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人,乱世终结者三国最后的名将,杜预
中国历史上能进入文庙和武庙的人,都是中国史上受人尊敬的人物,例如第一个进入文庙的人,就是著名的孔子,可是有位杰出的三国名将却同时进入了文庙和武庙,此人就是杜预。
杜预(222年-285年),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他从小博览群书,勤于著述,对军事、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史学和工程等都颇有研究。世人赞赏他博学多通,就像座武器库里面什么都有,誉称其为“杜武库”。
他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历任曹魏尚书郎,西晋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等职,63岁逝世后,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侯。
他是明代之前唯一跻身“两庙”(文庙和武庙)之人。
公元265年,西蜀被灭后,魏国皇帝曹奂禅让帝位,大部分天下归晋,司马炎正式称帝,国号大晋,年号泰始。
司马氏代魏,杜预先收河南尹,参与《晋律》的修订并进行注释,又对官吏的考课制度改六年一评为每岁一考,这样,“积优以成陟,累劣以取黜”,事不淹迟,人无失察,赏罚分明,用人合度;后任度支尚书管理财政,提出五十多条措施,都被采纳实施,效果显著。他在朝为官七年,补偏救弊,损益万机,朝野无不称美。公元278年,首创伐吴大计的名将羊枯病卒,死前举荐一贯力主伐吴的杜预自代。杜预杰出的军事才华得到了施展。
杜预接替羊枯坐镇裹阳,一上任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派遣精兵出其不意,进攻西陵。东吴名将张政猝不及防,吃了败仗,一大批将士被俘。张政怕受到吴主孙皓严责,不敢把败绩如实上报。杜预却特地派人把俘虏押送到建业归还孙皓,孙皓对张政隐瞒军情一事大发雷霆,将张政调离西陵,另派了一个能力不强的留宪来镇守西陵,这正中了杜预的离间之计,为灭吴搬掉了第一块拦路石。大军压境的前タ,孙皓误换边将,表现了他的昏庸,所以杜预深感伐吴的时机已经成熟,他求战心切,主张坚定,旬月之内,连上两表,终于坚定了晋武帝伐吴的决心。
晋武帝雄心勃勃,很早便“密有灭吴之计”,但因以太尉录尚书事贾充为首的保守派竭力反对,多方阻挠,所以他伐吴的决心迟迟未下。可是杜预偏偏给出了不同意见。西晋咸宁四年冬,杜预在接任都督荆州军事。这时候的杜预发现了不同之处,准备开始了对东吴的计划。通过对东吴的不断观察,杜预发现了此时的东吴不堪一击,是打败东吴最好的时机。
晋武帝司马炎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用20万兵力讨伐东吴。公元279年,有了20万兵力的杜预开始讨伐东吴,首先杜预兵分六路,水陆并进。最东边的军队,由琅琊王司马伷率领,其次则由安东将军王浑率军,然后还有豫州刺史王戎带着中路军,不仅如此还有平南将军胡奋的部队,杜预则亲自带领士兵进攻。最后一个就是水师了。
经过了一年的时间进行准备,公元280年杜预开启了总攻。结果不言而喻,晋军锐不可当,势如破竹,吴军节节败退。灭吴之战的爆发成为了司马炎一统天下的重要战役。假如没有此战,恐怕司马炎根本不可能一统天下。灭吴之战中杜预就是最大的功臣。
有了灭吴之战,杜预能够进入武庙就不稀奇了。虽然进入了武庙,但是杜预连骑马射箭都不会。《晋书·杜预传》记载为“预身不跨马,射不穿札”。那么为什么杜预能够进入文庙呢?原因就是在当时,杜预有“百科将军”的称呼。
公元284年,杜预被征为司隶校尉,在赴任途中因病而卒,年六十三岁,死后追谥征南大将军。