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古代最牛的一位神医,活到165岁,看他一生传奇事迹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的神医,如华佗,扁鹊等,今天我们就说说古代最牛的一位神医,活到165岁,看他一生传奇事迹。

孙思邈少年好学,天资聪颖,七岁时能识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据《旧唐书》记载,西魏大臣、历史上的最牛老丈人独孤信对孙思邈十分器重,称其为“圣童”。

后来,孙思邈“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可谓是因病致穷的典范,要是在现在,那可是习大大惠民政策的主要帮扶对象,是总书记时常惦记的人——贫困人口。可惜那时候没有这么好的社会福利政策,孙思邈就这样因为看病罄尽家产。

孙思邈因此弃文从医,立志以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为己任。因为年少时因病致贫的遭遇,孙思邈特别重视医德,他主张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他认为,医生必须以救死扶伤为唯一职责,应该为此倾心倾力,其它则“无欲无求”。孙思邈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道家医德思想,是中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和实践者。孙思邈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他本人,也是古今医学界为数不多的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

孙思邈对于入仕做官并没有兴趣,他认为做官需要每天忙于人情世故和勾心斗角,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即使朝廷封赐他,都被他多次拒绝了,就连隋文帝亲自下令让他做国子博士,孙思邈也拒绝了,假装生病,婉转拒绝。

孙思邈求医的道路漫长而艰辛,而他始终保持着行医救人的初心不断学习,不断摸索,最终成名,越来越多的人找他看病,唐太宗李世民听到孙思邈的名声,也特地召她到宫中来为皇后看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据古书记载,唐贞观年间的一天,唐太宗李世民理完朝政后留下大臣徐懋公问道,长孙皇后怀胎十个多月不能分娩,现在又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太医无能为力,这该如何是好?徐懋功看着一脸愁容的皇帝说道,臣早听说民间有位叫孙思邈的名医,疑难杂症一经他手都能妙手回春,药到病除,以臣之见还是召他入宫为娘娘诊治,唐太宗听后表示赞同,立即下令找孙思邈入宫,孙思邈入宫后,唐太宗迫不及待的召见了他,并请他立刻为长孙皇后看病,这时陪同诊治的太医们可坐不住了,他们认为如果孙思邈一旦为皇后治好病,皇上就会重用孙思邈,就直接威胁到太医们的地位,为了阻止孙思邈为皇后看病,太医们联合上奏,孙思邈地位低下,不能让他接近皇后凤体,正当唐太宗犹豫的时候,孙思邈自告奋勇说,我可以悬丝诊脉,唐太宗觉得这个办法可行。

孙思邈于是让宫女取来一根红线,自己握着一端,另一端让宫女系在皇后的右手腕上,孙思邈坐在窗外的桌子旁,开始为皇后诊脉,他捏着丝线不一会儿便说,已经了解了皇后娘娘的病情,虽说孙思邈医术高超,但他真的能悬丝诊脉吗?当时正在焦急等待的唐太宗,询问孙思邈该如何诊治,孙思邈答道,只需要在皇后娘娘左手上扎一针就能分娩,再吃上几副汤药就会逐渐痊愈,唐太宗大喜,他命孙思邈即可给皇后扎针,果不其然,皇后很快顺利分娩,专家说,并不能通过一根丝线来诊脉,那孙思邈是如何得知皇后病情的呢?

原来孙思邈在悬丝诊脉前,已经像服侍皇后的几个宫女详细询问了皇后的病情,又要来了太医所开的处方,掌握了不少情况,孙思邈在悬丝诊脉的时候,其实想的是如何开药方,唐太宗看着刚出生的皇子非常高兴,亲自在宫中设宴款待孙思邈,想让他留在宫中掌管太医院,而孙思邈却婉言谢绝了唐太宗的提议,孙思邈是道德非常高尚的人,它应该是解除天下人的疾苦为己任,他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它既不追求荣华富贵也不愿意专职为某一个人服务,所以他拒绝了唐太宗的要求,到民间去行医,这应该说是个非道德思想非常高尚的人,唐太宗也能理解,所以也没勉强他。

孙思邈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他对待病人不管贫富老幼都一视同仁,无论风雨寒暑都有求必应,深为百姓崇敬,这件收藏于中国医史博物馆的三皇及孙思邈木雕像雕刻于中国明代,把孙思邈与黄帝、伏羲、神农雕刻在一起,当时很多人家里都会供奉这样的雕像,这足以看出孙思邈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孙思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深感古代医方的散乱浩繁,难以检索,他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著成《千金要方》,该书系统总结了唐初以前的医学成就,第一卷为总论,内容包括医德、本草、制药等,其中《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成为中医伦理学的基础,总论是各科临床施治,包括妇科三卷,儿科一卷,五官科一卷,内科十五卷,外科三卷,另外还有解毒急救,食治养生,脉学及针灸学的内容,孙思邈认为人类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往往能救人一命,因而用《千金要方》作为书名。

孙思邈医术医德名扬天下,很多人都会慕名前来找他看病或拜师学医,据史书记载,初唐文学家卢照邻因患疾病找孙思邈医治,后来竟然拜孙思邈为师,他还帮助孙思邈写成了另一部著名的医书《千金翼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公元673年,30多岁的卢照邻染了麻风病,他头发稀疏,脸上长满毒疮,四处寻医无人愿意收治,卢照邻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孙思邈,看着面前的卢照邻,孙思邈便知道了病因,他让卢照邻留下接受治疗,卢照邻被孙思邈的高尚医德所折服,坚持要把孙思邈为师,孙思邈觉得卢照邻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实在不忍心将他拒之门外便没有推辞,收下了这位弟子,一天卢照邻坐在院子里望着眼前的梨树闷不做声,孙思邈走过去,问他有什么心事,卢照邻说道,我身患恶疾,就像这棵生了病的梨树,前些日子我写了篇文章,取名《病梨树赋》,请老师过目,孙思邈读后摇头说道,你对疾病太悲观了,要放宽心,这样病才能早些好起来。

卢照邻在恩师的耐心指导下,心胸渐渐变得开阔起来,不久后,他帮助师傅孙思邈写成了另一部著名的医书,《千金翼方》,《千金翼方》是孙思邈在写完了《千金药方》之后,又经过二三十年的临床实践,又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对《千金药方》加以补充,一共分了十三卷,大家可以想象三十卷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他这里边的内容特别是其中把养生和临床结合治疗起来来研究防病治病,对后世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公元682年,百岁老人孙思邈去世,他被后人尊称为药王,我们将其故乡陕西省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还为他建庙塑像,树碑立传,孙思邈所写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被后人广泛印行,并流传到海外,成为中医药学的重要著作。

对此你对这位著名的神医,有何不同的见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