祥能够得到雍正如此的信任,除了十三爷“国士无双”的卓越才能外,更是因为他始终能恪守君臣之道。
十三爷胤祥对于整个雍正王朝以及雍正本人的贡献远远超过了隆科多和年羹尧,但是不同于这二人的居功自傲与自视甚高,胤祥始终恪守君臣之道,不敢有任何僭越之举,甚至还主动选择退让与拒绝。
雍正要按照当年康熙赏给他的二十三万两白银的标准,给予胤祥赏赐,但是十三爷只要了十三万两。
雍正要将自己原先统领的人丁赏赐也胤祥,胤祥也拒绝了。
雍正已经封了胤祥为和硕怡亲王,他还要在赏赐胤祥一个郡王爵位,让他任选一子来袭承,而这再一次被胤祥所拒绝。
甚至雍正要让胤祥安置在自己的泰陵地区,胤祥不惜用“吞土受陵”的方式,让雍正收回成命,不要让自己与雍正同葬一地。
也正是因为十三爷胤祥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恪守君臣之道,不仅获得了雍正的信任,也得到了雍正的极大推崇。
首先,胤祥的生母章佳氏得到了破格的封赏。
早在雍正登基之处的时候,雍正就将章佳氏的名分从敏妃,连升两级,封为了敬敏皇贵妃,并且将其棺椁重新按照皇贵妃的标准下葬,而且是葬入康熙的景陵地宫,与康熙和他的地位皇后合葬,这是对于章佳氏和胤祥的极大的殊荣。
其次,就是在胤祥去世后,雍正给予了胤祥一列的破格安排。
雍正为胤祥修建了一座占地面积数倍于亲王陵寝规格的庞大陵园,更是在此亲自主持了胤祥的安葬仪式。
雍正为胤祥上谥号为“贤”,配享太庙的同时,还将在雍正四年(1726年)由他亲书赠予胤祥的“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冠于谥前。
而在雍正一朝,为了避讳,其名字成为了“允祥”,而雍正这次直接下旨将其改回了“胤祥”,是所用雍正兄弟中唯一一个可以用“胤”字而不用避讳的。
再次,就是对于十三爷子嗣的封赏。
“吾弟之子弘晓,著袭封怡亲王,世世相承,永远弗替。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得任意稍减。”
8岁的胤祥第五子弘晓,在雍正的安排下,袭承了和硕怡亲王的爵位,并且用旨意与制度的形式确定了“怡亲王”世袭罔替、隔代不降爵的“铁帽子王”传承世系。
胤祥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子,其母是历史上的敬敏皇贵妃章佳氏,虽然他的母亲贵为位同副后的皇贵妃,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其在康熙时期有多么得宠,事情的真相是章佳氏不仅不得宠,而且在生前都没有一个正式的封号,只是康熙皇帝一位没有编制的小妾而已,章佳氏生前一直是以庶妃的身份居于后宫之中,直到康熙三十八年,章佳氏病逝,康熙皇帝念其侍奉自己多年,又诞育了皇十三子胤祥、和硕温恪公主以及和硕敦恪公主三为子女,于是将其追封为敏妃。这也是章佳氏在康熙一朝的最后结局,然而雍正皇帝即位的第三天就宣布将已经去世了33年的敏妃追封为敬敏皇贵妃,并且将章佳氏的遗体从景陵的妃园寝迁葬到康熙帝景陵的地宫之中,与康熙合葬,这在清朝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雍正皇帝的这一举动开了妃子从葬帝陵的先例。
雍正皇帝之所以如此厚待这位与他没有任何恩情的庶母,实际上就是为了感谢自己的十三弟胤祥的拥立之功,雍正皇帝能够在康熙晚年激烈的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最终战胜了皇八子集团和皇十四子,这背后与他的十三弟胤祥不无关系,也就是在康熙帝去世的第二天,刚刚接手权力仍在忙着料理诸多事宜的雍正帝便下旨晋封胤祥为总理事务大臣,同时加封其为和硕怡亲王,并赏其世袭罔替的荣耀。康熙晚年被冷落了十多年的胤祥瞬间成了新朝炙手可热的人物,不仅如此,由于雍正皇帝继位,其在世的二十多个兄弟因要避讳皇帝的名讳,所以都将胤字统一改成了允字,为此雍正皇帝特意下旨,赐怡亲王胤祥不用避讳的恩典。
雍正皇帝素来以辣手无情和刻薄寡恩著称于世,但是从他对待自己十三弟的做法上来看,我们不难看出,雍正皇帝人性善良知恩图报的一面。在康熙晚期,胤禛、胤祥是一对难兄难弟,到雍正朝,则成为亲密无间的君臣。雍正帝作为君主,给胤祥的宠荣无以复加;胤祥作为臣子,对胤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兄弟二人联手扫除了康熙帝晚年的积弊同时又将清王朝统治推向昌盛,而他们兄友弟恭的感情也塑造出一种明君贤相的理想关系。
十三爷胤祥希望子孙平安,但是这个愿望却最终未能实现。
“臣心安,子孙蒙福。”
这是十三爷胤祥在“吞土受陵”时发出的感慨,而这也不禁道出了胤祥的心愿,与君王相伴,不求荣华富贵,只求得子孙平安。
但是,胤祥的这一心愿终归是未能实现,原因就在于那场著名的“辛酉政变”。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皇帝在弥留之际,册封为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位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助年仅六岁的皇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这也就是俗称的“顾命八大臣”,其中载垣为顾命八大臣之首。
载垣便是第五代怡亲王,第四代怡亲王奕勋的次子,于道光五年(1825年)袭承怡亲王的爵位。
但是后来顾命八大臣与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以及恭亲王奕訢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于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也称“祺祥政变”,此后便开始了“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时期。
作为顾命八大臣之首的载垣在“辛酉政变”后,被拿下问罪,之后更是被逼自尽,其“和硕怡亲王”的爵位也被废黜,同时“怡亲王”也别废黜了“铁帽子王”的特权,此后整个世系被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才恢复了“怡亲王”世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