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宋真宗赵恒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如何正确看待宋真宗赵恒?为什么说宋真宗统治时期是北宋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宋真宗赵恒是宋朝第三位皇帝,赵恒在即位之初,广开言路,勤政治国,政治清明,经济日趋繁荣,统治后期致力于封祀之事,粉饰太平,广建宫观,劳民伤财,使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日趋严重。

提起北宋,大多数人都是一把辛酸泪。首先,立身不正。因为盗钩者诛盗国者候,所以盗取后周江山的赵匡胤成为北宋开国之君。当然赵匡胤也是有能力的人,后周在他手中不断发展,最终完成大一统。但他的皇位,实在是得之有愧。其次,战力太弱。中原王朝被少数民族政权打的割地求和,并且还不是一次两次,真的说不出口。最后,亡国之君死的太惨了。靖康之耻后,徽钦二帝经历了数十年的非人折磨,最后还是被祭旗了。

可以说,整个宋朝在历史上都是灰暗的。但无论是多么灰暗的王朝,在建国时一定是辉煌而有成绩的。赵匡胤能统一中原,赵光义在哥哥的功业上继续努力,把北宋发展为当时的世界强国。可以说这时的北宋,还是可以称为“大宋朝”。直到第三位皇帝宋真宗继位,它才开始逐渐衰落。

富不过三代,通常指的是一个家族通常不能三代鼎盛。这个说法放到国家上同样适用。历史上,第一个超过三代的王朝是汉朝,刘邦打天下,第一代。接着是汉惠帝刘盈,第二代,这时国家也是正常运转,国库依然充盈。可是第三代是谁呢?吕后手中的傀儡小皇帝。这时的大汉朝已经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直到汉文帝兢兢业业,才开始好转。明清也是这样。朱棣去世后没有选好继承人,明朝开始衰落。清朝第一位入关的皇帝是顺治,雍正可以说是第三代,在他统治期间并没有衰败的迹象。可是第四代皇帝乾隆统治时期就只是一个虚幻的盛世。可以说三代皇帝励精图治,也只是把衰败的时间推迟了一点而已。

我们再来看看宋真宗之前的北宋。赵匡胤在位时,是经济军事两手抓,两手都很硬。在军事上他把中原统一,让周边小国不敢造次。经济上大力开发两湖和四川地区,国库充盈。赵光义即位后,看着哥哥留下的丰厚家底很高兴,但他并没有铺张浪费,反而力所能及的开源节流。他鼓励农桑,恢复生产,发展贸易。他的儿子宋真宗即位后,北宋的国库收入达到顶峰。当时年收入达到1.6亿贯,是盛唐时期的2倍。在世界上,同样无人能及。

我们再来看看宋真宗去世后,宋仁宗接手的是什么样的局面。摆在宋仁宗面前的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烂摊子。国库早已入不敷出,连抗击西夏军队的粮饷都要前方将领自己筹备。朝廷上养了大批无用官员,他们职责重叠,办事效率低下,却拿着所有朝代里最高的工资。另外土地兼并问题逐渐严重,大批百姓无地可种成为流民。这些问题中的每一项,都会把国家拖垮。所以宋神宗即位后开始任用王安石,大刀阔斧进行改革。

那么宋真宗做了什么事情,把富有的大宋朝变成这个样子?

第一,软弱无能。割地赔款都是战败方做的事,宋真宗已经打胜了辽国,还要主动签订澶渊之盟。为什么?因为他怕辽国报复。怕辽国下一次大兵来犯自己打不过。所以想出这个方法,希望通过伏低做小的姿态换取和平。为了不让辽国起疑心,他还弱化边境兵力,表示自己没有出兵的意思。这样的脑回力,我辈真是理解不了。

第二,虚荣心太强。历来泰山封禅的皇帝都是千古名君,能力平平的宋真宗也想出一把风头。为了能完成这个心愿,他还贿赂朝臣,让他们在朝堂上启奏封禅之事。地方官看到皇帝热衷之事,也花费金钱制造祥瑞事件。宋真宗终于跑到了泰山,祭告了天地宗祠。也把国库折腾一空。并且自此之后,再也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了。我想是丢不起这个人。

