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孙策被暗杀谁的嫌疑最大?孙权真的为了篡位而杀了孙策?孙权为什么称帝后只追封孙坚为皇帝 而将兄长孙策却仅仅封为长沙桓王?

吴大帝孙权是三国时期孙吴的建立者,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然而,孙策被暗杀,谁的嫌疑最大?孙权真的为了篡位而杀了孙策?孙权于229年登基称帝之后,追封父亲孙坚为吴始祖吴烈皇帝,而将兄长孙策却仅仅封为长沙桓王,这是怎么回事?

在历史上,孙策虽然出现的时间不长,但他继承了父亲孙坚的英勇与豪情,凭借着自己的勇武,出色的战略眼光,再加上周瑜等人的帮助,他竟逐渐摆脱了袁术的束缚,并为后来东吴政权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只不过孙策时运不济,又不爱听劝告,最终被刺客射中面门而死。由于孙策之死颇为离奇,因此后世有人认为这是孙权特意安排设计的。毕竟孙策勇武过人,怎么会被区区几个刺客所伤。

虽然《三国志》上交代得比较清楚,孙策是被仇敌许贡的门客所伤,但孙策征战无数,仇家不知道有多少,又怎么会只有许贡的门客前来寻仇。而且区区的几个门客,竟然能得知孙策的行踪,不得不让人深思。最为关键的是,如果孙策出游时,带着诸多侍卫在他周围,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孙策不喜欢多带侍卫出游打猎这样的性格习惯都被刺客所知,这就不得不让人思考,这到底是不是孙权一手安排的诡计了。但实际上,刺杀敌军主帅这种事情并不是什么不可完成的任务。

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过各式各样的刺客,到了秦朝时期,荆轲刺秦王也是不可抹杀的事实,虽说荆轲并不是潜伏到秦始皇身旁,也没有刺杀成功,但荆轲已经对秦始皇造成了极严重的威胁。而在三国时期,曹操就曾安排韩龙刺杀鲜卑族的将领轲比能,也曾安排刺客诛杀刘备,若不是刘备以仁义感动刺客,又有诸葛亮看破刺客的身份,只怕刘备早已命丧刺客手中。从这里不难看出,古代行刺并非个例,再加上孙策是被数位门客围攻,最终不幸中箭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和孙权没有太大的关系。

更何况当时张昭等人对孙权并不看好。相比于孙权,骁勇善战的三弟孙翊更像孙坚和孙策。更何况当时孙策已经有了子嗣,即便江东不交到孙翊的手中,也会传给孙策的儿子,无权无势的孙权根本就没有谋权篡位的可能。可以说,就连孙权都没有想过,他的哥哥会将位置传给他。更何况即便是孙策有意传位给孙权,当时若没有张昭全力的支持,以及后来周瑜的认可,孙权根本没有办法掌控江东。

因此即便孙策不幸身死,受益者也绝不是孙权。孙策之死不过是一个意外,与孙权并没有什么关系。但孙权却因此成为江东之主,从这一点上来说,孙权或许还要感谢那几个许贡的门客。

陈寿在《三国志》里说孙策是被许贡的门客所伤的,但是,伤孙策的的门客,并不是许贡派去的,因为那时候的许贡早已入土为安了。这说明这三个伤孙策的人,要么是和许贡的关系十分的铁,他们气不过孙策害了他们的主人,然后自发组织去杀孙策,然后为许贡报仇的。要么是孙策的敌人派去,刺杀孙策的。当然了孙策的敌人有很多,到底是谁,非好置孙策于死地,这个我们就不好猜测了。但是,被大家公认最多的说法是,孙策有可能是被郭嘉或者是孙权害死的。这种说法,经过推测也是靠不住的。

我们先说郭嘉,郭嘉不可能派刺客杀孙策,因为当时曹操正和袁绍官渡之战呢。作为曹操谋士的郭嘉,之所以会说孙策比较轻佻,他早晚会死于小人之手。只是根据孙策性格的一种猜测,他有可能是这种死法。重要的是当时,郭嘉之所以说这种话,其实就是为了安抚曹操,以及曹操大军的军心。毕竟曹操应付一个袁绍已经很吃力了。万一,孙策来偷袭曹操,曹操肯定必亡。这就是曹操最为担心的事情。

郭嘉这样说,只是给曹操吃定心丸,让他专心致志的对付袁绍,其它的都不要想。没想到郭嘉的这一说法,正好验证了孙策的死法,他也就背负上了谋杀孙策的罪名。《三国志》上的记录,孙策当时伤的并不重,根本没有性命之忧。他被手下救回家之后,在安心养伤的时候,大夫也说过,只要孙策休养一些时间,肯定会痊愈的。

后来之所以导致孙策的死,是因为他照镜子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容貌被毁了。他觉得大丈夫建功立业,连自己的容貌都保不住,还谈什么开疆拓土的事情呢。这样的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结果他一生气,血管爆破,然后导致流血不止而死亡。若是这件事真的是郭嘉派刺客谋杀孙策的话,他肯定会派一些高手的。就是那种能一刀毙命的,很显然伤孙策的这三个刺客很业余。没有人会找这种水平的刺客来杀人的。

