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文天祥传奇,很有气节,此人比他更有气节,刑场刽子手都向他磕头致敬,堪称“明末文天祥”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有气节的英雄人物,如我们都耳熟能详的文天祥,可是你知道么,还有一人比他更有气节,刑场刽子手都向他磕头致敬,堪称“明末文天祥”。

1297年,宋蒙之间进行了一次大战,宋朝军队打败而逃,这个时候,丞相和南宋的小皇帝无法逃脱,两人跳海自尽,以示决心。

忽必烈听到了这个消息,十分开心,十分自豪,为什么呢?

他心里这么认为的,我大蒙古的军队真可以说是无敌于天下,仅仅用了将近二十年时间,就将金国和西夏,扫平而来

在这里,就难免有人会问,宋朝后期虽然支离破碎,但是呢,与辽国,金国,西夏他们和大宋打了多少年的仗,对于西夏,还有金。

他们面对这些蒙古军队,就变得很崔蕊,宋王朝虽然经常败,但是却没有灭国,而且宋王朝抵住了蒙古军的将近五十年之久的战争,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忽必烈怎么想也想不明白,于是他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被俘虏在蒙古军中,这个人叫做文天祥。

不管经历什么酷刑,不管蒙军如何对待他,文天祥就是一直不说话,这样的生活,文天祥已经过了很久很久了

忽必烈来到大牢,文天祥的面前,然后他就表明身份,给文天祥说宋朝已经灭亡,你曾经的部下,现在已经投降了,在我手底下做事。

如果你也愿意,我肯定不会亏待你,文天祥听见这话,一点都没有心动,“什么也不需要,只求一死”

忽必烈就是不明白,国家都灭亡了,你自己在这苦熬着是为了什么呢?

后来,他理解到了,宋朝为何一直战败但是依旧坚持了几十年,原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个叫做气节的东西支撑着。

这个东西,虽然不是客观物体,但是呢,正是有这个东西,让蒙古攻占宋朝,花了将近五十年的时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男儿生作事,豪杰死留名”上下荆淮剑气雄,进担全蜀凛英风”文天祥在牢狱里能坚持四年之久,不变忠义之心的气节。

那么比文天祥更有气节的是谁呢?

此人就是左懋第,他是山东莱阳县,出生于万历年间,早年高中进士,是远近闻名的才子,然而他进入仕途不久,就引来了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之后,左懋第毅然加入反清复明的队伍,成为南明朝廷的一员,希望把清军赶出中原,恢复汉家江上。

当时的南明内部也不统一,主要分为鸽派和鹰派,鸽派主张跟清朝谈判,双方可以划江而治,而鹰牌则主张直接开打,左懋第坚持反清复明,自然属于鹰派,无奈之下南明统治者懦弱无能,面对左懋第数次上书,他无动于衷,最终还是要跟清军谈判求和。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左懋第竟然成为南明和青春谈判的使者,因为在南明内部,鸽派者都怕死,没人敢去北京跟清军谈判,左懋第就这样成为使者,他也知道这一去又"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没打算活着回来。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清军入关,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任左懋第为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使与清政府谈判。十月,抵北京,清廷令其以附属国身份进见,遭左懋第拒绝。清廷又派人抢劫国书,左懋第左手捧国书大呼:“接国书的龙亭何在?”摄政王多尔衮无奈放其南归,多尔衮的家臣冯诠劝多尔衮勿要“放虎归山”,左懋第遂于十一月被追回押在太医院,他视死如归,在门上题写“生为大明忠臣,死为大明忠鬼”,又悬苏武像以表忠心。清顺治二年(1645年)南明灭,左懋第闻言痛不欲生,题诗云:“峡圻巢封归路回,片云南下意如何。寸丹冷魂消难尽,荡作寒烟总不磨。”清政府为劝降左懋第,设“太平宴”宴请,又派降将洪承畴、李建泰、其堂兄左懋泰来说降,均遭他痛斥。