第三,他任用了大批无用官员,导致北宋官员阵容空前庞大。人数多了并不代表办事效率提高,反而会因为职能重叠而互相推诿,甚至攀比成风。真正为百姓办事的人,没有几个。就是这样的团队,朝廷每年还要拿出大笔钱养着。我们都知道北宋官员的工资是所有朝代中最多的,一个普通小职员的工资折合为现在的人民币,也能有五千元左右。整个朝廷算下来,每年要有多少支出。所以北宋在宋真宗的统治下,国家综合实力开始全方位下滑,最终导致北宋积重难返。

宋真宗赵恒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也是宋太宗赵匡义的第三个儿子。原本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宋真宗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出,他是无缘继承皇位的。但是大哥赵元佐因事发疯,二哥赵元僖意外暴毙,因此宋真宗的帝位算是捡来的。宋真宗即位之初,还算勤于政事,重用一代名相李沆,并减免税赋,让建立不久、百废待兴的宋王朝高速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宋真宗的反腐手段也极其高明,他先是完善了官员制度,后又建立官员档案,最后他又颁布了《文武七条》,以告诫百官不得贪污。在宋真宗的一系列措施之下,宋朝经济快速发展,史称“咸平之治”。优点说完,我们再来说说缺点。

一、澶渊之盟

公元1004年秋,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20万辽军南下,深入宋境,直逼澶州。澶州一旦失守,北宋国都东京岌岌可危。北宋自“雍熙北伐”惨败之后,对辽国一直心有余悸,因此北宋朝廷内以王钦若为首的诸多大臣主张南逃,而宋真宗也认同这一观点。

但是一代名相寇准却坚决反对这一观点,并认为提出这种观点的人都该杀。寇准先是列出了南逃的种种危害,后又鼓动宋真宗御驾亲征,以鼓舞士气。宋真宗迫于压力,只得御驾亲征。大军行进途中,王旦问宋真宗:“十日不胜,何以处之?”赵恒沉默良久回答道:“立太子!”

但是宋军尚未抵达澶州,听闻辽军声势浩大的宋真宗又萌生了退意,“立太子”的气势也不复存在。好在寇准一再劝阻宋真宗,才让宋军顺利抵达澶州。抵达澶州后,在寇准的鼓励、劝说之下,宋真宗登上城墙鼓舞士气,宋军士气大振,辽军陷入被动,节节败退。加之辽将萧挞览被射死,辽萧太后多次请求议和。

宋真宗本就无心恋战,于是不顾大好局势以及寇准的苦苦哀求,同意和解。宋真宗并对派去和解的使臣说:“如事不得已,百万亦可。”寇准得知此事后大为恼怒,指着使臣愤怒地说道:“皇上虽有百万之约,但要是超过三十万,我就砍了你的脑袋!”最后和议的结果为: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妄自尊大

宋真宗好大喜功,但又胆小懦弱。他这一性格特点被王钦若所熟知,于是就诱导宋真宗举行“封禅”大礼。“封禅”是古代君王的最高成就,自宋真宗以前,仅有五位皇帝实行封禅,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都是拥有杰出贡献的皇帝。宋真宗为了能过封禅,甚至伪造天书,以证明自己封禅的合法性。封禅活动耗资巨大,将宋真宗初年累计近四十年财力几乎挥霍一空。再加上后期宋真宗迷信宗教,到了宋真宗晚年已经到了“内之蓄藏,稍已空尽”的地步。

好了,优点、缺点都说了,那么该如何评价宋真宗呢?

“澶渊之盟”并不能说是个错误的决定,“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如今56个民族是一家,宋、辽之间的战争本就属于自家兄弟的内部矛盾。谁胜谁败,意义并不是很大。反而停止战争,才是对老百姓最好的保护。而“封禅”一事,确实是宋真宗一生最大的错误,一是过于劳民伤财,二是他确实资质欠缺。与宋太祖、宋太宗、萧太后以及后来的宋仁宗这些人相比,他确实稍逊一筹。但是在他的治理之下,北宋呈现了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他也不失为一个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