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岗军名极一时,后来土崩瓦解这究竟是为什么?
我国历史上的盛世很多,由杨坚创建的隋朝,更是在开国时期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盛世,统一南北朝的功绩更是算得上是永垂不朽,可惜到了自己儿子杨广手上,若大的基业就没了,当时的叛军众多,而瓦岗军的实力更加强大,但是后来这支队伍却消失了,这是为什么?
瓦岗军,众所周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历史上的瓦岗军第一位首领并不是众人熟知的混世魔王程咬金,而是不那么出名翟让。翟让和单雄信、徐茂公是瓦岗军的创业元老,其他如李密、秦琼、程咬金等都是后来或主动或被迫加入。李密加入后,凭借过硬的本事使得瓦岗军实力成爆发式增长,威震华夏,远近闻名。
所谓盛极必衰,只是瓦岗军衰得太快,就像流星一样,在历史的时空里一闪而过。作为一支农民起义军,瓦岗军也没能摆脱农民起义所常有的内讧,退位让贤的前领导翟让被李密所杀,内部开始变异,人心不稳。
李密在杀翟让后,尽力弥补内部裂痕。但是,其成效却相当有限。对刚经历一场厮杀而苟活幸存的旧部而言,为了未来的日子能够继续在瓦岗军生存,只好顺应局势演变,效忠于李密。但就背后因素来解读,其臣属乃迫于形势,心里不见得会完全遵从,因此双方人员在相处上势必心结难解,欲再次同心协力为瓦岗军打拼是有其难度,因此对瓦岗整体的发展而言,产生了不小的阻碍,也导致后来瓦岗的重要成员各奔东西,只剩下李密自己和王伯当二人。
接着夺得瓦岗军领导权的李密决策失误,大战宇文化及使劲卒良马大多败光又士卒疲惫的情况下,仓促与王世充一决雌雄。最终将士降的降,被俘的被俘,瓦岗军土崩瓦解,退出历史舞台。
瓦岗军的败亡,李密固然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但是假如与王世充最后的一战,众将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瓦岗军也未必没有一战之力。然而就坏在人心不齐,其中有四人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单雄信、邴元真、张童仁、陈智略。可以说没有这四人,瓦岗军可以说就算败也不会败得那么惨,那么不堪。
瓦岗军作为隋末一只重要的农民起义军,造就了无数的传奇和故事,但是最终走向消亡,原因其实很多。
一、瓦岗军的主要成分还是以被逼造反的农民、绿林土匪豪杰为主。
从瓦岗军起事初期就占山为王的做法就可以看出,瓦岗军的格局太小,还局限在割据一方的土匪豪强思维里。若不是后来李密加入后,将推翻隋朝、争夺天下作为了瓦岗军的发展目标,瓦岗军极有可能沦为一支打家劫舍的土匪。
二、瓦岗军内部成分复杂,山头林立,各个派系之间只是形成了松散的同盟,各英雄好汉多是迫于形势和利益以及江湖义气聚合在一起,无法构成夺取天下所需要的坚实和稳定的领导架构。因此若是一帆风顺的话,这个松散同盟的弊端还不会显现。一旦遇到逆境,瓦岗军极易出现内部的大分裂。而事实上,正是由于瓦岗军做大后,李密对一起的造反同伴翟让下了黑手,而使得瓦岗军内部人人自危,各怀去意,因此在洛阳战王世充失败之后,李密顿成丧家之犬,无家可归。而瓦岗军的各大将领也纷纷另投他人,做鸟兽散。
三、树大招风,瓦岗军在攻占兴洛仓后,没有及时转移并开疆辟土,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势力范围,导致遭到了反扑的各路隋军进攻,虽然获得胜利,但是军中精锐也损失不少,实力大减。
四、其后瓦岗军更屯重兵围攻洛阳,丧失锐气。而在长期的围困之下,洛阳城陷入到了彻底断粮的绝地。孤注一掷的王世充派兵出城殊死一搏,在这个时候李密本当固守避其锋锐,但过于自信的李密却摆开阵势和王世充决一死战,结果意外落败,一败涂地。
而轰轰烈烈的瓦岗军就这样一战瓦解,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