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身边正直之士很多,为什么呢却还是让一个小小的宦官祸乱的朝政呢?
三国末期天下大局已定,蜀汉后主刘禅信任宦官,导致国力越来越衰弱,朝廷仅存的几个有能之士也被疏远,最后果不其然,蜀汉被魏国一举灭亡,那为什么刘禅身边正直之士很多却还是让一个小小的宦官祸乱的朝政呢?
公元223年,63岁的刘备在白帝城病逝,17岁的刘禅在丞相诸葛亮等人拥护下,在成都扶柩称帝。黄皓也就是在此时作为近侍跟随刘禅,官职是黄门令。刘禅虽说是一国之主,但他年少缺乏政治才干,因此劳模诸葛亮为了蜀汉的安定和未来,只能独掌军政大权,并对刘禅悉心栽培,指望自己百年之后,他能挑起蜀汉大任。
刘禅是官二代,从小养尊处优,并不具备吃苦的能力。诸葛亮把治国重任担在肩上,他并不担心诸葛亮会谋反篡位,反而因为有人把本该属于自己的活给干了,而乐地做起了甩手掌柜。在这样的环境下,黄皓纵有权力的欲望,也不敢露出野心,因为权力都在诸葛亮手中。不过,黄皓虽说摸不到权力的边,但他却极善谄媚,哄得刘禅非常高兴,对他也非常亲近。
公元234年,诸葛亮命殒五丈原,蒋琬接替了诸葛亮的位子。当时宫中能主事的,还有侍中郭攸之和董允。郭攸之为人宽容,遇事少有责难,因此算是个不管事的主。黄皓见此,认为擅权专政的机会到了,仗着自己是刘禅身边的宠臣,对权力有了觊觎之心。不过,很快黄皓就发现朝中还有个人,就连刘禅都畏惧他三分。这个人就是侍中董允。
董允为人正直,眼里容不下沙子,刘禅在诸葛亮去世不久,曾提出要扩充后宫,但遭到董允极力反对,只得做罢。此后,刘禅每有不当的行为,董允总是对他及时匡正,因此他对董允生了畏惧之意。董允看出黄皓的狼子野心,时常对他斥责,并劝谏刘禅一定要远小人而亲贤臣。在董允的约束下,黄皓不敢在朝政上指手画脚。公元246年,董允也病逝了。在大将军费祎的举荐下,“矜厉有威容,多技艺,挟数术”的陈祗接替了董允的官职。
陈祗虽像董允一样有威容,可是他却和董允不一样。他一心想要升官晋爵,对刘禅有求必应,与黄皓也关系甚密,互为表里。于是,两个人各谋所求,很快黄皓便得到了干政的机会。这样做的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陈祗也很快就成了刘禅身边的宠臣,在朝中位高权重,甚至超过了领兵在外的大将军姜维。可是,混得再如鱼得水也得有个好身体,陈祗偏偏缺这个,所以不久他就病逝了。陈祗去世后,朝中就没有了能克制黄皓的大臣。在他的阿谀奉承中,刘禅一再提拔他,很快他就从一个小小的黄门令,升为奉车都尉。黄皓位及人臣,在朝中行事跋扈,打压异己,因此大臣们对他渐生恐惧。刘禅的弟弟刘永认为黄皓祸乱朝纲,多次向刘禅进谏,希望刘禅能驱逐黄皓。
刘禅昏庸,竟听黄皓挑唆,反而对刘永起了戒备之心。十多年都让他只准留在封地,不允许他朝拜。黄皓肆意安插心腹在重要的职位上,对那些不肯屈从于他的官员,不是贬谪就是革职。因此,朝中官员对他多有惧怕。
那究竟黄皓有什么能耐,能从一名普通的宦官一路成长为天子近臣,最终让姜维与诸葛瞻这些蜀汉后期大权在握之人不敢对他动手?诸葛亮在生前就曾对刘禅说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说明诸葛亮早就看出蜀汉后期刘禅身边的危机,但由于诸葛亮死时,黄皓年纪尚幼,诸葛亮自然算不到是这个人毁掉了蜀汉的根基,自然也就没有针对他留下后手,这才让黄皓有了成长发展的可能。
诸葛瞻兵败绵竹的时候,他对此表示,“我们父子三代一直受到朝廷厚待,却没能够将黄皓尽早斩杀,致使不断的丢城失地,这真的是我们的耻辱啊!”于是他拒绝了邓艾的招降,与儿子诸葛尚一起英勇战死。
由此可以看出,诸葛瞻对黄皓也很是不满,但他却对斩杀黄皓感到无能为力。而如果一个宦官能够掌握朝政大权的话,这个国家也距离灭亡不远了。因此看来,在执政的后期,后主刘禅已经由一个英明的君主变得贪图享乐起来。开始将姜维等忠臣不断疏远。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说到底,还是宦官不干预皇帝的生活,并懂得投其所好。而诸葛瞻,董厥等人虽然也都是刘禅的亲人,但在有些方面却不敢劝谏。而姜维因为长期的北上讨伐更是导致劳民伤财,这也不是刘禅愿意看到的结果,这才使得黄皓逐渐掌握了大权。
只可惜直到蜀汉灭亡,两位手握蜀汉重权的大臣依旧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黄皓做大做强,以至于到最后姜维要躲着黄皓才能免除随时可能面临的杀身之祸,只可惜蜀汉就因为黄皓而颓败,最终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