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的奕詝是如何战胜聪明伶俐的奕訢,被道光帝选中继位的?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道光帝选择继承人的决定令人很疑惑,因为他没有选择能力出众的奕訢,反而选择了平庸的奕詝,那么奕訢是如何战胜奕詝,成就咸丰帝的呢?
有这么两个故事,虽出自非正史典籍,但是绝非空穴来风。
故事一:道光二十八年,暮年的道光皇帝认为定夺接班人乃当务之急,于是他决定再次考察一下奕詝和奕訢两个儿子,考察的方面就是文治武功。比武功就是二人打猎,比谁获得的猎物更多,奕訢百步穿杨所获颇丰,而奕詝就一失未发,一无所获,老皇帝颇为不解询问奕詝为何,奕詝抽泣跪答:此时正值万兽孕育之季节,儿臣不忍伤及性命而破坏天干。此语一下子说到道光皇帝心坎上,不久就在秘密建储的密匣之内写上了奕詝的名字。
故事二:道光三十年,自知时日不多的老皇帝,想要最后在考察一下两位儿子,这次问的是治国安邦之策。奕訢就治国之道,陈述条理清楚,对答如流,道光皇帝赞许良久。而轮到奕詝,他并未回答皇阿玛如何治理国家,而是伏地痛哭而说:皇阿玛定能万寿无疆,不会如此早早便离儿臣而去。道光皇帝亦感动非常,遂坚定了立奕詝为皇太子之决心。
根据事后事态之发展,可以说这两个故事是有一定依据性的。根据正史典籍记载,道光皇帝秘密建立储君是在道光二十六年,可在道光皇帝咽气之前,当着被召集御塌之前的王公大臣,打开密匣里面是有两道谕旨,一道是立奕詝为皇太子,承袭皇帝位,一道是立奕訢为亲王爵。难道说道光皇帝已经在道光二十六年之时就已经决定立奕訢为亲王?倘若如此他大可以同时分封奕詝和奕訢为亲王,而不需要写到遗诏之中。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在立储之后,老皇帝再次附加了这一条亲王遗令,可以看出道光皇帝的犹豫不决,所以一定是对兄弟二人反复地考察。考察内容无非是文治武功,而奕訢能力强于其兄乃是有目共睹之事,所以奕詝不耍耍手段,皇帝哪有他的份?
还有一件事也能侧面反应出一些问题,就是奕詝的老师杜受田去世之后,奕詝坚持要给恩师上谥号“文正”,“文正”这个谥号是文臣最高谥号,在杜受田并没有什么定国安邦之功绩的前提下,皇帝硬要给恩师谥“文正”,侧面也印证了当年奕詝之手段多出在这位恩师之指点,所以急于报恩的奕詝强谥“文正”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道光皇帝难道就不了解奕詝的手段?如此轻松的就被奕詝糊弄蒙蔽?我想道光皇帝虽然不是聪明绝顶,但也绝非昏庸无能之辈,他的儿子几斤几两多少还是清楚的,也就是说道光皇帝很可能在清楚奕詝虚伪的前提之下,还是立奕詝为接班人。因为在道光皇帝看来,一个君王过于率真,在云谲波诡的政治环境下,即便是有能力,也恐怕很难驾驭群臣,治理好国家。而且老皇帝可能真的抱有一线希望,倘若奕詝真的“善良”一些呢?至少他们兄弟不至于手足相残,这也可能是道光皇帝在密匣之内将奕訢封为亲王之本意。
还有一种说法和孝全皇后有关。
1822年,年仅15岁的钮祜禄氏通过选秀的方式入宫,被封为全嫔。这时候,道光帝已经40多岁了,他很快被这位充满江南气息的女子所吸引。深得道光帝宠爱的全嫔,很快就得到了提升,晋升的速度非常罕见!1823年,16岁的钮祜禄氏被封为全妃;1824年,17岁的全妃晋封为全贵妃。
贵妃是清朝皇宫中比较高的等级,仅次于皇后、皇贵妃,不过皇贵妃通常是不设的,所以在17岁时,全贵妃就已经时后宫的第二个号人物了。1833年,当时的皇后病死,道光帝将全贵妃晋升为皇贵妃,“摄六宫事”。第二年,道光帝又下诏,册封皇贵妃钮祜禄氏为皇后。钮祜禄氏先后生下两女一子,那个儿子就是奕詝。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孝全皇后于1840年病死,年仅33岁。当时的道光帝非常伤心,每天都亲自到皇后梓宫前奠酒,后来更是打破惯例,亲自给皇后上谥号,“惟孝全二字之徽称,赅皇后一生之懿范”。当时奕詝年仅10岁,于是道光帝将其交由静贵妃抚养。1841年,静贵妃晋升为皇贵妃,管理后宫事务。
按照规矩,皇贵妃是可以晋升为皇后的,可是自孝全皇后死后,道光帝做出了一个决定,再也不立皇后,可见孝全皇后在他心中的地位。静贵妃正是奕訢的生母,她虽然也很得宠,但始终不及孝全皇后,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道光帝不加封其为皇后。爱屋及乌,所以对于咸丰才能脱颖而出。
对此你有何不同的见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