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雄陈友谅势力比朱元璋大的多,为什么还是被朱元璋杀了?
蒙古族虽然武力强大,可惜不懂政治,因此元朝也成为了一个短命王朝。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起义不断,然而元朝贵族还在顾着自己家里那点事儿,于是中原地区出现了最大的一个枭雄,陈友谅。
说到陈友谅这个人,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大的声响,只不过是元朝一个最底层的官员罢了。所以陈友谅在当时的亲戚朋友眼里,相当的被看不起。但是陈友谅这个人天生自尊心强,怎么能容忍这样的脸色呢。但是也是无可奈何,自己能有什么本事,去做一番大事业?本来已经认命的陈友谅,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他的命运,这个人就是徐寿辉。徐寿辉这个人说起来和陈友谅还算是老乡,都是湖北的,并且之前是从事布料生意的。尤其要说的,听闻这个人长的很是俊俏,被称作罗田美男子,因为他本人就是湖北罗成的。作为一个生意人,难免被朝廷压榨勒索,所以带着心中的怨恨,徐寿辉很快在家乡造起了反。
因为元朝的统治残暴,他的起义很快得到了响应,一时间连破黄州,浠水等地。这个徐寿辉也是心急,还没站稳脚跟,就迫不及待地建立了国号,准备登基为敌了。并且有意思的是,这个徐寿辉还相当的迷信。为了让自己刚建立的朝廷能给元朝灭了。他就采取了,既然实力达不到,那就在名字上把国号起的更加有气势点。你都想不到他起了个什么名字,叫天完。这名字猛的一听起来,以为明天就要完蛋的意思呢?实际上你把“天”上面的一横,还有“完”字上面的部首去除。就知道是什么了,没错就是大元。他的意思就是在名字阵住元朝,给元朝包了饺子。想象这个徐寿辉还是真有意思。
话说徐寿辉因为实力还没站稳,就迫不及待地建立了大完政权。很快他的这一举动,就引起了朝廷的关注。元朝政府的特点就是,小打小闹可以,你要自己建立朝廷,隔多远我都要过来揍你。这不没多久,皇帝屁股还没坐热。元朝的大军就浩浩荡荡地打来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元朝虽说衰败了,但实力还是有的。没打几个来回,徐寿辉便落荒而逃。看到了陈友谅工作的地方。起义军到来以后,陈友谅也是眼前一亮,感觉到自己的机会来了。男子汉大丈夫,只有在乱世中,才能建立功名。本身很会钻营人性的陈友谅,很快的就得到了徐寿辉鹅赏识,把他留在了自己的身边。
这可能是徐寿辉做的最错误的决定,这个曾经他最看重的人,将来是一个要他命的人。说到欣赏二字,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人,他就是倪文俊。这个人就是徐寿辉的丞相,陈友谅前期,能从一个小卒子,一跃成为徐寿辉手下的高级将领,和这个倪文俊的注重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惜陈友谅先杀了倪文俊得到了大部分的实力,又把徐寿辉逼退,这样一来,陈友谅势力变得十分庞大。
陈友谅得势后,中原共有三股势力最为强大,他们分别是朱元璋、张士诚和陈友谅。若论当时谁的势力最大,谁最可能推翻元朝的统治,那绝对是陈友谅。那么,既然陈友谅的势力最为强大,又为什么会输给朱元璋呢?
1357年,屡立战功的倪文俊开始对徐寿辉产生不满,他设计谋害徐寿辉。但最终计谋败露,倪文俊逃往黄州,向陈友谅寻求帮助。志在天下陈友谅面对昔日的领导却毫不留情,他干净利落地杀掉了倪文俊,并吞并了他的军队。此后,陈友谅自称宣慰使,并接连拿下江西,安徽等地,一时间名扬天下。随着陈友谅的实力越来越强,朱元璋感受到了莫大的威胁。1359年,朱元璋利用离间计,成功让陈友谅斩杀了自己手下的大将赵普胜。到了第二年,建立了天完政权的徐寿辉想要迁都龙兴,而作为下属的陈友谅却一直不同意。
徐寿辉本身就对日益骄狂的陈友谅感到不满,一听他说反对,反而更加坚定了要迁都的决心。听闻此事之后,陈友谅立马安排手下在江州唱了一出好戏,并最终成功敲碎了徐寿辉的脑袋。徐寿辉死后,陈友谅立马称帝,取国号为“汉”,改元“大义”。当时,陈友谅地盘最广,实力最强。自然而然,他打起了朱元璋的主意。而朱元璋则担心遭到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围攻,便又一次派间谍诈降陈友谅,结果陈友谅果然中计,发起了大举进攻,最终他落败于朱元璋之手,也丢掉了江西。
1363年,陈友谅趁着朱元璋救援安丰之机,率大军杀向洪都。结果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在人数少于对方数十倍的情况下,硬是拖了陈友谅整整八十五天,一直到朱元璋的救兵到来。听说朱元璋回来之后,陈友谅决定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展开决战。陈友谅的部队全都是铁索连环的大船,在战斗前期,将朱元璋的小船队打得喘不了气。但战斗到了关键时刻,却突然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立即下令使用火攻,陈友谅遭遇了赤壁之战曹操一样的尴尬。最终,陈友谅大败而归,其弟弟陈友仁当场战死。在之后的突围中,陈友谅也被乱箭射死,一代枭雄就此陨落。
朱元璋曾说:“张士诚器小,陈友谅志骄。”陈友谅确实是骄傲的,他一生在与元军的作战中,从来不曾接受招安,始终是血战到底。并且,在起义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就能雄霸中原一大块土地,最终称帝改元,他确实是一位骄傲的枭雄。可惜革命尚未成功,陈友谅显得骄傲得过早了,最终栽倒在朱元璋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