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时,皇帝的十五万锦衣卫在做什么?
明朝是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王朝,同时他也是畸形的时代,锦衣卫和东厂都是当时设立的机构,尤其是锦衣卫,虽说对皇帝很忠心,但是做事的手段十分残忍,令人不寒而栗。
锦衣卫是由朱元璋建立起来的情报机构,它的前身是拱卫司。人们都说朱元璋非常的凶残,并且朱元璋的疑心也是非常的重。虽然当了皇上,但是朱元璋非常的没有安全感,很害怕手底下的人起来造反,于是他就创建了拱卫司,专门负责收查手底下大臣们的生活状态,这些由朱元璋把控的拱卫司成员每天都把大臣们的一举一动报告给朱元璋,也正是因为有这些拱卫司的存在,朱元璋在屠杀开国元勋的时候非常的顺利,如果没有了拱卫司在下面监视这些大臣们的一举一动,怕是按照朱元璋这么凶狠的做法,手底下的人早就起来造反了。
拱卫司后来改了名字叫做锦衣卫,因为在后来朱元璋手下的开国元勋被朱元璋杀的差不多了,所以朱元璋便觉得锦衣卫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就下令解散了锦衣卫。锦衣卫被解散以后,按理说应该就不再会存在了。可是,后来朱棣篡位了自己的侄子朱允文坐上了皇位,朱棣坐上皇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恢复了锦衣卫,并且锦衣卫比以前的权力更加大了。
在世人的眼中,锦衣卫身着飞鱼服,手持绣春刀,飞檐走壁,见人杀人,见鬼杀鬼,无所不能。诚然,锦衣卫的实力确实不容小觑,而且,由于锦衣卫是世袭制,规模越来越大,到了明朝中后期嘉靖年间,已经发展到15万人之众,相当于一支精锐部队。那么,如此强大的一支队伍,明朝灭亡时,他们又在干什么呢?为什么没有上阵杀敌救亡图存呢?曾经,锦衣卫是明朝皇帝最忠实的奴仆,但是,当国家覆灭,大难来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却选择了背信弃义,各寻出路。大明王朝的覆灭,如大厦将倾,狂澜既倒,来势汹汹,难以挽回。危难之际,崇祯皇帝也曾派出最信任的锦衣卫上阵杀敌,只是,人心涣散下,收效甚微。之后,锦衣卫的所作所为,让崇祯大失所望,让世人大跌眼镜。
锦衣卫的首领叫指挥使,是正三品官职。崇祯朝的最后一任锦衣卫指挥使是骆养性,官至正二品的左都督,在朝中与六部尚书平起平坐,可见崇祯帝对他的器重和信任,然而这个人却只顾着自己敛财,国难当头,竟不想着出力,只知道讨好皇帝。李自成进入京城之后,骆养性作为明朝的锦衣卫,被李自成关在大牢等死,可能是骆养性运气比较好,李自成刚进城没多久,清军就打入京城了,李自成慌忙逃窜。骆养性在逃过一劫之后,干脆投降了清军,千钧觉得骆养性实力强又是明朝的锦衣卫,便把他封为天津总督,过了没几个月就把他给撤职了。
不过,也并非所有的锦衣卫都当了叛徒,其中也不乏忠肝义胆之士。
比如,广东都指挥使马吉翔,崇祯自缢后,他又誓死保卫南明小朝廷,先后拥立隆武帝、永历帝,并晋升为新一代锦衣卫指挥使。后来,马吉翔甚至成为明朝唯一锦衣卫出身的内阁首辅。再比如,指挥同知李若琏,他为人刚正不阿,曾因在袁崇焕案中仗义执言被连降两级。但是,李若琏非但没有因此怨恨崇祯帝,反而在1664年李自成大军兵临城下时,坚守崇文门,但最终因寡不敌众,无奈兵败。眼看着京城失守,铁骨铮铮的李若琏最终选择了自杀殉国,死前留下绝命词:“死矣!即为今日事;悲哉!何必后人知。”
明朝灭亡时,15万锦衣卫中,有的战死,有的殉国,但更多的则是降了李自成,降了清朝,做了叛徒。或许,这就是末世的悲哀,更是崇祯帝的悲哀,文臣武将不忠于他,最终,连曾经最忠实的锦衣卫也纷纷背弃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