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此人是个文弱书生,乱世之中几番易主,最后得到善终

三国乱世,各路英雄应运而生,文臣武将无不争霸天下,但是乱世中,人的安全很难得到保证,关羽算是三国时期的武力担当了,昔日关羽围困樊城,曹操派上将于禁、骁将庞德前来支援。一战之下,关羽水淹七军,斩杀庞德,又俘获了于禁,这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却不料世事无常,关羽在辉煌之后,却遭到了曹孙两方的前后夹击。麦城一战,关羽走投无路,最终被东吴擒杀。

可以看到,即便是被后人奉若神明的关羽,也最终落得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除此之外,袁绍占据中原四州、孙策席卷江东,刘表坐拥整座荆州……在波云诡谲的乱世,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枭雄人杰,也最终倒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可在历史上,却有一位文弱书上,他手无缚鸡之力,但是他却能凭借自己精准的判断和长远的眼光,最终笑到了最后。不仅如此,曹丕篡位称帝以后,他还官拜太尉,最后得以安享晚年。这个极擅长保命的聪明人,便是曹魏著名谋士——贾诩。

贾诩的自保之道,早在他少年时期,便有所展现。据《三国志·贾诩传》记载:“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在遭遇到匪徒之时,贾诩并没有惊慌失措,反而根据情势,迅速想到了自救办法:“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段颎作为朝廷太尉,他当时的威信一向很高。而匪徒们见贾诩自称为段颎外孙,自然不敢加害于贾诩:“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贾诩在逃脱一命之后,对自己的性命从此也更加重视了。

在董卓把持了朝政以后,贾诩又来到了其女婿牛辅手下做事。却不料世事无常,一时显赫的董卓、牛辅相继身死。而掌控了朝廷大权的王允等人,却想要对西凉余党进行清算:“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为了自保,贾诩又做了一件让他背负千古骂名的一件事。他找到了准备返回西凉的李傕郭汜等人,竟然劝说他们重新起兵,在此控制住了洛阳。在这之后,西凉诸将为了争权夺利,公然在洛阳城内屡动刀兵,使得百姓和百官们都继续饱受到了战乱之苦。对此,史学家裴松之便对贾诩自私的行为表现出了十分不满:“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

在这之后,贾诩先后投奔过段煨、张绣等人,并且都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在张绣账下之时,贾诩还帮助前者,两次打败了曹操的军队。后来在袁绍与曹操对峙之时,又是贾诩看清了袁绍虚实,并借此势劝说张绣投降了看起来尚且弱小的曹操集团。事情不出贾诩所料,张绣投降曹操以后,与其素有仇怨的曹操反而厚待了他。而让曹操最高兴的,莫过于贾诩的投靠:“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

其实贾诩选择在这个时候投降曹操,当真是极为高明的一个手段。一方面,曹操在于袁绍的对峙中处于下风,而贾诩却劝说张绣率众投效了曹操。此举不仅解决了曹操的后顾之忧,还及时补充了曹操账下已经损失的人马。令一方面,贾诩想要寻找一个明主。但是他并非曹操嫡系出身,想要在进入到曹营之后,能得到曹操的信赖,这就需要贾诩为曹操雪中送炭。

事实证明,在贾诩投效曹操不久之后,他便献上了自己的“投名状”。据《三国志·贾诩传》记载:“袁绍围太祖于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对此,贾诩不慌不忙,向曹操分析了敌我双方存在的利弊,并向曹操分析了著名的“四胜”之道。曹操在贾诩的鼓励之下,最终坚持了下去,一举击败了袁绍:“ 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余里营,破之。绍军大溃,河北平。”

在顺利取得曹操的信任之后,贾诩反而在曹魏集团中变得低调了起来:“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可以看到,尽管贾诩为曹操出了很多的奇谋诡策,但是他却能很好的认清自己的定位。这对一个文人来说,确实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也正因如此,贾诩才能在履立功勋的情况下,还依然能得到曹氏父子的倚重。

贾诩一直韬光养晦,轻易不发一言。晚年的贾诩尤其乖觉无比,他闭门不出,谢绝交游;为了杜绝他人猜疑,他处理儿女婚嫁之事,也力避攀附名门, 这一点说明了贾文和对于权变的清楚认识,所谓功高镇主就是这个道理。虽然如此,在曹操立太子的过程中,在曹丕与曹植兄弟争权的过程中,站在曹丕一边的贾诩,仍以自己四两拨千斤的谋略,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为五官中郎将的曹丕向贾诩请教太子争宠术时,贾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养,朝夕孜孜,不违 子道,如此而已。'就这么一番貌似不切实际的大话,竟使得曹丕从此幡然改悟,自我砥砺,终于赢得了曹操的好感。

此前曹操也曾特意屏退众人,向贾诩请教立太 子一事。贾诩面露难色,故意不答。'先生为什么知而不言?'曹操再问,'不,我只是突然想起了两个人。''谁?''袁绍和刘表'。贾诩不仅谋略过人,也特 别善于处理他人父子关系。'贾诩貌似漫不经心的回答,对曹魏政权的最终确立,也许竟起到了决定性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袁绍、刘表正因为没有妥善处理好继 承权问题,死后遂使得兄弟阋墙。贾诩示曹操以前车之鉴,终于使曹操决下心来,立曹丕为太子。如此含蓄而又铿锵的引用论证要比费劲口舌强了不知道多少倍,贾 诩的谋略已经达到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境界。

贾诩作为一个谋士真正做到了以追求完美为己任,他紧随形势发展,审时度势,经权达变,顺天行事,选择明主。在夹缝中求生而游刃有余,屈从 于命运的安排而经权达变,直至善终,贾诩在权变与谋略方面的造诣可谓达到了天人合一之境界。需要指出的是,陈寿由于距离三国乱世时代较近,能够感受和理解 那个时代非道德化的时代精神,对那个时代的英雄主义和唯美主义能够以一种赞许肯定的眼光看待。而后来南朝裴松之因感受于他的 时代由于与北方异族政权的对抗而重新兴起的道德主义,所以无法认可贾诩的所谓“非道德化”行为,并对荀彧等人作出自己所认为的道德化解释。而贾诩本人正是由于摆脱了道德的束缚,才获得了精神自由,最后得到善终,并成为三国第一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