我们再说孙权,当时的孙权才十九岁,天下也正是大乱的时候。孙权在这个节骨点杀了孙策,对他没有任何好处,相反,有可能会导致他们东吴的灭亡。毕竟当时的孙权还很嫩,他若是贸然杀了孙策,他能不能镇的住,手下的那一帮臣子还不好说。更何况当时的东吴,不仅有内忧也有外患。在那种情况下,若是没有核心团队的拥护是站不住脚的。

当然了最重要的是,若是孙权派人杀孙策风险太大了。当时孙权这样做就等同于以卵击石,太得不偿失了。通过后来,孙策非要把王位传给孙权,而不是自己的儿子。也可以看出,孙权不可能派人刺杀孙策。相反,他们兄弟两人的关系还很铁。孙权继承了孙策的位置之后,正是周瑜带头拥护,才让孙权有了一定的威望的。周瑜那也是人杰,孙策的死,若是和孙权有关的话,他还有可能带头拥护孙权吗?所以说说孙策是孙权害的,也是靠不住的。

魏蜀吴三国,吴国是最晚称帝的,孙权在称帝的时候是229年,此时距离孙策死亡已经将近30年,孙权在建国后,追谥其父孙坚为武烈皇帝,追谥其兄孙策为长沙桓王,至于为什么不追谥孙策为帝?

其一就是孙权天性凉薄。

孙家能有东吴这块偌大的基业确切来说是孙策的功劳,是孙策一手打下来的,是江东政权正儿八经的初代创始人,当然孙策的发展离不开孙氏族人和孙坚旧部的支持。孙策对江东的征服树了不少仇家,先后赶走了朝廷任命的刘繇王朗华歆等长吏,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平定六郡一统江东,被朝廷封为吴侯,曹操听说孙策平定六郡后叹息说:“猘儿难与争锋也。”还将自己弟弟的女儿许配给孙策的弟弟孙匡,又让自己的三子曹彰娶了孙贲的女儿,想以此拉拢孙策。

可惜孙策此人喜欢游猎,又喜欢自己跑在前头,郭嘉曾经说:“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小霸王”孙策虽然勇猛,也有人劝谏他要注意自己这种行为的危险性,但是孙策还是因为不听劝遇刺身亡,死的时候才26岁。

孙策中箭后,自知不久于人世,这时候孙策做了一个决定,将自己的基业传给弟弟孙权,因为自己的儿子孙绍还小,孙权虽然才19岁,却是最佳人选,并请来张昭等人,托以后事,孙策怕孙权不能胜任,把孙权托付给张昭,并嘱咐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孙权继承了孙策的基业,在张昭等人的帮助下才算是坐稳了位置,张昭这人老成持重,对孙权一些行为做的不对的地方会说他,所以孙权对于张昭这位重臣表面很尊敬,心里却是排斥的,虽然说张昭在曹操南侵的时候劝孙权投降,不过当时的情况也不是张昭一个人持这种意见,曹操统一北方后风头正劲,老成派劝孙权投降也是见形势不利于东吴才如此。

孙权在称帝后,先是取笑张昭当初的决定,又在众臣推荐张昭为相时推三阻四,就是不任命张昭,在后来张昭知道自己不受待见,主动请退回家写书去了。受到孙权凉薄待遇的还有东吴一代神将陆逊夷陵之战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夷陵之战后6年,又在石亭打败曹魏的曹休,以一人之智送魏蜀大败各一,为两国所忌惮,堪称吴国之柱石,后来因为两宫之争,被孙权逼死。对于孙权的凉薄,陈寿也作了评价: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祟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

其二是政治因素考虑

孙权虽然是从孙策手上接过的基业,不过到孙权称帝的时候,孙策已经死了29年,孙策时代的人物大多都已逝世,所以孙策对东吴的影响力自然越来越模糊了。但是孙权不将孙策追谥为帝,最大的原因应该还是因为孙策有儿子有后代,如果说将孙策追谥为帝,那么孙策的儿子无形中也是有储君的资格,难免会让孙策一系有太多的幻想,或者在以后会被某些野心家加以利用,追封孙策为王,也就封死了孙策后代成为储君的可能性。

司马师能够被司马炎追谥为帝,很大的原因是司马师只有女儿,而过继给司马师的儿子司马攸是司马炎的亲弟弟,不过就是这样也给司马炎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在司马炎晚年,朝廷内外要求司马攸继位的呼声高涨,就是因为司马师也被追谥为帝,司马攸才有资格被提名。

当然从中对比的话,孙权和司马炎相比,还是小气凉薄了些,毕竟司马师有司马攸这个继子对司马炎是很有威胁的,司马炎依然大方的追封他的伯伯司马师为帝,以表不忘其伯父的奠基功劳,而孙权纯粹就是接盘了孙策的所有却只给孙策封了王,而且孙策的儿子还没有得到继承爵位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