随员艾大选遵旨薙发,懋第将其乱棍打死,清廷前来责问,懋第曰:“吾自行我法,杀我人,与若何预?”清廷设“太平宴”宴请,懋第拒食。又遣洪承畴前来说降,左懋第说:“此鬼也。洪督师在松山死节,先帝赐祭九坛,今日安得更生?”洪承畴惭愧而退。李建泰又来劝降,左懋第怒斥说:“老奴尚在?先帝宠饯,勒兵剿贼,既不殉国,又失身焉,何面目见我?”左懋第又责问劝降的堂兄弟左懋泰:“此非吾弟也?”随之将其叱离。多尔衮大怒,亲自提审懋第,懋第直立不跪。当问道:“你为何不肯剃头?”左懋第回答:“头可断,发不可断!”金之俊劝他:“先生何不知兴废!”左懋第针锋相对答道:“汝何不知羞耻!”多尔衮知其不可降,闰六月十九日,命左右推出宣武门外菜市口处死。

临刑时,左懋第南向再拜说:“臣等事大明之心尽矣。”有绝命诗:“峡坼巢封归路迥,片云南下意如何;丹忱碧血消难尽,荡作寒烟总不磨。”随员陈用极、王一斌、张良佐、王廷佐、刘统等人皆不屈而死。

左懋第就义后,在关押他的太医院的墙上,发现了他写的一首绝命诗。其诗中,一腔忠烈,长啸而出。一心想劝降他的多尔衮读后感叹地说:“前有天祥(文天祥),今遇仲及(左懋第字仲及),我辈弗如也!”1776年,乾隆追左懋第谥号“忠贞”,以表达对这位汉人的敬仰。

左公祠是纪念“明末文天祥”左懋第的祠堂。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由山东学政按察使司佥事徐炯倡建,乾隆十五年(1750)莱阳知县郝大伦重修,春秋祭祀。左公祠是莱阳为数不多的保存到解放后的古建筑,20世纪40年代经历战火,破败不堪,60年代全毁。左懋第的凛然民族气节和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受到人民的敬仰,连清朝统治者也为之倾动,乾隆41年,谥号忠贞,山东巡抚下令在莱阳建左公祠以纪念。著有《左忠贞公集》、《萝石山房文钞》、《梅花屋诗稿》等行世。

莱阳左氏先祖明初由山东章丘迁莱阳,一世祖左原,二世祖左盛,三世祖左方。左氏家族是明清时期莱阳望族,数百年来,人才辈出,文化传统经久不衰,是胶东闻名的文化世家、诗人世家、书法世家、清官世家。 7世左懋第,是著名的民族英雄,人称“明末文天祥”。清顺治年间,因被诬陷谋叛,进士、吏部郎左懋泰(诗人,被誉为“天下文章之大家”),举人左懋晋、左懋绩等举家百口,迁居铁岭。   左氏今已经传至20多世,分布于山东莱阳、莱西,辽宁铁岭等地。   后清廷谥号忠贞。清山东巡抚下令在莱阳建左公祠以纪念。着有《左忠贞公集》、《萝石山房文钞》、《梅花屋诗稿》等。

文史专家介绍说,在莱阳市曾经有座左公祠,里面安放着左懋第的石像,而在石像的右边还站着一个人,他叫左夏,是左懋第的仆人。为何要将一个仆人的石像也摆放在此?这源于一个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左懋第下油锅 。而这个传说在《莱西历史文化概览》一书中也有记载。

传说清王朝为了逼左懋第投降,在他面前放了两样东西:一口正在加热的油锅 、一条耀眼的袍带,“降则加官进爵,袍带加身,不降则烹之!”左懋第面朝南方跪下,仆人左夏跪在旁边,两人不吃不喝以表忠心。到了第三天,左夏看着主人已经体力透支,便起身重重给左懋第磕了个头而后说:“仆先主而行!”言罢跃入油锅 ,左懋第见此大骂清王朝,也跃入油锅 。左氏家族,敬左夏之忠义,让他陪享宗庙。

左懋一生坚持反清复明,做到了"富贵不能淫"的境界,这份气节值得后人永久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